關于高中美術說課稿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各位專家、老師:
您們好!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美術鑒賞》第一課《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的第一課。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美術鑒賞課程要重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鑒別與評價中外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藝術鑒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場。
(1)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的范圍、性質,各門類的特點及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2)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典型分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盡量做到每課教學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美術觀點、美術規律。重在理解、貫通,養成獨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記住個別結論。
(3)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美術現象,結合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第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概略地了解美術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門類,懂得進行美術鑒賞應具備哪些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受到審美教育。
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在初中時根本沒上過美術課,對美術課早已麻木,失去興趣。不了解其對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個人素質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經典繪畫直觀的形象和蘊涵的豐富哲理會影響人的一生。教學目的分析:
通過這堂課,我力求使學生了解美術范疇,建立“大美術” 觀念。
在能力和情感上達到以下目標:
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應用該方法進行鑒賞練習。 情感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我認為本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鑒賞的基本方法。難點是應用該方法進行練習。
教學過程:
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分為以下四步:
首先第一步是導入
同學們在小學和初中都學習了美術,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都喜歡哪些美術作品,并談談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此時回答可能有:中國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張大千的《春水歸舟》等,外國有凡高的《向日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
不管啥樣的回答,都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
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看書:1、鑒賞僅僅是欣賞嗎? 接著講述什么是美術?它和藝術的關系是什么?并板書: 美術的定義: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美術、藝術:源于古羅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藝術,即通過手工制作的一種藝術。包括文學、音樂和戲劇等等。之后中國文藝界、教育界才把“美術”和“藝術”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藝術包含美術,美術只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藝術還包括音樂、戲曲、影視、文學、雜技等。
第二步、新授部分
首先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出美術的真正定義。
接著講述美術的范疇并板書:
繪畫 ﹙壁畫、中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等美術雕塑 ﹙圓雕、浮雕﹚ 建筑工藝 ﹙編織、染織、刺繡等﹚書法、篆刻
我對于美術的各種類型讓學生舉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⑴歷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這些著名的畫派在藝術特征和風格上有何差異?
學生簡單表述后,我結合圖例,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第一幅:《放牧》
第一是藝術形式:雕刻巖畫:巖石,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起,它就不斷地被人類使用著,作為勞動工具,作為日常用品,也所為生的和死的住所。巖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畫布,先民們在巖石上刻劃和涂繪,來描繪人類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們的想象和愿望,這就是巖畫。
第二是年代:古代
第三是畫面內容:對動物的各種基本形狀和人手掌的描寫,表達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樂采桑狩獵交戰紋壺》
戰國時期的雕刻作品描繪了宴請賓客、歌舞聲樂、采桑、狩獵、交戰(水戰、陸戰)等場景,請在圖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龍帛畫》
此處我設置了三個問題:a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b構圖上有何特點?c根據男子的動作猜測他想做什么? d 該帛畫用什么造型手法?
分析的第四幅是《奔馬》
我首先介紹該作品的歷史背景、構圖用筆特點。
承上啟下,我接著講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
我首先簡單介紹“六法”理論,氣韻生動、應物象形、骨法用筆、
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接著講解美術鑒賞基本方法
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縱向和橫向比較(并進行板書)
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選擇一副插圖進行鑒賞,2分鐘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強調他們個性。
第三步是小結
美術鑒賞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鑒賞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質,為了更好鑒賞必須掌握美術史、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它的方法一般為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步是給學生布置作業一個課后練習題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1.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高中《書法》的第一課內容,在學習當中,介紹書法的五種書體:篆,隸,行,楷,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對書法的五種書體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對書法的興趣,提高對書法的鑒賞能力。
本課主要學習的是篆書的基本知識。
2. 教學目標
① 讓學生知道書法的五種書體。
② 讓學生能夠認識分辨五種書體的具體表現形式。
③ 通過學習篆書,讓學生對篆書有基本的了解,從而加強對書法的興趣,提高對書法的修養和鑒賞能力。
3. 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對篆書的發展歷程和流派風格以及各種風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書作品的線條美,結構美和氣韻美
4. 教學準備
課前了解學生對書法的興趣程度,收集一些書法的相關資料,包括五種書體的范本,以及自己的書法作品。
二 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高中生對書法的審美認識,采用圖片演示,范本講解以及作品欣賞等,激發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讓學生學有所得,從而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三 說學法
教學相統一,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的,老師的教學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存在,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在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下獲得知識,得到提高。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引導學生,讓學生不斷的保持興趣,與老師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始終在積極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識,讓學生得到提高。
四 說教學過程
本課主要是學習篆書的發展歷程和風格流派,了解篆書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的是互動參與為主的教學模式,達到教學目標。
1 提出疑問,激發興趣
同學們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書體?每種書體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學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書寫的幾幅書法作品,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明確本堂課程的學習目標,導出課題——篆書鑒賞,并板書之。
2 結合范本和作品,體驗篆書學習之旅
向學生展示篆書作品,讓學生輪流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
引入教學內容,結合作品向學生講解。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有篆書,隸書,行書,楷書和草書五大類。
① 篆書的解釋
許慎“《說文解字》篆,引書也”,元代盛熙明《法書考》“篆,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篆書保留了許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裝飾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國書法藝術的精神氣質,很像先秦時期的文學,包羅萬象,取之不盡。篆書的關鍵是懸腕中鋒,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書法根底,從篆入手,可二者皆得,從篆書入手易獲得中鋒和腕力,善提鋒。
② 篆書的發展脈絡
篆書是最早的書體,其余四種書體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最早的篆書就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兩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璽等舊稱籀文,鐘鼎文,現簡稱大篆。秦朝,書同文,李斯“罷其與秦文不合者,以秦篆為基礎,對六國的篆書整理省改”,此為小篆。漢代,篆書參入隸書體勢,后慢慢的被隸書代替,鳥蟲篆,蛇龍篆屬于裝飾性篆書。唐朝,李陽冰創造“玉著篆”,宋元明幾乎沒有篆書大家,清代碑學大興,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家。
③ 篆書的風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陽小屯村殷商遺址出土,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劉鶚發現,后經羅振玉,孫冶讓,王國維,搜集考證成為一門顯學。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稱殷墟卜辭。時代大約在商代后半期,從盤庚遷都到商紂滅亡,歷時273年。15萬片,5000多,1000多,論著3萬余人,有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貝冢茂樹,島邦男等甲骨文專家,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萬余字,重要研究資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總稱,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戰國的所有文字,風格多樣,用筆特點各不相同,都以圓筆為主,有粗細長短變化,與小篆稍有不同,許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圓變化大,疏密虛實變化生動自然,有的整個章法錯落不齊卻協調一致,同一個字有許多不同結構,可自由選擇。
小篆
秦,“書同文”,李斯以秦篆為基礎,整理六國篆書而成。傳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瑯邪刻石》,《嶧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鐵線篆”。特點:純正中鋒,書寫時力量和速度勻平,使轉流暢,必須功夫深厚,心平氣和,一以貫之。鄧石如,清人篆書,線條偏粗,隸書作篆,加強隸書方圓,頓挫,藏鋒,露鋒粗細變化,字形有所增長,在于起筆較重,稍頓,有時帶方筆,收筆重頓,有明顯的粗細變化,富有節奏。
秦篆比較含蓄,平靜。清篆跌宕,活潑,更富有精神。從大篆而來,但結構比其更有規律,類似楷書,行書的結構特點。
清篆結構特點:1形體長方,字取縱勢 2橫平豎直,布白均勻 3.上緊下松,時有對稱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吳昌碩《石鼓文》,以隸法作篆,左低右高,濃墨
《散氏盤》,行草筆意,曲折有致,隨字造形,橫勢
《毛公鼎》,筆法穩健,字形偏長,氣勢博大,縱勢
小篆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線條雄渾,隸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勁圓潤,結構平正典雅。
⑤結束語
書法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時候是在課外做大量的練習,也不僅僅是純粹的書寫,它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反映了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我們應該從各方面去認識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讓我們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五 教學感悟與總結
這是一節注重培養學生對書法課程中篆書的學習和鑒賞課,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體會到祖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學會欣賞書法,提高對書法認識的修養,完成教學的審美教育。學習我們祖國優秀的傳統經典的代表——書法,不僅僅是對學生大有幫助,同時對與我們老師也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體現。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著重理解獨特的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今天學習第十課。 (出示課題,開始使用課件)
本課內容為欣賞。通過對典型的名作的賞析,了解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 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著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游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1. 名詞解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靈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畫家創作既要以自然為師,同時又得力于畫家對自然的感受。它正確地指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原則,對后來中國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南北宗"——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為南、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展,他按繪畫的創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將唐以后的山水畫也分為南北二宗,將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將青綠畫法的職業畫家視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維、李思訓,后世稱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范 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峰。中景與主山間,被云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并不復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 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巖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圖 》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于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為"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盡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于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 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為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 其次,在空間的處理上,采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復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放映錄象)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么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濕者為"染",干者為"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放映錄象)
三。小結 (課件使用完畢)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畫從題材內容來分類,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節內容屬于民族文化傳統類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激發民族審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作基本的了解和認識。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③美育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繪畫藝術作基本的了解和認識
教學難點:涵蓋面比較廣,無法詳細地進行介紹。引導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比較分析法:通過中國作品《朝元圖》與外國作品《蒙娜麗莎》的比較,學生能夠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結論:中國古代人物畫生要的造型手段是“線條”。
2、引導探究法:美術作品欣賞是個體的審美活動。繪畫作品是靜態的物質形態,如果讓學生獨自找出審美的切入點,并展開欣賞,最后得到健康審美感受,是比較困難的。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逐步引導,所以我采用“引導探究法”。
3、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三、學法(主要培養其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活動。在教學生掌握美術作品欣賞方法的同時,也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比如:
1、描述:形象思維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維轉為抽象思維為主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3、理解
4、評論:上升為創新思維。
四、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導入探究課題:由祖國燦爛文化,優秀繪畫傳統導入課題“形神兼備遷想妙得”,講解關鍵詞“形”、“神”。
新知探究:
環節1:
我國早期的獨幅繪畫作品——帛畫
重點介紹我國古老的帛畫《龍風仕女圖》,了解中國畫基本形態確立時期的繪畫水平和藝術風貌。
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本1—2段,請第一組的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
《龍鳳仕女圖》這幅古畫是古代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當時楚國上層社會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識。在畫面中,描繪了龍鳳在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的情景:畫面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行進的婦女,發髻高盤,闊袖長袍,雙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龍一風正騰空飛舞,引導仕女前行。此畫以毛筆繪成,畫法為線條勾勒兼平涂著色,構圖主次分明,造型生動。
環節2:
敦煌莫高窟壁畫
了解《鹿王本生圖》繪畫故事情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環節3中國古代人物畫
《步輦圖》:閻立本 這幅作品忠實地表現了唐代中央政權與邊遠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物動態較為拘謹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畫。
《文苑圖》韓晃 描繪了文人雅集的場景。構圖疏密得當,設色淡雅,筆法細勁流利,衣紋略作顫筆,人物刻畫細致入微、動態各異、形神兼備。
《采薇圖》:畫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與筆端。衣紋簡勁爽利,以襯托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畫法粗簡,墨色濕潤。
《張卿子像》:明代肖像畫的代表作,畫家對人物面部的刻畫細膩,富有體積感,衣紋用筆簡潔,人物比例適度,體態自然,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家非凡的觀察與表現能力。
《漁翁漁歸圖》:清代畫家黃慎的作品,畫面人物動態生動,富有生活情趣。此圖為水墨大寫意,水墨交融,畫家以狂草入畫,畫風粗豪奔放,氣勢貫通,別具一格。
環節4
中國古代山水畫
重點欣賞:(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畫作品)
1、設疑、討論、解疑
剛才的欣賞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看到同學們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想再進一步去理解山水畫的內涵,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山水畫作品。
2、圖片: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南宋佚名《深堂琴趣圖》
元代倪瓚《六君子》
3、小組討論搶答
屏幕出示:(1)這3幅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異同?
(2)這3幅畫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你比較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
小組代表發言:
小結:同學們說的很精彩,觀察的也很仔細,能夠說出一些內涵的東西,老師著重講解一下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義。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俊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飛浴、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為對象,真實的畫出北方山川的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他所畫的'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又用碎而堅實的筆墨皺出富有質感的山石,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畫出北方關陜地區“山巒渾厚,勢壯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六君子》圖是倪瓚的作品,三段式平遠構圖,近處有六棵樹,中隔大片湖水,畫上端有一疊遠山,以渴筆畫山石樹木,山石作折帶,皴間用披麻效,樹木頗具姿態,景物不多而充滿深秋時的凄涼靜寂氣氛。畫上有黃公望等人的題詩。所謂“六君子”也就是畫中的六棵樹。畫家為這些樹木寫照,另有寓意,黃公望的題詩己點明。倪瓚的作品筆墨松秀簡淡,絕少有設色者,甚至連圖章也不用,畫中多長詩,作楷書,力求樸素清雅,其畫風在元明兩代中也獨具特色。
《深堂琴趣圖》此畫雖不知何人所作,但從畫面中可看出畫風嚴謹不茍,水墨設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練而有情致。畫幅雖小而神氣迥出,表現悠遠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
環節5
中國古代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不是僅僅為了準確地描繪現實中的花卉禽鳥,而是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生物的審美關系,借此抒發白己的情感,間接地反映社會生活,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
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花鳥畫作品,請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
《芙蓉錦雞圖》:體現了趙估所倡導的觀察物象要細致入微,寫實表現要精準傳神,畫面構成要有詩的意蘊的美學思想。
《榴技黃鳥圖》:所繪黃鳥造型準確,富有生趣,畫面渲染精妙,富彩鮮潤,體現出畫家對花鳥情趣的觀察達到精細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對自然界的獨特審美情懷。
《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只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和分析了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華民族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繪畫藝術瑰寶,而我們通過從帛畫、壁畫、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中領略到中國古代繪畫的風采。下節課我們將要學習外國古代繪畫擷英,請同學們提前預習。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選用的是湘版高中美術鑒賞下篇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第8課《不同的歌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創造出了優秀的文化與藝術,我們要學會尊重并認識這些文化與藝術。同時結合本地區的文化藝術的探究展示,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夠為本民族的藝術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與發展空間。
2.教材的處理
我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但不局限于書本教材,對教材做了適當的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一課時的教學容量從教材中刪去墨西哥壁畫運動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補充進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學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了解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時代形象與民族形象;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傳統與藝術的多樣性,了解藏族美術惠女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通過模仿體驗、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學生對藝術與文化關系的理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民族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作的? 通過分析作品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突出重點
(2)難點:美術創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通過體驗與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難點
(3) 關鍵:民族文化的豐富性.通過課前學習探究來體現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
5、資源分析
學生資源:充分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親身體驗參與課堂教學。
課程資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拓展內容組織教學。
學校資源: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圖書館等資源。
教師資源:教師通過網上和課外圖書收集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資料,擴大教學容量。
二、說教法
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地方文化。引導學生通過包括網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樂曲渲染法:利用相關民族樂曲做渲染是使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賞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又能擴充整合學科間的知識。
2)講述啟發法: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介紹啟發同學對作品的分析和鑒別,從而達到鑒賞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導學生體驗、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學習成果的活動能力。
三、說學情學法
(1)說學情
我校高一年的學生在學習積極方面是明顯的,整體素質較高,思辨能力強,有很好的學習自覺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狀態,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極也存在,由于初中學習方法的單一性,忽略了學科特征,所以我就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與美術作品間的聯系進行鑒賞,領會民族文化的性質、特征和美術作品藝術表現手法,了解美術作品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狀況等,來促進學生美術作品鑒賞能力的生成與提高。
(2)說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1、篩選學習法:引導學生學會篩選有用的資料信息的學習方法,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
2、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見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整體協調能力,既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在團隊合作中突顯個體創造能力。
湘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8課(不同的歌聲)說課稿,標簽:美術說課稿,美術說課教案,
3、體驗學習法:學生在鑒賞作品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師對民族形象的表現。體驗藝術創作的多樣性。
四、說程序
(一) 體驗與感悟 (二) 暢談與交流(三) 理解與探究(四) 歸納與總結
導入:聆聽樂曲《伏爾加船夫曲》(音樂家)。說說你的聽覺感受;
(一) 體驗與感悟
內容:鑒賞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列賓作品《伏爾加纖夫》與“巡回展覽畫派”
1.觀賞作品《伏爾加纖夫》(畫家) 說說你的視覺感受;
2.吟誦詩句《伏爾加河上》(詩人) 說說你的心靈感想;
3.模仿作品《伏爾加纖夫》中的人物動作動態,積極體悟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活動。
說說你的肢體感受.
[設問一]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同的藝術家都在表現同一內容的作品呢?
[設問二]在你們體驗后能就當時纖夫們的形象、內心世界所想進行闡述嗎?
[設問三]你認為這件作品體現了藝術家什么樣的情感與作品的藝術特征?
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從它的誕生、發展、當時社會環境、藝術品風格、代表畫家等方面簡要描述.
知識拓展:介紹巡回展覽畫派代表畫家有別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薩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學生活動:靜聽細觀暢吟體驗并談感受;
教師活動:提示啟發學生大膽表達和描述并要參與體驗討論,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巡回展覽畫派”的論述,并做知識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聽、觀、吟、驗”等形式去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形式。從中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形式以及社會學鑒賞法,分別從作品的表現主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對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來進行觀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 暢談與交流
內容:藏族文化與美術-----建筑與藏族服飾
學生活動:對收集到資料進行小組篩選,歸納后交流
教師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 鼓動其他小組的同學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要參與討論,進行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展現探究歸納后藏族民族文化,即體現學習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學生關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并懂得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意識。同時也是師生共同實現本課教學目標,即是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重點之一
(三) 理解與探究
內容:探究惠女服飾文化從他們的起源、發展、生活習俗、藝術品風格等方面簡要描述
學生活動:對收集圖片進行小組篩選, 登臺展示并說明其相關特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協助學生操作多媒體,進行實物展示;教師也要參與討論,并引導學生把藏飾與惠女服飾相比較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式鑒賞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同時對我國仍至世界美術發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 歸納與總結: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等多種形式,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系,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依據是新課標“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運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整個程序都圍繞著學生自主探究來展開, 教學設計中有動有靜,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練的空間,有交流互動的平臺,能夠充分體現高中新課程的理念精神。
【高中美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說課稿05-17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05-11
高中美術說課稿最新01-22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品]06-14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三篇03-07
高中美術說課稿六篇06-03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4篇03-28
高中美術說課稿8篇05-22
高中美術說課稿7篇02-27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