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說課稿錦集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第一課 什么是美術作品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實例明確如何鑒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3、美術鑒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 (溫州嫁具) 導入 揭題—第一課 什么是美術作品
1、 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源于生活實踐;“美’的觀念與形式法則是長期的歷史積淀的結果
彩陶鯢魚紋瓶 、 永 、 羊(羊大為美)
2、 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什么叫美術
① 什么叫美術
身邊的美術,
提問學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術作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亦稱“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四大門類圖片)
② 美術的特點:與音樂文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手藝、工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③、美術的性質:精神產物 具有獨創性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3、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① 形式與內容關系:內容存在與形式,是內涵,形式是內容物質化體現,是外觀。形式應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形式有獨立審美意味。
② 形式美是指藝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
馬克思說:“有懂音樂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則
① 多樣與統一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太極圖、最后的晚餐、 米洛斯維納斯。
② 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例:黑白?
③ 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范,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 1:1、618 1:0、618) 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 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系,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 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例:邊防軍
⑤ 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復,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復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 實戰演習
(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4、 美術鑒賞的意義
A、為什么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鑒賞。(馬克思說過“如果愿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 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 、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 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 ② 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③ 情趣高尚,抵御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 討論和思考: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6、 小結: 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鑒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7、 備用資料
美術鑒賞《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教學案例一單元3課
(一)教材分析:本課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美術與眼睛》第三課。本單元是美術鑒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進行嘗試性分析,系統地獲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意識,掌握科學的鑒賞方法。本課介紹的就是美術作品的四種鑒賞方法。
這個內容主要包括兩個層面:1、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而不同的欣賞角度所獲得的感受和認識是不同的;因此,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讀作品的內涵。2、理解并掌握美術鑒賞的四種基本類型:①感悟式鑒賞、②形式鑒賞、③社會學式鑒賞、④比較式鑒賞。這四種鑒賞方式之間有相互滲透的關系,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過渡。
(二)學情分析
在與高中學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現在的學生對經典美術作品的興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對作品的相關內容、背景了解不夠;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會欣賞作品;第三,學生的文化學習壓力很重,沒有時間對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時代和
它所表達的精神、內容與現代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也是造成學生沒興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麗莎》是一件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對于這件已經被反復講述的作品,人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的認識,比如說“蒙娜麗莎非常美”,或者“蒙娜麗莎的'微笑很迷人”,這些表述已經成為這件作品的固定標簽,把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認識給簡單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賞蒙娜麗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賞這幅作品——以一種鸚鵡學舌的方法復述對于作品的評價。但這種態度顯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事實上,蒙娜麗莎的美是有時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豐富對這幅作品的認識,發現以前被忽略的細節,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提出對這幅作品的個人見解。
(三)教學思路:
這節課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欣賞美術作品的問題。
本課圍繞《蒙娜麗莎》這件作品而展開。先以一段影片導入,再通過比較生動的語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作為突破口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面對一幅在藝術史上被反復提及的作品《蒙娜麗莎》,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概念化的欣賞習慣,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四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鑒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使學生在視、聽、思、說中輕松的掌握知識,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四)研究主題:
了解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學會用科學、系統的鑒賞方法來讀取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和文化信息,以達到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提高美術素養。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始終貫徹教師邊導邊教,學生邊學邊練。
采用欣賞、講述、討論、比較、合作、練習等方法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的欣賞模式,
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一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鑒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六)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美術鑒賞的四種方式
技能目標:掌握美術鑒賞的四種基本方法。能比較熟練地運用這四種方法對作品的形式特征、社會含義、內在精神以及文化內涵進行具體鑒賞分析。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鑒賞美術作品。
(七)教學重點:如何從多角度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 教學難點:四種鑒賞方法的運用
(八)教學準備:教具:教材,課件,多媒體設備 學具: 教材,筆記本
(九)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羅浮宮里,它被稱為第779號畫座。它是描寫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畫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麗莎。從它被畫下來的那一刻到現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誰?她為什么會成為今日的超級巨星?她的微笑隱藏著什么秘密?
今天就讓我們一塊兒走近《蒙娜麗莎》,一起感受大師的風采。
二、初步觀察
師:映示《蒙娜麗莎》圖片。請學生談對作品的初步印象:提問1:這幅作品表現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將談話記錄整理在課堂練習反饋表上。 生:請代表發言 師:提問2:你看到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討論,記錄,發言
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看教材P7頁上的圖表。 提問3:我們的發現和書中圖表有何不同?這說明了什么?生:回答
師:總結。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一的。2、僅僅靠觀察外表和淺層次的思考并不能真
湘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第二課《禮儀與教化》第二課時
本課教學目的:
1、了解并感知人類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術多方面的輝煌成就,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
2、初步了解美術的起源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能用所學的知識鑒賞古埃及的美術。
3、能了解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術的服務對象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功用。 教學重點為了解古埃及美術與古埃及人的信仰與觀念,以及其服務對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風格程式。
教學難點為埃及流傳千年的風格程式需要在審美方式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學手段為資料圖片展示,相關資料影像播放,師生討論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導入部分
采用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斯芬克司的神話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謎語作為開場導入,一步步深入設問,引出獅神人面像,從而進一步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
a、謎語: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 (謎底是人,簡單解釋)
b、提問:這個謎語的來源?請簡單介紹
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話故事。
c、進一步提問:世界上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現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板書課題)
第二部分 授課分為四部分
(1)提問思考
a、法老修建獅身人面像的目的?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體做成獅子的形象?
古埃及法老為了制造人們對統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來的巨大的人工紀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體雕刻成獅子。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力量的象征,統治者們喜歡用獅子來比喻自己。雕像實際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統治者為了制造人們對他的崇拜的產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樣,是權利和禮儀的象征。
b、獅身人面像旁邊的建筑是什么?
吉薩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兒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
討論:金字塔從外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請同學朗讀游記
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開羅西南的高地上,沒有任何鋪墊和過渡。關于金字塔的圖片和報道,我已經看到過很多,按說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觸的一剎那,還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獲,心生驚悚(s?ng),與生俱來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
金字塔除了作為陵墓,法老還出于一種什么樣的目的把它修建的如此高大?(對于人的精神有一種震懾作用,對于當時神化法老本身以及更好的從精神上統治臣民有很大的作用。) 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外部宏偉壯觀,內部也被精心的裝飾有許多壁畫。(引出下一部分內容——埃及壁畫)
(2)壁畫影像播放,壁畫圖片展示
壁畫記錄了法老或貴族的豐功偉績和日常生活,空白部分用文字填滿,當時只有貴族才能夠有權利習字。
a、討論總結古埃及壁畫中人物各個部位的角度變化,討論原因。
頭部側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側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個圖形里。
b、埃及繪畫即定程式總結,影像播放
埃及的壁畫非常裝飾,但是雕塑非常寫實。(引出雕塑的內容)
(3)結合欣賞雕塑《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
展示欣賞圖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黃金面具。
(4)對比《涅菲爾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西方美術史家認為雕塑史上的兩件最美的女子雕像
討論思考:喜歡哪一個?說出理由
最后進行總結,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為法老和他的統治服務,體現了君主化的神權。同時播放片段影像動態總結。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一、課題:《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
二、教學分析
學生分析:陶器和瓷器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關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質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藝技法等方面的特點便于理解,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有利條件;但學生對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一情況廣泛地搜集相關材料,幫助他們加強認識與理解。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量大,知識的專業性強。要在短短的一節課里帶領學生了解我國古代陶器與瓷器的藝術成就很困難。教師要抓住不同時期的重點作品展開教學,注重向學生滲透鑒賞的點,使學生學會方法,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分析其他相關作品。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藝術成就及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2.技能目標:學會從造型與裝飾結合的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3.情感目標:感受我國陶瓷藝術的燦爛輝煌及其對人類的偉大的貢獻。
四、教學重點:
古代陶器藝術特點及其與當時生活的聯系;瓷器的幾個重要的種類及其藝術特色。
五、教學難點:
陶瓷雖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用品,但古代陶瓷對于學生來講,又是陌生的,本課的教學直觀性較差。
六、教學設計思路:
從生活當中我們對陶與瓷的感受入手,導入本課。按照陶器與瓷器產生的先后順序分別介紹我國古代陶器與瓷器。全課把握住陶與瓷的區別,用對比的方法和展示相關視覺材料的方法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七、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仔細搜集相關材料,有視覺圖片,有視頻資料,又有現代陶瓷的實物教具,從各個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八、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生活中陶器、瓷器各一件
這兩件作品給你帶來哪些不同感受?
那么陶和瓷有又有什么聯系呢?有什么共同點呢?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
(三)講授新課:
1.關于陶器:
a.產生
b.材料
c.燒制溫度
d.特質
e.古代陶器的藝術成就
重點了解馬家窯--半山--馬廠文化的彩陶藝術。(借助圖片了解彩陶的圖案,分析它們的藝術特色以及與當時生產、生活的聯系)
從造型、裝飾結合的方面重點了解《舞蹈紋彩陶盆》等作品。
白陶和黑陶的介紹。
2.關于瓷器:
a.產生
b.材料
c.燒制溫度
d.特質
e.瓷器相關知識的介紹:
借助現代瓷器的教學實物,了解其品類及不同特點,增強感性認識。
f.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重點了解宋代瓷器的名窯、景德鎮瓷器等。(關看視頻:現代人模擬的官窯和景德鎮民窯,以了解我國瓷器藝術輝煌燦爛面貌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官、哥、鈞、汝、定窯的地理位置,藝術成就;元代青花瓷的了解。
從造型、裝飾結合的方面,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貫耳瓷瓶》、《玫瑰紫海棠式花盆》、《青花海水龍紋瓷扁瓶》。
(四)課堂總結:
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創造,是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優秀作品浩如煙海。希望今天的課能夠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激起大家了解陶瓷藝術、走進陶瓷藝術的興趣與愿望!
(五)課后作業與拓展:
選擇一些瓷片或陶片,觀察其胎、釉的差異;從觸摸中體會兩者的質感,從瓷器與陶器叩擊的聲音中比較兩者的不同。
宋元以來有哪些重要的瓷窯,其產品各有什么特色?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分析與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說課的內容采用的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三課《走進具象藝術》。
本課內容是美術鑒賞基礎知識認知的開篇環節,向學生介紹了人類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類型——具象藝術(具象藝術的特點,功能等),由學生較能"看得懂"的藝術作品,走進美術鑒賞知識的學習,是較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
2、學情分析。
授課班級為高一級學生。由于地方教學條件的限制,美術教育認識的不足,美術教學受到忽視。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薄弱,學習主動性不高,對本學科的學習目標模糊,偏離的現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漸形成一套認識,分析,判斷事物的方法,手段,對富有挑戰性的事物有極高的熱情。高中階段的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對學生的成長,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鑒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結合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認知目標。
了解若干中外具象藝術著作 ,掌握具象藝術的基礎知識。
(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對具象藝術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
4、培養學生縝密的思維方式。
(三)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探究熱情。
2、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關注社會。
(三)發展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重點。
了解具象藝術的特點(真實性,情節性,典型性)以及社會功能(社會記錄,社會干預),并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具象藝術作品,進而領會具象藝術的社會意義。
(五)教學難點。
對具象藝術作品情節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藝術的創作中,藝術家對藝術形象作典型性的處理(塑造典型的形象與典型的環境)。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
1、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教學的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引導發現法,情景教學法。
2、教學手段:
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教學過程。
教科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循著問題"具象藝術的特點是什么 " ,"具象藝術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的 " ,"具象藝術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開。按著這樣的順序講解,容易回到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式教學是相背離的。于是,我以教學重難點作為隱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教學過程以引導學生自發探究為主,適時點擊知識點,使活動游離于知識點之內,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吸收新的知識。教學步驟大致如下:
(一)教學步驟:
1、點題,故事引入。
2、瀏覽圖片,鎖定圖片。
3、活動:模擬情景。
(1)案情分析《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后的晚餐》(補充)。
4、小結。
5、示圖,瀏覽。
6、思考與討論。
7、作業安排。
(二)教學設想
1、環節1:點題,故事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出具象藝術最顯著的特征:真實(客觀再現現實)。設問:其真實性可否讓照相機替代 進入第二個環節 。
2、環節2:瀏覽圖片,鎖定圖片——欣賞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經典的中外具象藝術作品,感受學生的興趣所在,稍微穿插對作品的講解。鎖定畫面《馬拉之死》。
3、環節3:
(1)模擬情景——“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擬。
①師:主持會場。
②生:探長。
③各小組: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案組。
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讓學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圍中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將生活典型化,藝術化的處理。
4、環節4:
小結:
(1)充分地肯定學生學積極地思考,參與,合理的推斷。對學生的評價是站在學生是否在細致地觀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2)點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間,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 引發豐富的聯想是因為作品中的人,物,場景是藝術家經過精心設計的。
5、環節5:
示圖,瀏覽:活動后的思考與緩沖。學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讓他們在作品欣賞中得以補充。(轉換到藝術表現方面思考作品內容)
6、環節6:思考與討論。
(1)在分析場景,解答疑團后,換位思考:作為藝術家,馬拉的好友,你會如何畫《馬拉之死》
(2)具象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給人以真實感,故事情節,在社會生活中你認為它有沒有意義 可結合作品說明。(深化,提升認識)
7、環節7:作業安排。
(1)根據《最后的晚餐》所提供的信息,小組合作調查,找到出賣耶穌的人。并試著安排耶穌新的座位。(合作學習法,教學反饋)
(2)在教學設計中,模擬情景為主要環節,其他的是鋪墊與有效的補充。創設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擬,為課堂的氣氛增色不少,我只是個主持人的角色,眾學生成了眾探長,每個小組成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專案組,稱呼變成這樣"請來自美國專案組的李探長為我們分析案情"。學生由觀察,理解的'切入點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說明只作兩種假設:自殺或他殺,根據畫面提供的場景分析即可。在此過程中,及時肯定學生對細節的觀察,合理的分析,讓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探疑”的隊伍中來。
(3)對于學生知識點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是自然滲透,不羅列講解,也不在小結中體現,而是適時地"點擊",使學生關注,有所領悟,藝術家藝術表現方法及特色的講解也是如此。
(4)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自主地關注美術作品,美術現象,了解相應的知識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四、教學反饋。
學生注意力集中,圍繞著教學過程展開學習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案情分析"的環節中來;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點擊知識點,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作業反饋:在作業中留下懸念,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學生在作業中體現學習目標的達成程度,以及感興趣的美術知識方向等等。以便教師總結反思,構思接下來的教學設計。
五、教學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環節的開展,學生的興致會越來越高,有可能出現互相爭執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圍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此時,在調節課堂氣氛的基礎上,適當地調整"案情分析",瀏覽圖片,小結的時間長度。
2、根據教學需要,“作業”同“思考與討論”可互換。
六、教學思考。
活動與關注的要點銜接的是否緊密,所設置的問題能否引起學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也許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在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班,對教學環節有所增減,有所側重。課后及時地記錄,小結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走進具象藝術》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具象藝術的功能:
(1)藝術作品(具象藝術 )。
(2)認識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
(3)記錄功能,社會干預功能。
2、如何鑒賞具象藝術。
(1)具象藝術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個,一群 時間,地點,環境。
3、作品主題。
(1)《馬拉之死》。
(2)《開國大典》 董希文。
(3)《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意)。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各位專家、老師:
您們好!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美術鑒賞》第一課《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學些美術鑒賞知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的第一課。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美術鑒賞課程要重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鑒別與評價中外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藝術鑒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場。
(1)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的范圍、性質,各門類的特點及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2)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典型分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盡量做到每課教學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美術觀點、美術規律。重在理解、貫通,養成獨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記住個別結論。
(3)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美術現象,結合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第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概略地了解美術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門類,懂得進行美術鑒賞應具備哪些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受到審美教育。
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在初中時根本沒上過美術課,對美術課早已麻木,失去興趣。不了解其對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個人素質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經典繪畫直觀的形象和蘊涵的豐富哲理會影響人的一生。教學目的分析:
通過這堂課,我力求使學生了解美術范疇,建立“大美術” 觀念。
在能力和情感上達到以下目標:
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應用該方法進行鑒賞練習。 情感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我認為本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鑒賞的基本方法。難點是應用該方法進行練習。
教學過程:
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分為以下四步:
首先第一步是導入
同學們在小學和初中都學習了美術,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都喜歡哪些美術作品,并談談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此時回答可能有:中國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張大千的《春水歸舟》等,外國有凡高的《向日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
不管啥樣的回答,都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
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看書:1、鑒賞僅僅是欣賞嗎? 接著講述什么是美術?它和藝術的關系是什么?并板書: 美術的定義: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美術、藝術:源于古羅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藝術,即通過手工制作的一種藝術。包括文學、音樂和戲劇等等。之后中國文藝界、教育界才把“美術”和“藝術”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藝術包含美術,美術只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藝術還包括音樂、戲曲、影視、文學、雜技等。
第二步、新授部分
首先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出美術的真正定義。
接著講述美術的范疇并板書:
繪畫 ﹙壁畫、中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等美術雕塑 ﹙圓雕、浮雕﹚ 建筑工藝 ﹙編織、染織、刺繡等﹚書法、篆刻
我對于美術的各種類型讓學生舉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⑴歷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這些著名的畫派在藝術特征和風格上有何差異?
學生簡單表述后,我結合圖例,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第一幅:《放牧》
第一是藝術形式:雕刻巖畫:巖石,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起,它就不斷地被人類使用著,作為勞動工具,作為日常用品,也所為生的和死的住所。巖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畫布,先民們在巖石上刻劃和涂繪,來描繪人類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們的想象和愿望,這就是巖畫。
第二是年代:古代
第三是畫面內容:對動物的各種基本形狀和人手掌的描寫,表達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樂采桑狩獵交戰紋壺》
戰國時期的雕刻作品描繪了宴請賓客、歌舞聲樂、采桑、狩獵、交戰(水戰、陸戰)等場景,請在圖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龍帛畫》
此處我設置了三個問題:a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b構圖上有何特點?c根據男子的動作猜測他想做什么? d 該帛畫用什么造型手法?
分析的第四幅是《奔馬》
我首先介紹該作品的歷史背景、構圖用筆特點。
承上啟下,我接著講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
我首先簡單介紹“六法”理論,氣韻生動、應物象形、骨法用筆、
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接著講解美術鑒賞基本方法
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縱向和橫向比較(并進行板書)
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選擇一副插圖進行鑒賞,2分鐘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強調他們個性。
第三步是小結
美術鑒賞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鑒賞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質,為了更好鑒賞必須掌握美術史、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它的方法一般為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步是給學生布置作業一個課后練習題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藝術美和形式美》。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學目標:①什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2、教學重點: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借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于藝術家所采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3、教學難點:主要在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并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并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藝術美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而形式美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
二、 教學方法:
1、 利用圖片展示介紹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和圖片,不斷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1、 引導學生采用觀賞觀察、實踐、討論、歸納的方法學習,用多媒體展示相關音樂和建筑圖片,并巧妙導出本課。
2、 討論法,小組合作法。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解決學生的個別差異,要求全組同學共同討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用多媒體展示雕塑圖片《歐米艾爾》。
小結: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于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術的
二、新知探究:
環節一、什么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
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不等同現實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過特定的美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藝術自身的美。藝術美又稱第二自然。是相對自然美來說的。
1、 美術形象:指一件美術作品中個別的、具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也是指一件美術作品中由這種個別的、具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所形成的綜合的整體的藝術形象。
教師活動:投放多媒體圖片《艾普色姆的賽馬》和《記錄馬奔跑過程的連續攝影》。結合第三課“藝術形象”這一概念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欣賞圖片,小組討論,分析美術作品的藝術美。
環節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的構成:
A、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構成的形態變化。
B、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
C、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
教師活動:投放潘天壽的作品《雄視》,講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
學生活動:欣賞圖片,理解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實踐能力
1、 以一件作品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 通過具體作品了解藝術美和形式美在形態上的差異。
四、要點回顧:
1、 什么是藝術美?綜合了主觀與客觀、個人審美與時代精神的藝術形象為“典型形象”或“藝術典型”,又根據它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而稱之為“第二自然”,即“藝術美”
有哪些表現?
2、 什么是形式美?美術作品除了藝術美之外還有形式所傳達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 課堂小結:
總結回顧:這一節課我們了藝術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藝術美和形式美。
下一節課我們將學習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請同學們提前預習。
【高中美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說課稿05-17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05-11
高中美術說課稿最新01-22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品]06-14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三篇03-07
高中美術說課稿六篇06-03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4篇03-28
高中美術說課稿8篇05-22
高中美術說課稿7篇02-27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