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最大阻力來自哪里

    時間:2021-03-12 10:36:32 工資待遇 我要投稿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最大阻力來自哪里

      政府首先以養老保險金制度作為切入口,是非常正確的決策。根據此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1990年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總額僅為59.5億元,但到2010年左右已增加到1400多億元。下面小編為你詳細的介紹養老金的相關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國務院最新批轉有關部門今年體制改革的意見當中,明確要求研究制定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而這一改革的最大阻力來自行政與事業單位。事業單位人員普遍擔憂,如果參照企業養老金制度對事業單位進行改革,那么將來自己的待遇將會降低。他們有的人甚至發問,為什么公務員不被納入這項改革。

      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試點啟動已經有二十多年,但人們看到,養老保險制度的“三軌制”特征依然明顯:公務員是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是一半財政撥款、一半自籌,而企業人員的養老金則完全是推向市場。

      事實上,事業單位改革的問題還不僅僅在于養老保險金制度,一些事業單位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以及因人設事等問題也需要系統改革,以他們享有的待遇來衡量市場人員以及廣大農民的養老金待遇,可以明顯看出一種不公平。政府首先以養老保險金制度作為切入口,是非常正確的決策。根據此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1990年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總額僅為59.5億元,但到2010年左右已增加到1400多億元。

      事業單位的一些人員反駁說,企業的養老金參照了企業人員在任時的薪水,而他們的薪水可能會高很多,但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是基本固定的。我們認為,這是很站不住腳的阻撓改革的理由。中國的.事業單位里也存在灰色收入,有些單位還常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暗自搞一些創收的市場項目,然后用來以員工福利的形式發給員工。即使高校里的老師,也可以通過一些課題項目、走秀講課來創收。但企業人員是沒有這部分灰色收入和高福利的。

      事業單位的一些人抱怨不將公務員納入這項養老金制度改革。這也不是合理的反對改革的理由。首先,在目前的“三軌制”養老金制度里面,存在明顯的不公平,這還僅是一種粗略的不公平,僅以企業人員作為參照,如果再算上農民,那么這種不公可能更大。事業單位人員,不應只看到自己的“不公”,而忽視更大的“不公”。一些事業單位人員還想象:如果將公務員也納入這項改革,那么就是將事業單位也與之“捆綁”改革,那么方案肯定不會對自己不利。

      坦白說,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改革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那些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事業單位發出類似抱怨,似乎無可厚非,但是那些主要從事經營的事業單位,害怕改革的真實原因,其實是怕自己完全被推向市場而與企業同時參與競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些政策建議提出,需要對事業單位進行分類改革,是比較合理的方法。即將事業單位分成行政類事業單位、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及公益類事業單位,分別對其進行改革。

      改革并不一定就意味著絕對降低被改革對象的現有生活水平。目前,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生活是較為體面的,改革最終需要達成的效果應該是:抑制各種灰色收入、將每個群體的收入都透明化,并且,令各個群體都有較為體面的生活。這就需要中國社會需要一個廣泛的、能夠覆蓋大多數人的社會安全體系,這應該包括養老、醫療、教育和住房等。如果這個社會安全網有效,一個人有無特權或是體制身份就不會那么重要了,因為大家都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能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北歐的福利國家正是如此。

      坦白說,這需要大量的財政資源,但是,想想每年被浪費的大量公共資源,效率不佳,還敗壞了社會風氣,假如有魄力和決心將這大量的資源投入到一項關乎全社會良性發展的改革之中,就是一舉多贏,政府、事業單位效率提高,尋租減少、市場競爭強化和有序,并且大家都有一種較為體面的生活。

      相關閱讀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需盡快實現全國統籌

      “可持續”指數是由制度贍養率指標(養老金領取人數占保險繳費人數的百分比)、基金收支比指標(征繳收入與基金支出之比)和可支付月數指標(基金結余量與每月基金支出之比)三項指標構成,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對養老基金地區失衡問題做出了直接解釋。

      制度贍養率反映地區間差異

      2010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為19402.34萬人,離退休和退職人員為6304.96萬人,制度贍養率為32.50%,幾乎3個參保職工撫養1個離退休人員,制度的總體贍養水平適中。但是,各地區之間的制度贍養率差異巨大,只有7個省市地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廣東、浙江、福建、山東、北京、江蘇和江西,絕大多數都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顯然與這些省份大量的外來年輕流入人口高度相關。比較而言,制度贍養率超過40%的省份高達12個。其中,四川、吉林、上海的制度贍養率更是達50%-60%,即平均不到2個參保職工供養1個離退休人員;而排名最后的黑龍江省的制度贍養率已高達61.6%,顯然該省基本養老基金財務可持續性較差。

      制度贍養率上的差別反映了各省養老負擔的高低。老工業基地的歷史包袱非常重,未來的“擴面空間”有限,許多省份目前“收不抵支”的境況還會繼續,甚至可能加劇;而在流動人口規模較大的沿海省份,其他省份的“外來”貢獻則稀釋了其贍養率水平,財務可持續性得以增強。

      基金收支比反映收支失衡問題

      2010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為11066.07億元,基金支出為10435.53億元,二者的比值為1.06,基金收支比大于1,即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略大于支出,總體而言是平衡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仍然沒有實現全國統籌,各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平衡狀況存在巨大差異。具體來看,基金收支比超過1的省份共有17個,其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廣東、寧夏、浙江、北京、西藏,相應的基金收支比分別為1.68、1.53、1.41、1.37和1.30。其中廣東、浙江和北京為經濟發達省(市),外來流動人口規模也較大;而寧夏和西藏兩個西部省份則是因為其正規化就業比重較高,而近兩年來的基金征繳收入增速度快,致使結余比率較高。基金收支比低于1,即所謂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共有14個,其中排在后5位的依次是吉林、遼寧、黑龍江、天津和海南,相應的基金收支比依次為0.80、0.77、0.76、0.76和0.73,說明這些省份當期基金收支虧損比例已達20%以上。

      基金收支比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2010年全國17個省份養老基金出現結余,而14個省份存在收不抵支現象。從基金現收現付的角度分析,在出現虧損的這14個省份,當期收入是不足以支付退休金的,必須依靠財政補貼。因而,這種地區間的基金失衡必然給政府財務帶來巨大壓力。

      可支付月數引發可持續性憂慮

      可支付月數指標是指上年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相對于當年養老金支出的比重,反映了養老基金支付周期的長短。與基金支出比指標相比,該指標更加強調動態性,說明了基金累計結余即多年沉淀下來的資金,在滿足支付方面的充足性。2010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額為15365.28億元,當年實際支付12764.95億元,因此當年可支付月數為14.44個月,已經超過1年。毫無疑問,就全國而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能力充足。但各地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具體來看,可支付月數超過12個月共有17個省份,其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廣東、新疆、浙江、山西和寧夏,對應的可支付月數分別為38.79、27.56、25.67、23.22和19.21,說明這些省份的養老基金已超出當年支付需求的能力,在該項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比較而言,全國共有14個省份可支付月數指標低于12個月,其中排在最后5位的依次是海南、陜西、天津、福建和上海,對應的可支付月數依次為8.18、7.89、7.73、7.37和5.58,這些省份基本都是老工業基地和正規化就業較差的地區。

      養老基金地區失衡是制度贍養率、基金收支比和可支付月數等指標直接綜合作用的結果。三項指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制度的財務問題,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但其結合權衡結果為評價制度的可持續性提供一個基本標尺。地區失衡的根本原因由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未能實現全國統籌。如果未來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改變,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城鎮化進程的“雙重夾擊”下,養老基金地區失衡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中央財政對“收不抵支”省份的補貼將成為一個“無底洞”。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