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深圳第一 北京僅第八
中國社會科學院于5月15日上午9:00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第一學術報告廳舉行201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巨手:托起城市中國新版圖》發布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發布了研究結果,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會議邀請了國家發改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江蘇、吉林等社科院的領導和著名經濟學家參加并發言。
發布會上公布了2015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前50名城市:
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臺北、第五名廣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蘇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門、第十名無錫。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區市。
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漢、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東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島、第十七名廈門、第十八名大連、第十九名鄭州、第二十名長沙、第二十一名寧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陽、第二十四名重慶、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臺灣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濟南、第三十一名煙臺、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興,第三十八名鎮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長春、第四十一名揚州、第四十二名石家莊、第四十三名紹興、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濰坊、第四十七名東營,第四十八名濟寧、第四十九名大慶,第五十名溫州。
這是中國最具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前五十名城市。
以下是文字實錄:
王雨飛:
大家好。我的報告主要是基于兩大方面,一個是整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理論與方法部分。還有就是今年研究發現,就是各個城市排名的比較。這是我們城市競爭力研究框架,當然包括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宜居、宜商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三個方面。我們在城市綜合經濟里當中主要考量兩個指標,一個是城市的經濟增量,還有一個就是城市的綜合效率。在主題環境當中,我們考慮的是兩個指標,一個是宜居,就是城市的宜居環境和宜商環境,我們有六個指標:知識城市競爭力、和諧城市競爭力、生態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全域城市競爭力和信息城市競爭力六大塊。由于時間關系,這塊我主要簡要來給大家說一下。
指標體系這個地方,我們在指標體系當中,綜合經濟競爭力主要考慮城市的短期經濟發展情況,在宜居和宜商有15-20個指標,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有六個分項,每一個分項也是10-15個指標構成。樣本城市當中,在綜合經濟競爭力當中,全國294地級城市,包括內地的287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還有臺灣的5個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宜居、宜商競爭力當中,包括了港澳,但是不包括臺灣地區。計算方法,今年的計算方法上與往年有一點不同,往年我們的計算主要是基于等權方法計算,今年采用主城分析法得到了權重,最后得到排名,我們用了等權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多次比對和驗證,包括對一些有波動數據重新進行了校驗。我們依據的數據主要是國家統計局和港澳臺統計部門的數據。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跟大家強調一下,就是今年發布的《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具體的數據是2012天的數據。大家都知道,國家統計局公布城市數據的時候,是有一個滯后期,2013年數據在5月份由國家發布,我們在計算的時候,能夠用到使用最新的數據就是2012年的。在可持續競爭當中因為我們指標比較復雜,多數的指標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到2012年,但是有一些環境方面的衡量指標、文化方面衡量的指標是截止到2014年底。
接下來公布一下今年城市競爭力報告第一張榜單,這是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前50名城市。因為這是我們的一個主要研究成果,所以請大家允許我用一點點時間從第一名到第五十名,我想逐一的宣讀一下。
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臺北、第五名廣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蘇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門、第十名無錫。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區市。
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漢、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東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島、第十七名廈門、第十八名大連、第十九名鄭州、第二十名長沙、第二十一名寧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陽、第二十四名重慶、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臺灣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濟南、第三十一名煙臺、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興,第三十八名鎮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長春、第四十一名揚州、第四十二名石家莊、第四十三名紹興、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濰坊、第四十七名東營,第四十八名濟寧、第四十九名大慶,第五十名溫州。
這是中國最具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前五十名城市。
回顧一下剛剛公布的前五十名城市當中的前十強,從區域分布來看港澳臺地區占了三席,長三占了三席,珠三角占了兩席,環渤海地區是兩席,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競爭力十強之列。在中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武漢市是列在第12位,西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東北地區大連是在第18位,西北地區西安列在第33位。這是我們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全國的一個分布的示意圖。從這個圖中,大家可以看出來主要的經濟競爭力比較強的區域還是在沿海地區,從區域來看,港澳臺地區和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這三個地區的整體水平是高于全國的均值水平的。
第二張榜單,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比較,這里面我們也給出了前五十名的城市的名單,我還是用一點點時間逐一的'宣讀一下。
第一名香港,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澳門,第五名深圳,第六名廣州,第七名杭州,第八名蘇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廈門。
第十一名大連、第十二名寧波,第十三名東莞、第十四名天津、第十五名武漢,第十六名青島,第十七名無錫、第十八名成都、第十九名沈陽,第二十名中山,第二十一名長沙、第二十二名珠海,第二十三名福州,第二十四名濟南,第二十五名佛山、第二十六重慶、第二十七名西安、第二十八名煙臺,第二十九名南昌、第二十名鎮江,第三十一名常州,第三十二名合肥、第三十三名長春、第三十四名揚州,第三十五名惠州,第三十六名威海,第三十七名泉州、第三十八名南通、第三十九名嘉興,第四十名紹興,第四十一名海口,第四十二名溫州、第四十三名哈爾濱,第四十四名鄭州,第四十五名呼和浩特,第四十六名太原、第四十七名南寧,第四十八名舟山,第四十九名鄂爾多斯,第五十名黃山。
回顧一下十強分布,其中長三角地區占了四席,珠三角地區占了兩席,港澳地區也是兩席,因為我們的可持續競爭力當中不包括臺灣,環渤海地區占了一席。
大連是東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在第十一位,差一點點進入十強;中部地區是武漢市排在了第十五位;西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還是成都,第十八位;西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是西安,在第二十七位。這是可持續競爭力含有的示意分布圖。其中,港澳地區、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高于全國的均值水平。這是我們把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前十名單獨拿出來做了一個比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綜合經濟競爭力當中,天津和無錫這兩個城市是進入了綜合經濟的十強,但是沒有進入可持續競爭力的十強。所以,這樣的城市還需要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就是從事長期發展方面下足功夫。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杭州、南京、廈門這三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進出十強,但是綜合經濟競爭力沒有進入十強,因為我們可持續競爭力主要衡量指標是長期發展的指標,這三個城市還是有比較大的潛力的。
宜居城市競爭力,我主要是做一個總體情況的匯報。總體情況并不是特別樂觀,2014年中國宜居城市總體偏低,而且超過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樣,我們在宜居、宜商、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方面,都逐一選取了關鍵指標進行了著重分析。在宜居城市競爭力方面,我們特意選取的是排水管道密度,考慮到很多城市都比較注重地面的環境情況,所以在對于地下的工程可能出現著很多的漏洞,所以我們特意選取了排水管道密度衡量宜居,重點剖析一下各個城市的情況。這個單項指標,就是排水管道密度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無錫、麗江、東莞、澳門、莆田、天津、常州、上海…這些地區是超過了全國的均值水平。在這個指標當中有一個發現,各個區域內部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差距,東南地區還是最大的,西南、西北、中部、東北和環渤海地區是依次遞減,港澳地區基本上沒有什么差異。
宜商城市競爭力,總體情況超過一半的城市位于全國的運值以下,而且我們還做了連續三年宜商城市競爭力的對比進行了分析,發現很難出現收斂的特征。從雷達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指標體系中,制度環境非常好,主體聯系比較差,說明我們城市與外部經濟交往程度還有待提升。指標當中我們選取的人均存款余額,單項指標說明來看,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就是人均存款余額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香港、深圳、北京、澳門、上海、東莞、廣州、珠海、杭州和廈門。區域排名當中,港澳、東南、環渤海和西北地區都超過了全國的均值。這里面也有一個發現,這個是經濟了推導和數據的證明,省域的人均存款余額均值越高,省級城市之間離散程度越低,兩者呈現負相關的關系。這是我整體主要情況的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