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閱讀考試中一直貫徹的一個重要原則:把握作者的意圖。有時候讀懂作者的意圖比你讀懂這句話更加重要,那什么叫作者的意圖呢?一起來看看吧。
什么叫把握作者的意圖?
首先,意圖、功能、邏輯、關系這四個詞有什么關系?問作者的意圖其實也是問作者講這句話的功能是什么,而這句話的功能無非就是這句話體現的邏輯關系,邏輯關系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兩句之間的關系的學術性表達。在下文中我會給大家說明,意圖、功能、邏輯、關系這四個詞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我們拿幾個句子來演練一下,如果你在一個句子中看到開頭有because,那么馬上就要明白作者的意圖是在給你解釋一些內容,這個時候你去抓的重點就是因和果;如果看到句子中有while,我們就知道這表示有對比的關系,那么在句子中作者是讓你找到兩者之間的不同;類似地,如果你發現句間有by contrast,你就知道前句話跟后句話存在不同,你就去找A和B有何不同。
所以看這樣一句話:The Whigs were strongest in the towns, cities, and those rural areas thatwer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market economy, whereas Democrats dominated areas ofsemisubsistence farming that were more isolated and languishing economically. 你看到句中間有一個whereas,可能這句話中有些你不認識的生詞,但是你不要忘記你的目的是找到 作者前后對比的不同。在大概掃讀完這句話之后,你才能知道前后有什么不同。
句子的大意是對比輝格黨和民主黨,輝格黨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比較強盛,而民族黨主要占據那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方。
再看這個句子:Tree roots force their way into cracks in rocks and, in so doing, speed theirsplitting. In contrast, the roots of grasses and other small plants may help to hold loose soilfragments together, thereby helping to prevent erosion by the wind.中間有個in contrast,這樣前后兩句話形成了對比。看完句子你會發現在腦中留下兩個意思相反的詞,一個是splitting分散、擴散,還有個together。當你看到這兩點的時候,這句話的閱讀任務其實就已經完成了。
再看這句話:Some of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required a very brief period during which allextinctions suddenly took place; other mechanisms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have taken placemore gradually,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or at different times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這句話稍顯復雜,它是用一個分號來體現句間的關系。這個時候你看句子開頭有一個some(有一些),馬上想到會有“另外一些”。那么“一些”跟“另外一些”分開,作者想說的必定是兩者的區別。
這句話中你可能有些詞不認識,比如mechanisms,但是不要忘記你的目的是找到前后有什么不同。讀完句子之后會發現,一個理論認為時間要花得久一些,另一個認為要短一些。具體是suddenly和moregradually。當你抓到這兩點前后不同的時候,其實你這句話的閱讀任務就完成了。
把握作者的意圖應用于句子改寫題
下面具體來看幾個例題,“把握作者的意圖”這樣一個原則放在重要的題型中怎么使用呢?來看個句子改寫題,句子改寫題就是考察你在一個句子內部如何把握它重要的信息。
但是直接給你一句話,請你找出它最核心的信息,這其實是很困難的。不妨換一個思路:作者這句話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例1 [結果]These plants are termed opportunists because [原因]they rely on their seeds’falling into settings where competing plants have been removed by natural processes, such asalong an eroding riverbank, on landslips, or where a tree falls and creates a gap in the forestcanopy.
A. Because [原因]their seeds grow in places where competing plants are no longer present, [結果]dandelions are classified as opportunists.
B. [結果]Dandelions are called opportunists because [原因]they contribute to the naturalprocesses of ero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gaps in the forest canopy.
C. The term opportunists apply to plants whose seeds fall in places where they cancompete with the seeds of other plants.
D. The term opportunists apply to plants whose falling seeds are removed by naturalprocesses.
你發現原句中有個because,就知道這句話是在解釋,必定有因有果。我們先去找因和果。結果是這些植物被稱為機會主義者,原因是它們依賴種子掉進一個環境,后面說這個環境里競爭性的植物已經被移除了,即沒有競爭性的環境。對句子稍做整理后變成,因為它們依賴自己的種子掉進一個沒有競爭性的環境,所以這些植物被稱為機會主義者。
有同學會問,后面的such as要怎么處理。一般我們有個原則,在句子當中如果是補充的信息,那很重要;如果是重復的信息,應該是不重要的。所以看such as只要明白一點,它到底給前面的什么內容舉例。看例子的內容,會發現說的都是地方,說明是給setting舉例,那么就可以把它放在一邊。
于是,我們明白作者原句的意圖是在解釋有因果的關系,那么四個選項中正確的答案必定在邏輯關系和講話的意圖上和原句是一樣的。發現A、B、C、D中只有A和B是有因果的,再進一步看具體的內容,可知A的原因和結果都與原句一致,為正確選項。
例2 [轉折前]Estimates indicate that the aquifer contains enough water to fill Lake Huron,but unfortunately, [轉折后]under the semiarid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presently exist in theregion, rates of addition to the aquifer are minimal, amounting to about half a centimeter ayear.
A. Despite the current impressive size of the Ogallala aquifer, the region’s climate keepsthe rates of water addition very small.
B. Although the aquifer has been adding water at the rate of only half a centimeter a year,it will eventually accumulate enough water of fill Lake Huron.
C. Because of the region’s present climatic conditions, water is being added each year to theaquifer.
D. Even when the region experiences unfortunate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rates ofaddition of water continue to increase.
這個題目原句中有一個but unfortunately,說明這句話前后有一個轉折,那么它最核心的意義是作者前后表示的不同。
看轉折前:aquifer地下蓄水層還有足夠的水來填滿休倫湖。雖然我們不知道休倫湖有多大,但你明白作者的意圖是說水很多。
轉折后:在這個半干旱的條件下,補充率很小。Amounting to后面給出補充率的數字,是重復內容不重要。
所以明確轉折前說水量大,轉折后說補充率小。然后我們看四個選項,正確答案一定在邏輯關系的表達上是跟But屬于同一個范疇。A有despite,表示轉折、讓步;B有although,讓步;C有個因果,原文沒有存在因果;D有even表示讓步。所以在四個選項中我們會優先考慮A、B、D這三個選項。
仔細看A選項,despite后的內容表示水量大,和原句轉折前相同;而逗號后的內容表示補充率小,和原句轉折后相同。所以A是正確選項。
例3 Numerous insects occupy the marsh, feeding on living or dead cordgrass tissue, andredwing blackbirds, sparrows, rodents, rabbits, and deer feed directly on the cordgrass.
A. Insects feed only on dead cordgrass, while most other marsh inhabitants feed on livecordgrass.
B. The marsh is a good habitat for insects, but a relatively poor one for birds and animals.
C. Although cordgrass provides food for birds and animals, it gives insects both food and aplace to live.
D.Cordgrass provides food for numerous insects, birds, and other animals.
這個題目中有一個and,表示并列的關系。那么我們需要考慮并列前和并列后兩部分的內容。并列的內容我們往往會取同,打包處理。原文意思是,and前說很多昆蟲占據沼澤地,它吃這樣的一種植物,and后說這些鳥類去吃這種植物,兩部分并列在一起。
看四個選項,A選項中有個while,表示對比,邏輯關系不對;B有個but表示轉折,邏輯關系不對;C有個although表示讓步,邏輯關系不對。所以在邏輯關系上唯一比較符合原句的就是D選項。具體來看D選項,意思是這種植物給昆蟲、鳥類、其他的動物提供了食物。
如果仔細閱讀,你會發現C選項其實說得也很有道理:盡管這種植物給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了食物,但它給昆蟲既提供食物又提供住的地方。似乎這句話更能夠表示原文的意思,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雖然它翻譯成中文在語義上與原句差不多,但在作者講話的邏輯意圖和句子表示的功能上有所不同。原文沒有用任何的轉折、讓步、比較這樣一種取反、表示不同的邏輯關系表達,所以你就不能考慮although。大家要注意,內容說起來差不多,但是作者講話的邏輯關系、意圖不對,我們自然不考慮。所以這道題的答案選D選項。
以上用這三道題來跟大家介紹了理解作者的意圖在句子改寫中怎么應用。其實說白了就是你要明白作者講一句話它的意圖是什么,而意圖就是由這些邏輯關系體現的。
四類邏輯關系
這里我建議大家記四類邏輯范疇。第一類,因果和條件結果在一起,即這兩類邏輯關系可以相互替換。
第二類是轉折、讓步、比較、對比。這個大家比較好理解,可能當中比較麻煩的是比較。舉個例子,你跑得快,但我跑得更快。這是轉折,可以改成比較:我跑得比你快。
第三類是并列、類比。類比是like A and B,表示A和B差不多。舉例來說,我打了你,and我打了他,可以改成我打了你and他。所以類比和并列也可以在一起考慮。
第四類,如果沒有上述明顯的邏輯關系,你就可以考慮其他。所謂其他就是由謂語動詞體現的邏輯關系。
這四類邏輯關系教給大家,希望在做句子改寫題時你通過這樣的邏輯關系來判斷四個選項的優先級。
把握作者的意圖應用于作者目的題
我們再看下作者目的題。
Paragraph 3: … However, as the storm cloud develops, the ground beneath the cloudbecomes positively charged and lightning can take place in the form of an electrical dischargebetween the negative charge of the cloud and the positively charged ground. Lightning thatstrikes the ground is the most likely to be destructive, so [even though it represents only 20percent of all lightning, it has received a lot of scientific attention].
The author remarks that “Lightning that strikes the ground is the most likely to bedestructive”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 this form of lightn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so much
■ this form of lightning is not as common as lightning within a cloud
■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form of lightning is important
■ the buildup of positive charge on the ground beneath a storm cloud can have seriousconsequences
作者目的題是最直接考察作者講話意圖的一種題目。這個題目問作者為什么在文中講了下劃線標出的部分。下劃線的內容是說擊中地面的閃電是最具有破壞性的。把這句話放在你面前,問作者為什么講這句話,考察的是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這時應該往前文看,還是應該往后文看呢?其實往前往后看要看作者的邏輯指向。
這句話中有個so,那么so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結果,作者講原因的目的當然是解釋結果。所以我們看結果后面的內容,可是這個題目沒有那么容易,后面還有個even though。我們知道so是并列連詞,even though是從屬連詞,當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同時在句子中出現的時候,并列連詞優先,所以句子在so這里斷開,so后面全都是結果。
在這個結果中,有一個結構even though A, B,意思是即使A,但是B。重點是在B,不在A。所以so后面真正的結果應該直接跳過even though,看it has received…這種閃電受到比較多的科學關注。所以這句話的同義改寫是A,這種形式的閃電被調查研究得最多。
在句子改寫題中,如何明白作者的意圖呢?還是要通過這些體現邏輯關系的表達。這里我把修辭目的題分為兩種,作用無非正向,或者負向。
“所給部分”在文中起的“修辭作用”
修辭作用
正向
(支持)
舉例
for example/instance…
解釋
because/unless…
類比
like, just as…
負向
反對
常出現于轉折或反問句處
對比
in/by contrast…
題目中最常見的正向是舉例、解釋、和類比這三項,負項有反對、對比。那么如何判斷它是舉例、解釋還是類比呢?就是劃線部分所在的句子中有沒有體現它意圖的邏輯詞,比如for example,forinstance,like,include,such as這些詞就說明在舉例。
所以大家在做題的過程中,要關注這些體現作者意圖的邏輯關系詞。
把握作者的意圖應用于句子插入題
句子插入題是考察句子與句子關系的題目。句子之間連接常見的線索有四項:指代、連接性副詞、句子打頭的并列連詞FANBOYS(for, and, nor, but, or, yet, so),以及觀點與事實。其中前三項是可見線索,最后一項是不可見線索。這里主要介紹連接性的副詞。
句間邏輯關系或論證關系
常用詞
并列 遞進
Besides, In addition, in fact, indeed, also…
轉折
however, nevertheless, nonetheless, still, instead…
因果
thus, hence,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目的
to do不定式短語做狀語
解釋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To put it in another way…
舉例
for example/instance
句間連接性副詞有以上這些常考的邏輯關系。其中,我們拿一個大家經常錯的體現并列、遞進的邏輯關系詞來跟大家進行說明。比如下面這個句子改寫題,這句話原本在原文中四個空格的某一處,先把它拿出來,再讓你把它放回去。
Paragraph 1: The city of Teotihuacán, which lay about 50 kilometers northeast of modern-day Mexico City, began its growth by 200-100 B.C. At its height, between about A.D. 150 and700, it probably had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00 people and covered at least 20 squarekilometers. A. █ It had over 2,000 apartment complexes, a great market, a large number ofindustrial workshops, an administrative center, a number of massive religious edifices, and aregular grid pattern of streets and buildings. B. █ Clearly, much planning and central controlwere involved in the expansion and ordering of this great metropolis. C. █ Moreover, the cityhad economic and perhaps religious contacts with most parts of Mesoamerica (modern CentralAmerica and Mexico). D. █
————————————————————————————————
In fact, artifacts and pottery from Teotihuacán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sites as far away asthe Mayan lowlands, the Guatemalan highlands, northern Mexico, and the Gulf Coast of Mexico.
我們要考慮什么地方能把兩句話之間聯系在一起。當你看到in fact的時候,大家來猜想句與句之間是什么邏輯關系呢?在英文中,in fact前后其實是并列、遞進的關系,并不像我們中文中“事實上”是前后的轉折。在托福閱讀中,有in fact的地方,其實都是一個并列、遞進的關系。
也就是,前后兩句的意思基本上是取同的。如果你認為in fact的前后不一樣,你會發現再也找不到答案了。這個真的不是開玩笑。在整個TPO中我們能找到6、7道題由in fact開頭的句子插入題。明確了句間的關系,我們進一步來看這句話具體的內容。它說,事實上來自Teotihuacán的陶器和工藝品能夠在很遠的地方被發現,然后是地點的舉例。在閱讀中,我們碰到并列的內容求同不求異,所以后面打包處理為很遠的地方。
這些陶器和藝術品能夠在別的地方被發現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它跟別的地方應該是有聯系的。那么我們來一一判斷每個空前有沒有提到它跟別的地方是有聯系的。
讀完可以發現,A、B、C三個選項前面都沒有講到它跟別的地方的聯系。再看D選項,它說這個城市或許有和中美洲的經濟和宗教的聯系,這里才出現聯系。所以唯一能夠跟前面匹配起來的就是D選項。前面說這個地方跟別地方有宗教和經濟的聯系,之后舉個事實來支持它的工藝品能夠在別的地方被發現,說明它果然有聯系,所以用in fact來支持前面的觀點。
在考慮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一定要去注意這些表示句間邏輯關系的詞,這些就體現了作者講話的意圖。
把握作者的意圖應用于推斷題
最后我們來看推斷題。
在托福閱讀中對邏輯關系、作者意圖表達考察難度最大的就是推斷題。大家知道推斷題最經典的一個定義是OG上有這么一句話,“……在文章中強烈暗示但并沒有明確說明的。”
強調在文中暗示,意思是說你依然要回到原文中,也就是說他的作題步驟和信息題基本是一致的,要去把握原文給你的信息并加以判斷。但是它又說文中沒有明確說明,這是跟信息題最大的區別:文中沒有明白地跟你說清楚。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以前我在杭州的時候還是蠻帥的。”其實這句話的隱含意思是我不如以前帥。
還聽過一個TED演講,女嘉賓說“我們女人上完廁所是要洗手的,我們女人坐完公交車是要洗手的,我們女人點完鈔票是要洗手的……總之我們女人干什么都要洗手。”聽完之后大家什么感受呢?好像一直說男人不洗手一樣。
所以你發現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講話的例子都沒有把話講明白,但是我們能聽得明白他說的是什么意思。在托福閱讀中,這樣的推斷比比皆是。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在托福閱讀當中的推斷,都不是基于嚴格的判斷,如果基于嚴格的邏輯判斷,可能有多個意圖,但如果從作者寫作的意圖判斷,其實只有一個意思。我們用題目來理解。
Paragraph 5: Even the kind of stability defined as simple lack of change is not alwaysassociated with maximum diversity. At least in temperate zones, maximum diversity is oftenfound in mid-successional stages, not in the climax community. Once a redwood forestmatures, for example, the kinds of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growing on the forestfloor are reduced. In general, diversity, by itself, does not ensure stability. Mathematicalmodels of ecosystems likewise suggest that diversity does not guarantee ecosystemstability—just the opposite, in fac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5 about redwood forests?
■ They become less stable as they mature.
■ They support many species when they reach climax.
■ They are found in temperate zones.
■ They have reduced diversity during mid-successional stages.
這個題目是個推斷題,其中有infer。題目問的是redwood forests紅木森林,可以在文中輕易定位。你發現那句話所在的句子表示一個例子,說一旦紅木森林成熟了,那么生長在紅木森林底部的物種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
大家要注意,不管是什么題目,如果你讀到一個例子,絕對不能孤立去讀這個例子。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明白為什么作者講這句話,你要回到前句的觀點中去明白作者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什么。
前句的觀點我們一起連著讀,它說至少在溫帶地區生物的最大多樣性不出現在群落最高峰的時候,而是在群落發展的中間階段。下一句話說,紅木森林當它成熟的時候數量跟種類反而減少了。這其實是很好的一個匹配的例子。最后答案大家會輕易選出C。
在這里你發現其實作者運用了一個很常見的三段論的推論。什么叫三段論呢?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一個結論。
舉例來看:
大前提:三班同學學習很認真。
小前提:小明是三班的。
結論:小明學習很認真。
然而,如果換成:
大前提:三班同學學習很認真。
小前提:小明學習很認真。
結論:小明是三班的。
其實你發現并不能得出這個結論,他可能是四班的,他也很認真。所以我們再回來看剛剛的那個推斷題。前面講在溫帶地區有這么一個規律,然后說紅木森林符合這樣的一個規律,你能不能得出紅木森林就一定是溫帶地區的呢?這是存在邏輯錯誤的,但是正確答案還是選C。
所以我們總結,托福閱讀不是真正嚴格的邏輯考察,它是在考你作者講話的意圖。因為托福不像GRE,GMAT是嚴格的邏輯考試,托福是一種語言考試,它考察的是在語言交際中的講話意圖。
作者講了一個溫帶地區的規律,舉出的例子必是溫帶地區的例子。如果他舉一個熱帶地區的例子,那有什么意義呢?這是第一個例子說明了在推斷題中,你要理解作者的意圖,作者的意圖甚至比邏輯更加重要。
By the 1850’s and 1860’s, there was a great distrust among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of the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f which the railroad was a leading force. Deeply philosophicalhistorians such as Henry Adams lamented the role that the new frenzy for business was playingin eroding traditional values. A distrust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 continued among writers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into the twentieth.
The word lamented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 complained about
■ analyzed
■ explained
■ reflected on
再看一道詞匯題,并不是推斷題,但是推斷的思路卻是到處都能使用的。這個詞叫lamented,也是動詞。我們看它所在的句子說這些歷史學家舉例其中一個人做了這么一個事情。在第一句話中說這群學者持一個態度——不信任(distrust)。一群人都不信任,那么舉例的這個人的態度想必也是不信任,所以這個詞意思應該偏負。
從A、B、C、D來看,A是抱怨、B是分析、C是解釋、D是反思或思考。所以唯一偏負的選項是A,我們就選了A。這個題足以說明一個道理,一個群體中拎出一個個體,這個個體勢必是反應群體的總體特征。這樣的思路其實運用到各處,大家在做題的時候可以稍加關注。
[Sediment above and below the gypsum layer] contained tiny marine fossils, indicatingopen-ocean conditi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3 about the solid gypsum layer?
■ It did not contain any marine fossil.
■ It had formed in open-ocean conditions.
■ It had once been soft, deep-sea mud.
■ It contained sediment from nearby deserts.
這個推斷題原文我給了大家一句話,它問的是,關于gypsum layer這個石膏層你能推斷出什么。原句說石膏層上面和下面的sediment沉淀物包含了海洋化石,意味著它形成于海洋環境。再看,誰包含海洋化石誰就形成于海洋環境,主語應該是sediment沉淀物。
我們知道上面沉淀物有海洋化石,下面沉淀物有海洋化石,中間的gypsum layer并沒有給你交代清楚,題目問關于gypsum layer你能知道什么?
這個時候你就不能嚴格依照邏輯來判斷,你發現要明白作者講話的意圖,上面有,下面有,暗示中間沒有。所以這個題我們只能選A,不能選B。
總結一下,雖然托福閱讀有10個題型,光怪陸離,各有各的特點,但是背后考察的邏輯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考察你在不同語言層次上體現英文這種語言的獨特表達方式,也就是這些邏輯關系詞。
我們從phrase開始,到clause,sentence,一直到最后的paragraph,passage,你發現不同的結構層次是由不同的詞來體現它的邏輯關系。Phrase由介詞,clause由謂語動詞,sentence由連詞,而paragraph由連接性的副詞來體現。
不同的題型就從不同的層次來考你。句子插入題,它考的是在paragraph這個層次里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而句子改寫題就是在sentence內部考察邏輯關系。所以大家做這些題,最關鍵是要把握作者英文表達的邏輯關系。
以上表格是想告訴你不管是介詞、謂語動詞、連詞、還是連續性副詞,在不同層次上體現邏輯關系的這些詞其實都可以表示同一種邏輯關系,都可以表示因果,表示讓步,表示并列、遞進。在這里給大家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在托福閱讀中,要先把握作者講話的意圖,而作者講話的意圖就由這些邏輯關系詞體現。
OG上跟我們說的很清楚,不考察你學科的背景,不考察理論知識,考察的是英語這個語言本身。那么英語語言本身有什么可以考察你呢?就是英文這套獨特的表示邏輯關系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夠在作題過程中關注這樣的原則。
以上就是托福閱讀原則之“把握作者意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