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絕大多數將帥,只有擁兵者眾才能一展風采。失去了兵權和可驅策的部屬,那些為人稱道的勇氣與能力便像冰雪一般消融,他們本人也像流星隕落一樣迅速暗淡。......對這樣的老兵來說,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戰術家,都不是桂冠。只有枕戈待旦的軍人是桂冠。勛章可以褪色,將星也會消磨,一個真正軍人在和平年代頗具悲壯且特別珍貴的愛軍尚武精神,金子一般萬世長存。......在這樣的軍人面前,不管你懂不懂軍事、是不是軍人,都會明白:國家安全應該托付給這樣的人。——摘自《那頂耀眼的軍人桂冠》
偶然讀到金將軍評價粟裕大將的文章,不僅感慨萬分,同時也令我一下子解開了很多疑惑:什么才是職業素質、為什么工作耗盡時間卻收獲了了、為什么很多人時常感慨職業枯竭、遇到了天花板;同時心里又在暗自思量,即使我擁有和粟裕將軍同樣的時代背景與建功立業的偉大機遇,我是否能夠義無反顧的付出,永遠做一名“枕戈待旦的軍人”:這意味著同時也失去了很多。
我經歷過很多研發管理體系建立和優化咨詢項目的實施過程,每當了解企業現狀時,我總是花些心思關注一下企業里研發人員的心態和期望,盡管期間很多內容無法直接體現在調研報告里,甚至與咨詢顧問提供的解決方案毫無關系。我之所以關注這個方面,是因為我曾經是一名不起眼的研發工程師,當時也曾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抱有憧憬,但是卻又被現實撞得支離破碎。因此,有些懷舊,又有些共鳴吧!
在我看來,研發人員其實是很矛盾的一群人:骨子里對自己技能所長津津樂道,渴望得到認同,但是卻又無奈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需要天天追逐新東西,否則一不留神就被新員工趕上了(其實自己又何嘗不是新出爐的次新員工);研發人員擅長理性思維和數學建模,自然而然的將這種思路帶進了充滿不確定的現實,一位資深工程師曾經問“我達到怎樣的標準,考評成績可以得到A?”,殊不知“考評標準”這東西實在稱不上“標準”;他們羞于在利益上斤斤計較,卻無時不在思量如何使自己的身價不縮水;有時憧憬得“心比天高”,有時卻又感嘆“命比紙薄”。好比李白詩中所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合格的研發人員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這使得他們很容易被區分出來,但是這需要一些時間,這些素質包括成就導向、思維能力、合作精神、堅韌性、主動性,以及學習能力。尤其需要說說主動性,一般人會認為我只要將分配下來的任務保質保量做好就是優秀員工了,主動性有什么意義?要知道目前我們所效力的企業多半管理不是很規范,有很多需要主動改進和優化的地方,同時也很少有人會提醒你哪里是最增值的改進點,如果恰好你做到了、并被領導認可了——恭喜你,好日子要降臨了!
早先我們有個工程師剛開始搞射頻開發,射頻就是射頻,一根線就是一個元件,你直著走也許不行,就一定要彎著走,它這個非常有講究;所以不出規范對公司無線產品開發不利,而射頻在這里面占很大的部分,從成本上講,一個GSM整個一套系統70%是射頻的成本,所以射頻這東西必須要有一套規范,包括物料選型都要規范,他就組織了個團隊共同搞起來,結果后來被提升為無線研發部門的經理。無獨有偶,按照唐駿的說法(我們姑且相信他的故事),能夠發現并主動提出多語言版本系統同步發布的解決方案,為微軟帶來巨大商業價值,無疑會得到公司器重。
上述這些素質是優秀研發人員必備的,無論是先天的,還是后天養成的,很多人是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歷練而提升素質的。不過素質和意識是兩回事,好像再好的寶劍藏于鞘中始終是一個“傳說”,而不是建功立業的利器:缺乏職業意識的人也同樣不同稱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古希臘的醫圣希波克拉底已經通過一段振耳發聵的誓言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職業意識:我建議時常誦讀能夠警醒自己,而不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陷入迷茫。
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每個研發人員來說至關重要,否則就像一條小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隨波逐流,每每在不合意時就怨天尤人,得意時就夸夸其談:最終發現自己的現實與曾經的追求相差甚遠。一個公司、一個產品、乃至一個項目都有明確的計劃,并在出現偏差時及時訂正方向,職業生涯同樣道理。有些人相信公司會為個人制定發展規劃,例如任職資格管理,技術與管理的雙通道發展等等,自己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要知道,公司和個人發展的規劃盡管有一致的地方,卻不能完全等同,再負責任的公司也無法為每個員工的職業生涯量體裁衣;將自己的成敗完全托付給別人,對自己也不大負責。
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我認為首先是要有自知之明,同時明確自己的方向。按照國內現狀,極少公司提供了發展通道使得研發工程師可以一直從事自己擅長并喜愛的研發工作,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研發工程師都面臨著“改行”。我們來看看未來研發工程師都有哪些可能的發展空間。
由一名初出茅廬的標準菜鳥,通過幾年痛苦的學習和鍛煉,就會成長為所謂的專家(一般情況都是跑步上崗,環顧四周,比你資歷更深的已經寥寥無幾了),也就是上圖中的高級工程師,接下來就出現了分支。當然不排除有些公司的發展通道到此就戛然而止:池子太小容不下大魚。
先說說技術線:往深里鉆研可以成為真正的技術專家,在某個技術領域是公司的權威;如果能夠在技術上融會貫通,對整個產品的框架技術都有所了解,擅于擺平子系統/模塊之間的“打架問題”,你就可以稱自己為是系統工程師/架構師(也就是比爾蓋茨在微軟的光榮稱號):這活在老外那里沒個十幾年肯定沒戲,但是在國內就短的多,這就是所謂“中國特色”吧。選擇了技術線就意味著幾乎終生與技術為伍,需要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思,工作比較平穩,沒有什么波瀾壯闊:出現轉機時,要么你成了業界泰斗(泰斗和專家是有差別的,好比足球場上的齊達內和內德維德,不過我等凡人通過努力成為后者也不錯啦)萬人膜拜,要么你專長的技術被市場淘汰成了屠龍之技。
相對技術線,走管理線則要風光的多,學而優則仕嗎,在多數公司里都是管人的優于管技術的,盡管有雙通道提供“等同”的發展機遇和待遇水平,實際上制定游戲規則的人定然會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不過風光的背后是更高的要求和稀少的位置。如果公司采取矩陣式運作,劃分產品線和職能線,管人的就是產品線,管事的就是產品線:前者需要的是親和力,與勞苦大眾能夠打成一片,還要有相當的資歷,在公司的各個部門都要給些面子,也就是所謂人脈。當然要做到部門經理,還要把握公司迅速發展膨脹的時機:現在研發人員都是少壯派,別指望熬到領導自然退休。如果說部門經理是提供資源的,做產品經理、項目經理就是負責領兵打仗的,為公司直接創造現金流,這無疑是最為風光的。這需要的是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掌控大局的能力以及強悍的執行力。成為優秀的項目經理可不是件容易事兒,一些經理做了很多年,也沒有真正從技術走向管理。這部分人是企業的稀缺資源,在人才市場也是奇貨可居。
除了上述渠道,研發人員還可以橫向移動到其他相關部門,例如市場/銷售、售前支持、測試、中試/制造等,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技術優勢,不過這些部門并非自己的“主場”,難以謀求很大的發展空間。
最最幸運的就是一不小心成了公司的“沉淀層”:坐擁大把股票分紅,在業務上無功也無過,這些人最好的歸宿就是與公司共同進退。
還有人認為公司已經沒有自己施展的空間,離開公司自己創業。我要說的是世上的人分兩種,一種象狗,在主人庇護下衣食無憂,終老一生,這是大多數;另一種象狼,愜意于嗜血的生活,喜歡擊潰競爭對手獨步市場的快感,盡管快樂是短暫的,他們也義無反顧。創業就意味著選擇了在市場上拼殺,勇于面對很多不確定性,當真是一將成名萬骨枯。其他的還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做技術作家/翻譯、做咨詢顧問/培訓師等等,各有特色,不再贅訴。
把握機會。假設有兩個工程師能力和資歷相當,工作同樣認真努力,都是未來項目經理的合適人選。一個對公司有重要意義的項目即將啟動,主管領導正在為選擇誰作為項目經理而苦惱時,恰好一位工程師由于家庭原因請假了:領導當然將重任交給了另一位“幸運”的工程師。而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圓滿完成了項目,理所當然繼續被委以重任。而那位“不幸”的工程師回來后忽然發現自己只能承擔一些不大重要的項目,而領導好像也有意回避他(其實領導是郁悶向他如何解釋這件事)。久而久之,兩人的差距越來越大,那位失意的工程師最終選擇了離開。
要知道絕對的公平并不存在,由于其中涉及了主觀意愿、心理偏差、比較的參照物和環境/機遇等因素。其實人生歷程中關鍵的就是那么幾步,做好了就成了“能力出眾”的明星,否則只能唏噓怎么自己總和幸運之神擦肩而過。但是機遇總是獎賞那些準備充分的人。所謂的“準備”,
我認為就是機智的分析自己面對的環境(包括公司、產品、客戶、團隊、政治等),充分了解這些客戶的期望和動態,盡早加入起初并不起眼、但是卻能夠成為公司重點的產品項目中,使自己處于競爭的有利位置。這樣一方面避免在成熟產品研發中人員的同質競爭、另一方面也更加容易創造業績。其實哪個公司都是業績為王,賺錢才是硬道理。看看微軟的windows之父Jim Allchin(曾經締造了windows系列產品輝煌的超級牛人,微軟中除了蓋茨和鮑爾默的No3)由于Vista開發的失利,而于Vista發布之日正式退休,就知道現實是多么殘酷(稍不留神飯碗就丟了,好在人家還有微軟股票,閑下來玩玩音樂,換成我們就殘啦)。其實研發人員無論如何都需要具備市場眼光!
再講一則軼事:數年前我們項目組做的是網管系統(在整個公司中只能算是小兒科),這個龍套產品絲毫不受公司重視:公司對我們要求也不高,只要不惹麻煩,能養活自己就行了,也不求能給公司賺多少錢。但是我們卻不以為然,要讓公司知道我們的地位。“機會”終于來了!一次海外系統招標中我們的網管產品(作為贈送)也中標了。在這個工程實施過程中,客戶對網管產品的交付進度很不滿意(本來就時間緊任務重,我們項目組還不大重視),而恰恰對網管還挺看重——客戶只認網管終端信息,懶得去設備側,甚至還投訴我們。按理說遭到投訴的我們應該立即做出響應,但是為了顯示一下重要性,我們項目組進行了策略性的拖延(在完全清楚后果的前提下)。這下可捅婁子了,市場部門直接聯絡到公司總裁級別人物,我們也從默默無聞變成了盡人皆知。之后我們又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工作效率,派專人到現場三下五除二將問題搞定,臨了還不忘暗示客戶適時的“表揚”我們——我們一下子成了“挽狂瀾于既倒的明星”。這叫做“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