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1000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時間:2020-11-26 10:57:3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我要投稿

    [1000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小鎮康比亞,十九個月時因病導致失明失聰。 1887年,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莎莉文。

    [1000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莎莉文與海倫朝夕相處50年,沒有莎莉文就不會有海倫這個奇跡。海倫是個聾盲人,讓她接受知識,是無法想象的。莎莉文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之海倫對知識的強烈渴求,鑄就了海倫的傳奇。

      身體殘疾,使海倫的求學之路異常坎坷,但她對知識的渴望,給了她堅持的力量,她不僅學會了開口說話,她還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這四門外語。

      她曾說:“將來我也會上大學——但是要上就上哈佛大學!”后來,她如愿地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畢業之后,她將所有時間與精力全部投入到殘疾人的福利事業之中。她在世界各地創建許多慈善機構,盡可能地給不幸的人帶去光明與希望!

      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

      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應該抱有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

      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更應該發揮其功能,創造出價值。

      書的最后是她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在文中抒發了對光明和聲音的渴望。而最后,她留給了世人一個深邃的主題,讓人思考,讓人銘記。

      她說:“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就好像我們明天就要死去一樣。我以為,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一定會無比強烈地彰顯出生命的價值。”

      是啊,當人面臨死亡的恐懼時,一切都會變得坦然。因為,沒有人能逃脫死神的韁繩。索性,坦然去面對最后的安詳時光。

      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明天就要死亡。那么在死亡前的時間里,你會干些什么呢?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似乎有些激進。

      但是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壓力,使得自己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生活,認真對待每一天,不要讓遺憾和悔恨伴著到老。

      1968年6月1日,她的故事于此完結。但她的著作與精神永遠流傳于后世。她的傳奇人生將永遠影響世界,震撼世界。

    【[1000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相關文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2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7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讀后感01-0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4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