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沒有繳納社保在解除勞動合同后能否主張經濟補償金?

    時間:2021-03-11 14:59:29 工資待遇 我要投稿

    沒有繳納社保在解除勞動合同后能否主張經濟補償金?

      對于社保,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疑問吧,比如不交社保,以后還有沒有經濟補償金?下面小編為你詳細的介紹相關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沒有繳納社保在解除勞動合同后能否主張經濟補償金?

      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但如果勞動者申請不參加社會保險,能否以用人單位違法用工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并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日前,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認為勞動者有違誠信原則,駁回了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訴訟請求。

      2014年1月1日,原告唐某至被告南通某公司工作,雙方簽訂了勞動用工合同,聘用期為2014年1月1日起到2014年12月31日止。原告在與被告簽訂勞動合同時,向被告出具申請書,明確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

      2014年12月15日,原告唐某在工作時受傷,造成左拇指末節骨折。2015年1月13日,南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根據公司的申請,作出工傷認定書,認定原告受到的傷害為工傷。2015年4月2日,南通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原告構成十級傷殘。

      2015年5月4日,原告唐某致函被告,以被告至今未為原告繳納包括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在內有關社會保險為由,提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解除與被告的勞動合同關系,并要求被告履行相關法律規定之義務。而原告之工傷,花費醫藥費 4000余元。后原告為工傷賠償、經濟補償金申請勞動仲裁,仲裁裁決程序終結后,向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除與被告的勞動關系,被告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11426元,支付各項工傷待遇148958.61元。

      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繳納社會保險是企業與勞動者的法定義務,雙方均沒有選擇不繳納社會保險的權利。原告在簽訂勞動合同同時出具了不參加四項保險的申請書,該申請應認定為原告的真實意思表示,被告按申請書內容未為原告繳納四項社保費用,視為同意原告放棄購買四項社保的要求。原告自身不愿繳納社保費用不可歸責于被告,被告不具有主觀過錯,原告在已選擇放棄繳納四項社保的情況下,再以被告未繳納四項社保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主張經濟補償金,不符合法律關于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相關情形的`規定。遂判決原告與被告解除勞動合同關系,支持了原告相關工傷待遇請求,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訴求。

      法官說法

      主張經濟補償金應存在可歸責與用人單位的理由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而第三十八條則規定了勞動者可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六種情形,其中就包括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因此,如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可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

      但現實生活中,隨著社會生產成本的增加,有的勞動者主動要求公司不為其繳納社保的現象并不罕見,特別是一些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流動性強,有的因為已繳納農保,有的因為擔心社保異地轉移難,主動要求用人單位不繳納社保,而將社保費用直接支付給勞動者。

      用人單位為員工繳納社保,是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規定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不為員工繳納社保,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的行為。但勞動合同法規定經濟補償金的目的,是規范用人單位依法用工,如果用人單位主觀上存在惡意而不為員工繳納社保,這應是法律規制的對象,用人單位不但應支付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賠償勞動者的養老保險等損失。但如果勞動者自己要求不繳納社保,此時不繳納社保不可歸責于用人單位,如再苛以用人單位嚴格責任,顯然有違公平公正,也有違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如支持勞動者,則有可能導致勞動者故意要求用人單位不繳納社保,事后再主張經濟補償金,以獲得非法利益的現象發生。

      本案雖然駁回了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訴訟請求,但不排除勞動行政執法機關通過行政程序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理,如責令其補繳社會保險等。因此,用人單位還是應當堅持依法用工,避免與勞動者產生糾紛。

      相關閱讀

      本月起新疆全面實施“五證合一”社保登記工作

      本月起,自治區以落實“三個確保”為目標,正式在全區范圍內全面實施“五證合一”社會保險登記工作。

      “五證合一”是指在全面實施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再整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進一步為企業開辦和成長提供便利化服務,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

      10月11日,記者從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了解到,9月底前,“五證合一”社會保險登記工作已在自治區本級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開展,10月1日起,正式在自治區范圍內全面實施。

      實施過程中,將確保“增量”與“存量”工作同步啟動。

      在“增量”方面,保證全部10月1日起新成立的企業,在辦理工商注冊登記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讀取并采用工商部門傳送的相關企業登記信息,同步完成企業的社會保險登記。

      在“存量”方面,對10月1日前成立的已領取“三證合一”營業執照或陸續換領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的企業,不需要重新申請辦理“五證合一”登記,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調取企業相關登記信息,并做好與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對應及相關信息維護工作。

      確保部門間信息交互的“有來有往”。既實現人社部門從信息共享平臺獲取信息并有效應用,又做到及時依法將涉及企業的相關基礎信息反饋至信息共享平臺。

      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門制定的《“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信息化技術方案》所要求的數據標準,自治區人社廳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已向信息共享平臺推送了全區首批1161家參保企業的規定數據項信息。

      確保自治區各級社保經辦機構一個不少。落實全面實施“五證合一”改革,就是要做到從10月1日這個時間點開始,包括自治區、地州市、縣市三級的全部社保經辦機構,都能正常辦理新成立企業的“五證合一”業務,也能辦理原有企業的“五證合一”業務。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