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退工資標準
“內退”,顧名思義,指“內部退休”,是體制改革大潮的產物。企業用人制度改革,需要更新人員結構或降低人力成本,都得快速減少體制內正式員工的數量,渠道之一便是讓他們從企業內部提前退休。“內退”已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常用詞。
待遇
內退期間由企業發放生活費,在改制前的企業已辦理內退手續的,其生活費、養老金從改制后新企業成立的第一天起改按文件執行,由改制后的新企業繼續為其發放生活費和繳納社會保險費;也可以按改制前原內退規定一次性發給有關費用,并繳足有關社會保險費。
(一)改制時內退的人員,生活費由原企業移交新企業,由新企業按月發放,并且正式退休前不再追加。生活費標準:根據企業經濟效益和工資水平,由企業和內退職工協商,按職工本人內退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但最低不得低于下崗職工第一年基本生活費標準。按規定不得低于最低生活保障費。按生活費標準也可一次性發放給內退職工,并向社保機構預繳養老金和醫療費。生活費一次性發放的,以后不再追加。
(二)社保金的繳納。無論原有內退人員,還是改制時的內退人員,均應將養老金和醫保金落到實處。養老和醫保費按規定的繳費比例和內退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以及一定的年遞增率計算預繳額,職工到齡退休或患病時按相應規定享受有關待遇。一次性繳費有困難的,由原企業向新企業移交等額資產,由新企業負責按月繳納內退職工內退期間的養老和醫保費。改制后的企業無特殊原因,均應與內退人員續簽勞動合同。
其它相關
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一邊到處在喊缺人,一邊又勁吹內退之風,讓人覺得到處是過剩的人力。用人制度改革,最先被甩出的“包袱”就是中年人。這些頭發尚黑、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是龐大的“內退”一族的主體。這些“準老人”還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卻已頤養天年。他們不夠從社會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線,所以只能由單位發給一定的退休費。內退工資依單位不同數額不等。退休后生活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依賴于心態而不決定于物質層面。背景不同,對內退的感受也有天壤之別。
當時改革試點企業為擺脫沉重的人力成本,號召合乎條件的員工踴躍報名內退。內退條件放得非常寬泛。年輕的退休者拿著退休金另選高枝發揮“余熱”。為了鼓勵內退消化冗員,企業還給內退職工大漲工資,一段時間退休的居然比上班的拿錢還多,大大打擊了在職者的積極性。
那些“急流勇退”的嘗鮮者大都精明強干,有前瞻眼光,會鉆政策空子。他們拿著內退工資在外邊干得生龍活虎,而留下的多是平庸之輩,除了靠企業吃碗平安飯外別無他長。這些各級主管喜歡的安分下屬,恰恰多是國企真正的冗員;那些讓領導去之而后快的內退者,卻多是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優秀人才。于是內退之門很快關上,撈了保障再去打天下的'好事沒了,讓許多動作太慢的人后悔不迭。
內退年齡限制一般定在40歲以上,不再有選擇走與留的權利。被迫內退的職工許多已為單位奉獻出了最好的年華,進入腦力體力的衰退時期,更可怕的是,他們除了專業一無所長。內退造就了一支龐大的“家庭婦男”大軍,他們或天天提籃上菜場,或成天扎堆打牌下棋。 當然,還有更多人內退后不甘寂寞要去職場折騰一番。
內退中斷了不少人的職業生涯,也讓不少人重新發現了自我,還暴露了人事制度的弊端。不少內退人員被國企當包袱扔出來,卻被新機制/企業當成財富,喜獲物質精神雙豐收,人才的浪費與利用形成一種奇特的職場生態。
內退,是鐵飯碗變泥飯碗的過渡,也是體制內員工變換位置的出路。內退,畢竟是新舊體制交替時期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人盡其才社會才更繁榮,由被迫提前退休,到自由選擇退休時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國家新的勞動法規定取消了企業內退自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