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養老金領取需哪些條件?
《社會保險法》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可以繳費至滿15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2015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領取標準:
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一)基礎養老金。全市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75元。其中,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55元,省政府增加的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10元,市政府增加的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10元。縣(市、區)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情況和國家安排,適時調整城鄉居民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農村幼兒教師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標準隨全市城鄉居民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標準等額同步調整,所需資金從農村幼兒教師養老金統籌基金中支付。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月計發標準目前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與現行職工基本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資金余額可依法繼承。
養老金領取辦理條件
年滿60周歲,未享受退休(退職)以及《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規定的各類待遇的城鄉居民,符合以下條件,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1、本政策施行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退休(退職)以及《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規定的各類待遇的城鄉居民,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
2、本政策施行時,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按年繳費養老保險的;
3、本政策施行時,距領取年齡15年以上的,累計繳費年限不少于15年。
相關閱讀:繳費年限不足十五年的個人如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實施<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13號)第二條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滿十五年。社會保險法實施前參保、延長繳費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繳費至滿十五年。”第三條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條規定延長繳費)的',可以申請轉入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條規定延長繳費),且未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可以書面申請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申請后,應當書面告知其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權利以及終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后果,經本人書面確認后,終止其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按照國發【1997】26號文件和國發【2005】38號文件的規定,對于參保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采取的是“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儲存額,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辦法。實踐中,確有部分人員因種種原因,參保時間晚或中斷繳費等,到退休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無法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和享受其他養老保險待遇,老年生活缺乏穩定長期的有效保障。對這項政策,《社會保險法》作了重大完善和拓展,增加了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允許個人繳費至滿十五年;二是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或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按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增加兩種方式供繳費不滿十五年的個人選擇,有利于參保個人根據自身繳費能力和實際情況,確定獲得養老保險長期待遇的途徑,避免權益損失。不僅如此,《社會保險法》這樣規定,在法律層面上為今后探索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轉換留下發展空間,對健全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