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增就業近50萬人 最低工資全國最高
導語:近年來,深圳最低工資上升到2015年的2030元每月,帶來了很多就業人數,下面請看詳細信息。
深圳近5南來新增就業47.38萬人,最低工資也從2010年的110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2030元/月,目前系全國最高。
5年新增就業47.38萬人,就業是民生之本
深圳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深圳市人社局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重要的位置,著力推動公共就業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戰略,實現了更高質量的就業。5年累計新增就業47.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
5年來,我市創業帶動就業成效明顯,出臺多項就業扶持政策,涵蓋市場準入、融資服務、稅費減免、創業培訓、載體建設等多個方面。全市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328萬元。市區兩級19家創業孵化園中有2家被認定為省級示范基地,累計進駐企業2360家,帶動8942人就業。
在深圳,非戶籍人員是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深圳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失業保險若干規定》等政策,將非深戶員工首次納入失業保險參保和享受待遇范圍。
除此之外,還實施高校畢業生崗位開發、自主創業扶持等措施,應屆畢業生就業率92%以上。開展“春風行動”、“南粵春暖”等活動,提供“四免”服務915場次,服務求職者150多萬人次。
參保總人數5年增長58%
5年來,深圳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為目標,統籌推進社保體制機制改革。
具體包括修訂出臺養老保險條例及實施細則;出臺我市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細則,將戶籍非從業居民納入參保范圍;修改社會醫療保險辦法,將異地務工人員納入地方補充醫保范圍,并增加享受門診大病待遇的病種;將少年兒童、大學生納入醫療保險保障體系。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各險種參保總人數達到4564萬人次,5年增長了58%。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5五年內新增人數分別為271萬人、246萬人、183萬人、723萬人、227萬人。
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各項社保基金總支出292.14億元,5年增長了119.5%;截至2014年年底,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總額達到3955元,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2014年的人均工傷補償金額為2.38萬元,5年增長了139.8%;失業保險的月發放標準由2009年的`800元調整至2014年的1446.4元,增幅達80.8%。
隨著各項政策的推進,我市社保服務更加快捷便利。
其中,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數量達1515家;220萬參保人通過社保服務網站辦理社保業務,網站使用已占社保業務總量的95%;具備金融功能的社保自助服務終端增長到200臺,覆蓋全市各個街道等。
強化企業主體和行業協會作用
2009年8月,一位在美國從事新材料研究的“80后”青年趕到深圳參加一場認證交流會。在聽完他的陳述后,深圳市科協和科工貿信委當即聯名給深圳市委主要領導寫信,希望將這個團隊引入深圳。
這位青年名叫劉若鵬,現為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其團隊在超材料、智能光子等技術上已處于世界創新前沿,專利總數超過28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領域過去10年申請總量的86%。
劉若鵬是深圳引進高層次人才、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縮影。
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累計認定高層次專業人才4620人;全聘兩院院士12人,郭仁忠于2013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本土培養院士零突破;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03人(含國貼、市貼);博士后設站單位187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609人;累計認定海外高層次人才776人,引進留學人員5.5萬人,建立17個留學人員創業園。
另外,我市還改革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整合招調工、調干、積分入戶制度,對市外在職人才引進統一采用綜合評價、量化積分的方式。5年來,引進市外人才總量65.01萬人,其中接收高校應屆畢業生28.57萬人、引進在職人才36.44萬人,人才引進數量與質量持續提升,存量人才轉換成效明顯。
對于技能人才,深圳加強扶持,強化企業主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2013年啟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試點;2014年,啟動行業技能人才評價試點,目前已有8家行業組織承接8個工種評價,逐步減少政府對個人資質資格的評價認定,激發市場創新創業的活力。
公務員不再是“鐵飯碗”
在各項改革中,人事制度的改革尤為引人關注。5年來,我市以職位分類、聘用管理、養老保障改革為抓手,深化各項人事制度改革。
2010年,全面啟動行政機關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在綜合管理類之外,建立了行政執法和專業技術兩個全新的職務序列,并配套實施了相應的職務晉升、薪酬福利等管理制度,拓寬了公務員的職業發展通道,緩解了基層機關壓職壓級問題。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綜合管理類公務員2.24萬人,行政執法類公務員2.37萬人,專業技術類公務員11人。
同在2010年,我市新進行政機關公務員全面實行聘任制,公務員不再是“鐵飯碗”。在外界看來,這項制度有利于適度增加公務員職業危機感,提升隊伍整體執行力和活力。
目前,全市聘任制公務員已超過5300人,約占全體公務員的11.5%。
除此之外,對聘任制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在同步進行。2010年1月起,對聘任制公務員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8月,對事業單位新聘常設崗位人員也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截至2014年年底,我市機關事業單位已有7000余人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社會接軌的養老保障制度,掃除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向企業流動的障礙,為全國改革積累了經驗。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全國最高
今年“五一”期間,一則“‘五一’上班三倍工資深圳加班費全國最高”的新聞,被各地網友們譽為“深圳又在拉仇恨”。按照現行最低工資標準來計算,深圳職員“五一”3天無休工資至少653元。
相關資料顯示,5年來深圳4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從2010年的110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2030元/月。
當企業發生倒閉、裁員或老板跑路等狀況,員工的工資等利益如何保障?在深圳,有欠薪應急保障基金來優先解決這一問題。
據介紹,5年間,運用欠保基金墊付欠薪299宗,涉及員工2萬人,墊付金額9859萬元。同時,針對勞資糾紛等問題,深圳市人社局出臺加強出臺相關處置工作的意見,構建起多方聯動、綜合施策、齊抓共管的分類處理新機制。
2012年起,該局與市公安部門聯動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違法犯罪行為,截至2014年年底,共立案偵查173 宗。各級勞動監察機構共檢查用人單位24.78萬家次,涉及勞動者3129.5萬人次。處理投訴舉報2.27萬宗,妥善處置30人以上群體性勞資糾紛2621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