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年最低工資標準2014調整
2014年,湖北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將武漢市主城區最低工資標準由此前的每月1100元調整為每月1300元。最低工資標準上調之后,會給就業市場帶來什么影響?企業“用工荒”能否緩解?職工有何反應?本報記者對武漢的企業和外來農民工進行了走訪調查——
湖北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將武漢市主城區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1100元上調至每月1300元。200元的薪酬變化看似不大,卻帶來了武漢用工市場的新氣象。
部分企業為留員工早已漲薪
“實際上,武漢多數大型制造型企業的基本月工資都在1500元以上,但商貿服務業的輔助性崗位和小微企業的漲薪壓力較大。”武漢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李永洪介紹說,部分微利企業的工資標準一直貼著最低工資的'標準走,“這些企業僅靠壓低勞動力價格來獲取經濟利潤,如不轉型,最終會被市場淘汰。”
而對于武漢更多的企業來說,“工資現在不是問題,問題是接單多了來不及生產。”一位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王先生說,今年以來,該公司相繼對各工序、崗位進行新一輪工資調整,一線員工工資普遍上調8%至15%,部分崗位工資漲幅甚至超過20%。普通質檢員月薪可達2500元,機床工等技術工種月工資大都在3000元以上。但與當地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他們的工資水平還不是最高的。“實際上,在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之前,很多企業為了留住員工,早就出臺了‘企業版’最低工資標準,走在了政策的前面。”李永洪說。
觸動“低保戶”重新上崗
3月初,家住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的羅先生來到社區,申請退出低保。他說,“我前天找了份工作,每月有1800元的工資,比‘吃低保’強多了。”
最低工資標準上調以來,像羅先生這樣放棄低保、重新上崗的人多了起來。
據了解,上調以前,武漢市最低工資標準為1100元/月,低保金標準為城鎮每人每月560元,農村低保金為每人每月270元。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若在離家較遠的地方就業,除去交通費和餐費,余下的工資遠不及拿低保“實在”。
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后,武漢市不少“低保戶”開始重新計算收入賬,而后退保再就業。武漢市勞動力市場的統計顯示,今年2月以來,該市僅家政市場就新增1000余名下崗女工。
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增多
湖北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都有500多萬人赴省外務工,占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數的一半。
“如今,在家門口就業的收入高了,將吸引勞動者就近就業。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緩解本地企業招工難的問題。”武漢市人力資源市場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家住武漢市黃陂區的劉耀輝已經在外打工10余年了。而今,隨著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老劉終于決定返鄉就業。納杰人才市場招聘部門負責人尹雷介紹說,近年來,武漢市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帶來了很多就業崗位,薪資水平在本地也處于較高水平。目前,當地已經初步興起了熟練工人回流潮。
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明武說,提升最低工資標準只是激活用人機制的第一步,要真正實現吸引人才的目的,增強員工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忠誠度,還需要完善培訓制度和激勵機制,讓員工有動力、有目標、有發展。只有這樣,企業的“用工荒”問題才能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