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數學說課稿小學

    時間:2025-06-29 08:01:45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數學說課稿小學匯總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數學說課稿小學匯總7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本學段內容為《一個數除以小數》,是人教職工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章《小數除法》第二小節內容,包含兩個例題,題后“做一做”和后面“練習四”第1——3小題等內容,其中第二個例題是第一個例題的延伸。這個學段的內容是小數除法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小學階段除法教學的“終結”內容,非常重要,但同時它又是在學生掌握了大量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有能力自主解決,教學中要充分放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態度,轉化的思想和積極解決問題的品質等。

      教學關鍵: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前面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學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

      2、通過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過程,培養學生“轉化”思想和合作、探究意識。

      3、在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愛數學、用數學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小數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的過程、方法和理論依據理解和掌握。

      教法與學法:

      如前所說,這一學段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大量有關除法計算法則的基礎上的一上學習內容,因此,教學中主要使用“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使用“轉化”的思想主動發現并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形成新技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注意兩方面的內容:

      1.整數除小數的除法及法則;

      2.除法商不變的性質。

      二、講授新知:

      (一)講授例5。

      1.出示例5,要求學生理解題意并例式計算(含豎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錄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探究計算法則。

      (1)教材中的問題——除數是小數怎么算?(引入)

      (2)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我們沒有學過,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我們學過,也會算,有辦法氫小數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嗎?——學生討論,并要求說出方法和理由。

      注意兩種可能:

      ①利用化單位的方法;

      ②利用商不變的性質的方法。

      (3)引導學生比較并體會“利用商不變的性質的方法”的優勢,并指導學生規范書寫格式。

      (4)小結:(注意小數點移動的方式及把小數點和沒有用的“0”劃去的要求與做法。)

      (5)鞏固練習:第22頁“做一做”第1小題。

      (二)講授例6。

      1.出示例6,并讓學生獨立完成——發現問題:被除數的“數位不夠”。

      2.解決問題:被除數的數位不哆怎么辦?——在被除數的末尾用“ 0” 補足。

      3.小結例6并全課。

      三、鞏固練習:

      1.第22頁,“做一做”第2小題。

      2.第24頁,練習四第1小題。(分組練習,集體講評)

      四、布置作業:

      第24頁,第2、3小題。(要求用豎式計算)

      總之,本學段內容我將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形成技能。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通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后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置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了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

      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于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

      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

      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復習,也為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

      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數據,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數據就行了。

      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

      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圣陶先生說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后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么說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才會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匯報估算方法,并引導說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

      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范圍。

      ①18×22≈400(個)

      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范圍。

      ②18×22≈440(個)

      ③18×22≈360(個)

      當學生說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

      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采用多種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么一句話:在提倡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采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

      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

      “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后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

      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并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請與同桌互相說說估算策略。

      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

      如果脫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后我把提高練習設置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

      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

      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

      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信息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搜集數學信息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置“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游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

      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為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

      通過游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于游戲之中,學生將會帶著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

      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于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于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

      小結

      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采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征時,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征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采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時,主要采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于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發現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系;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并在探索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說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圓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說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并能根據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說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系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并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并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說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采集圓的有關信息,自制圓等。

      說過程和意圖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演示動畫,復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征,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借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采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征,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征及關系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征。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系。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于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后,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于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于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 走進圓的世界 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后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筑,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后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后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是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后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后,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導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后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數組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么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發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后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后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面積》。下面我對本課做以簡要的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從一個噴水頭轉動可以澆灌多大面積的農田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知識。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可為學生今后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特別是在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中,可對學生進行極限思想的滲透。

      2、教學目標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培養學習能力為重點,同時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經歷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

      ﹙2﹚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并能運用圓面積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圓面積公式的過程中,體會“化曲為直”的極限思想。

      3、重點與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并能運用圓面積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的問題。

      難點:“化曲為直”的極限思想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分析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采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問題,一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借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學習方法,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我結合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學習的形象感與趣味性,并且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從圖中能發現什么數學信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圓面積的含義,體會到研究圓面積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決問題:估計圓的面積有多大。

      通過探究和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面積度量的含義,感受“化曲為直”的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3、舊知引入,探索新知。

      從已學過的知識入手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么圓的面積計算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引導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圓片轉化成為長方形,通過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然后進行動畫展示,讓學生閉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啟發學生思考:既然圓的面積無限接近于長方形,那么我們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有什么關系呢?接下來再次播放動畫,師生共同總結圓的面積公式。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演示動畫,可以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激發學生探求知識奧秘的欲望,消除學生學習時產生的疲勞感,提高學習效率。

      4、實際應用。

      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公式進行計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既注重對基本技能的訓練,又關注學生的思考;既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結果解決問題,又引發學生對探索過程的關注。

      5、歸納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利用提問形式,從幾方面進行小結,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力求簡潔扼要,突出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學生一直處于探索之中,從提出問題合理猜想到主動探索、推導結論,都在“圓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有什么關系”這一主線的引領下前后融為一體,又互為驗證。整個過程不僅是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更是一個科學發現的過程。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于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么作單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里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并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于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xx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略)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一、 說教材

      《小數乘整數》是在整數乘法、積的變化規律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為后面學習小數乘小數、小數除法等知識作鋪墊。

      我根據教材的知識建構和學生思維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整數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方法,能正確計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作合適的解釋。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二、 說教法

      1、 情境教學法

      2、 啟發質疑法

      3、 學練結合法

      三、說學法

      1、 自主探究法

      2、 聯系實際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實現上述目標呢?我準備采用“情境教學法”、 “啟發質疑法”、“ 學練結合法”“物質化的和非物質化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如:多媒體體課件整合各種音相資源、自制卡片、小磁鐵、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肢體動作等)以期望學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實際,自主探究,正確遷移類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四、說教學設計

      依據教參,緊扣教本,我充分利用語言的親和力、電腦課件和自制卡片等物質化和非物質化手段,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安排我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 激趣導入

      課堂伊始,怎樣才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學習呢?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充分挖掘主題圖的內涵,創設明明一家準備進行戶外放飛風箏前的采購活動,用聲情并茂的話語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的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學生熟知的購買食品入手,(意在復習整數乘法,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提出明明家準備購買三個喜鵲風箏,要學生幫助算要多少錢,還要學生談想法,這時學生的情緒高漲。老師要學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能寫幾種就寫幾種。教師巡視,走近學生,傾聽心聲,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融洽師生間的關系,當學生和老師的親近感進一步增強時,他們自然會踴躍發言,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分享、與同學們分享。并主動參與購買風箏的行列中。這時老師唯一能做的就是與學生一起快樂分享他們的智慧,凸顯計算策略多樣化,并引導分析比較得出將小數化為整數的這種方法是比較簡便的,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會了知識。“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買?買幾個?共需多少錢?”更是把此次購買活動推向了高潮。學練結合及結合情景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

    【數學說課稿小學】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2-04

    小學數學經典說課稿模板10-04

    數學說課稿小學06-22

    小學數學說課稿08-19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5-24

    小學數學說課稿優秀02-10

    小學數學說課稿最新02-06

    小學數學說課稿范文01-28

    (精品)小學數學說課稿07-03

    小學數學《秒的認識》說課稿12-25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