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匯總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鑒于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后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征和關系;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么,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并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干什么,,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么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并不太明確為什么。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系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還要高于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系,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么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后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么,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回,時間就在這樣的輪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嘆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分頁標題#e#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于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里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并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采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里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布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并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寫整萬數。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通過呈現生活的實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欲,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借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里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系讀寫的體驗,通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憑借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2、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3、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讀整萬數,了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說教法和學法
借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說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身邊的數據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3、借助于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導入時,選擇我國20xx年茶葉、甘蔗和油菜籽的總產量的有關數據,通過閱讀這些有意義的數據,既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于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學生一起回憶萬以內的計數單位及數位順序表。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一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認識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各個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這樣安排可以為理解“讀萬級上的數的方法與個級相似”做準備。
3、了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學生借助計數器,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表,在此基礎上,我又通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整萬數,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撥好后再讀一讀,寫一寫并交流讀、寫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
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
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通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當于有40個教學樓那么大。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使學生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中的自我評價更能激勵學生自我發展。同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進行課后調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五、說板書設計
我在設計板書時,安排了數位順序表,再根據數位順序表寫整萬數,并用紅筆突出萬級的寫法,突破寫書整個難點,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了然。充分體現了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青島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5頁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質量概念,這既是本單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教材一開始先讓學生掂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塊,通過肌肉來感覺輕重的含義。再讓學生看用牛皮筋系著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長的情況也就不同,這樣就能使抽象的“重量”變得直觀形象。接著教材介紹了日常生活里常見的一些秤,使學生加深用秤可以稱出物體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還進一步聯系實際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讓學生認識1千克,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重的觀念。
二、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觀念。
2、能力目標: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交流、實驗等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體驗身邊的數學,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過程:
(一)感知重與輕,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
1、出示大小一樣的`木塊與鐵塊,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發現了什么?
2、演示:把一塊泡沫塑料、一個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掛起來,你又發現了什么?
師:從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個物體都有輕重。有時候物體一樣大,但卻有輕有重,有時候物體雖然大,但卻比較輕。為了表示出物體有多重,我們先要認識重量單位,這節課先學習“千克”。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簡寫成“Kg”。
(一)實驗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紹常用的一些秤。[+小學教學設計網_=}
2、指導操作,認識1千克。
(1)秤一秤:臺上的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黃豆有多少,從盆里把黃豆裝到塑料袋里,估計有1千克了就停下來。
稱一稱,與1千克相比怎樣?輕了怎么辦?重了怎么辦?調整稱出1千克黃豆。
(4)猜一猜:臺上這樣大小的桔子(蘋果或熟雞蛋)1千克大約有多少個?小組合作稱一稱,看結果怎樣?
數一數后交流:分別有幾個?都是稱出1千克的桔子,為什么個數會不同?
師:8個這樣的桔子、18個這樣的雞蛋都大約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千克呢?課后請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記錄下來,明天交流。
3、指導學生分組操作,了解幾千克、幾十千克物體的重量。
師:我們通過稱一稱、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兩樣合起來有多重?把其中三樣合起來呢?
(1)輪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體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2千克,這是3千克”。
(2)以組為單位稱出每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知識?
四、運用知識,完成練習。
1、書本第5頁的第3、4題。
2、同桌先互相討論,再填空。(略)
3、趣味題:狗大叔開了一家米店,店里沒有秤,只有一個大桶和一個小桶,大桶裝滿米,米重5千克,小桶裝滿米,米重3千克。小豬要買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買到?為什么?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實例,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紙片、涂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借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并且通過折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里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4篇03-24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集錦5篇03-29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4-25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05-01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07-06
蘇教版小學語文《識字6》說課稿02-11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精選13篇)05-13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2-04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匯編六篇04-16
【必備】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三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