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說課稿集合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說課稿 篇1
1. 教材內容
本節教材重點圍繞節日展開,圍繞人們經常如何度過節日展開話題。本課時要求學生能掌握四個節日National Day, Halloween, 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及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 I… .并能自由交流如何度過假日。在本課中did引導的一般疑問句及回答也是新知之一。因為在前面第三單元己出現了be 動詞的過去式,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這方面比較容易掌握。
2.教材的地位
本節課所選的教學內容是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6。本單元教學圍繞節日展開。在詢問節日這部分,學生已有了前面第三單元的知識鋪墊,比較易于深入與擴展。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教材循序漸進、由難到易的編排意思,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關于人們如何度過節日這一話題,特別是西方的節日,。則需要學生課后及時收集資料。在實際教學中,本課采用舊話題先教新句型,再用句型引新知的方式展開,這樣既便于學生接受掌握,也體現了教學內容之間的連貫性。
小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父親的菜園》這是一篇第七冊選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為“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引導學生從描寫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或平原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教學上的難點。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記事寫人這一類文章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從父親堅忍不拔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培養熱愛土地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價值取向,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我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習從課文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從中體會父親在開墾菜園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勞動,感受父親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毅、自信、勤勞的品格,知道要想獲取成功必須勇于克服困難,堅持努力奮斗的道理。
3、在讀悟結合、豐富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歷練學生語言,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父親的'崇敬。
【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選擇的基本教法是“著眼課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導讀解疑、語思統一”的導學式教學法。在操作過程中采用“讀、疑、思、劃”等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質疑課題,著眼課題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語感。
【說理念】
本設計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按照“質疑課題、梳理問題——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體會精神”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說流程】
一、親情導入,質疑課題
1.同學們見過菜地嗎?菜地:院子里的小塊平地可以開墾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為家人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菜園(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讀題。
2、學生課件觀看父親在山坡上開辟的菜園,再讀課題,質疑。
3、梳理問題: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
[設計意圖]
用親切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測課題,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題這個文眼作為這節課的教學切入點。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練習讀正確,讀流利。(請教學習工具或老師)(疑難字詞課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多讀幾遍。
③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饋朗讀劃出的句子,注意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讀課文,探究原因(探究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1、細讀課文,思考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要求:圈畫批注。
2、討論感悟重點詞句,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忍不拔、對土地的熱愛,帶著感受朗讀課文。
重點研讀:
(1)“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荒!’”(勤勞)
(2)“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勤勞、吃苦)
(3)“父親沒有氣餒……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堅忍不拔)
(4)當我問能否長出豌豆,父親“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對土地的信賴)
(5)“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干它,以后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對土地的保護、熱愛)
(6)拾糞肥田。“有時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親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為了肥土、對土地的熱愛)
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可歸納說:
①父親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作為菜園的基地。
②當暴雨沖走泥土后,父親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塊新菜園。
③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豌豆翻進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變得肥沃,讓全家人擁有了一個四季常青的菜園。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問題來閱讀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把學生相對分散的思維集中起來,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情感。
四、深讀課文,體會精神(深入體會課文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親的菜園收獲的是什么?收獲的僅僅是四季的蔬菜嗎?“我”收獲了什么?你呢?(收獲的是一種人生精神:堅毅、勤勞、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熱愛土地、熱愛勞動)你此時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難、挫折不氣餒,永遠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描寫父親言行,體現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句子。(課件呈示)
3、帶著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再讀課題。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
“圖形的旋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圖形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圖形的旋轉”這部分教材是在二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出某一物體的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并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知識點,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滲透,是后續學習中心對稱圖形及其畫出旋轉后的圖形的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利用旋轉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覺得應該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發展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為此,我覺得本節課應關注學生對旋轉的特征的探索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推理、歸納能力,真正理解旋轉的特征。
由此,根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要求,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于如下: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明確旋轉的含義,及旋轉的三要素。
2。 能在方格紙上把三角形旋轉90°進一步認識在旋轉過程中旋轉圖形的特征。
(四)說學習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聯系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鐘面的指針旋轉的過程,認識物體是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明確旋轉的含義,說清“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么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成為本節課的重點。對于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難點,只有認識到“圖形旋轉后形狀大小都沒變,只是位置變了”,那么旋轉方法的研究和提煉才能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同時也為畫出旋轉后的圖形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 說教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高效課堂先學后教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用了自學互動式討論、教師點撥反饋式練習等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的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歸納出圖形旋轉的特征,在引導探索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第一環節是新知引入的過程,我首先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從而發現圖形的變換——旋轉。師相機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旋轉”。
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
[設計意圖:由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知旋轉現象,建立旋轉的表象。]
(二)自學互動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這些重點和分散化解這些難點,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主要從這幾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即:⑴理解旋轉的含義,知道旋轉的三要素。⑵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征。
1、首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旋轉的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旋轉變換。】
2、接著讓學生觀察圖片,然后小組討論旋轉現象有哪些共同點。學生匯報師相機板書。
師板書:旋轉中心 旋轉方向 旋轉角度 順時針 逆時針
【設計意圖:體驗旋轉現象,初步認識旋轉的三要素為學習例1做鋪墊。】
3、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小組合作操作,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并把例1下面的三句話補充完整。
(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
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指針的旋轉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指針從“12” 到“1”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30。
出示:指針 從“12” 到“1”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30。
(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鞏固敘述指針的旋轉過程:指針從“1” 到“3”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60。 。
(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
接著通過知識遷移類推要求學生同桌互相獨立描述指針的旋轉過程
進而深化知識,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
(出示動畫:指針從6指向12)
小結,明確旋轉的要素
引導學生概括出旋轉的意義。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旋轉含義的理解,降低理解上的.難度。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實例“鐘表指針的旋轉”的直接觀察,師生互動式交流,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結論。突出旋轉的三要素讓學生及時鞏固并理解旋轉的含義,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例2的主題圖。
然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將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紙上繞點O每
次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三角形90°,觀察每次旋轉后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匯報結果。
最后揭示旋轉的特征:三角形旋轉后,每個三角形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而三角形的形狀、大小沒有變;點O的位置沒有變。
對于旋轉的特征學生已初步建構知識,但還不成熟,因此趁熱打
鐵我設計了換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紙上按逆時針方向像上面那樣轉一圈并說一說。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應讓學生自主探索,歸納經驗,在這里,我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交流的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研究式探索,師生、生生交流,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圖形旋轉的特征。進一步鞏固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三)達標測評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鞏固新知識
【設計意圖:】
(四) 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進行歸納。
【小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英語說課稿 小學英語說課稿模板10-05
有關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05-16
小學音樂說課稿02-23
小學體育說課稿03-01
小學賽馬說課稿06-07
小學寫字的說課稿06-14
小學的英語說課稿07-03
小學英語說課稿[經典]05-23
小學足球說課稿03-28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