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高中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5-07-07 09:39:25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在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力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節選自全日制普高教科書<<化學>>第二冊第二章,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碳族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硅的晶體結構.性質和用途.聯系C的知識來學習硅的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改精神.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體微粒種類及其相互作用力與晶體類型的關系,晶體類型與晶體主要物理性質的關系

      b.掌握理論知識指導學習硅元素性質知識的方法

      c.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會將平面圖想象成為空間結構,又能將空間結構表示在平面圖上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具備有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同時都有一定樂于展示自我.在本節課的概念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與乏味感.

      由于理論性較強.采用互動式教學 理論性較強,用圖片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于課程,我準備請同學在課前對景德鎮陶瓷.秦始皇兵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早請同學作介紹后,我將給他們較為具體的去陳述中國陶器的歷史.從而引出現實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質.

      2.豐富知識的外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讓學生閱讀課本,并請學生歸納課本內容并回答

      提問如"誰知道硅在地殼中的含量?""誰知道硅在宇宙范圍內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體向同學們看晶體彩圖

      從晶體的外在結構引入硅的結構及其硅晶體結構平面

      再展示金剛石晶體球棍模型

      通過對比金剛石晶體與晶體的結構分析結構對物理性質的影響

      再推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通過討論晶體硅.金剛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種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低

      再比較它們的化學鍵,對它們物理性質的影響因素

      利用判斷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模糊點

      4.指導學生歸納本章本節的內容

      歸納.總結.及時鞏固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學生掌握并及時解決可能留下的問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為鈉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只有既了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了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了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了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系及鑒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堿工業、我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生入境

      設計“滴水生火”趣味實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

      第二環節:知識探究、思維培養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緊接著設疑:水一般用來滅火,而我們的實驗卻是滴水生火?

      棉花為什么能夠燃燒?燃燒需要什么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層層遞進,將學生對Na2O2和H2O反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5分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又引入 “吹氣生火”實驗,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同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實際,講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作為O2的,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探討中,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習,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然后在多媒體上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和鞏固提升,我設置了如下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鈉著火了怎么辦?

      【交流思考2】鈉單質放置在空氣中,最終變成了什么物質?

      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既是對鈉的氧化物知識的復習和運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與NaHCO3知識的教學。(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4分鐘。)

      第三環節: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

      對于Na2CO3與NaHCO3兩者溶解性差異實驗及水溶液性質的檢驗。操作比較簡單,但有些差異比較細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細觀察外,還需要觸摸感受。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采用了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Na2CO3與NaHCO3熱穩定性實驗探究。我設置的是演示實驗,通過一組對比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兩者熱穩定性的差異。

      實驗做完后,在多媒體上的表格中總結歸中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在完成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后。我又設置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鑒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學生回顧、再現知識,并把本節課的主干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見附表)

      教學評價:

      本節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欲。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板書設計

      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與Na2O2

      1. 物理性質:色、態

      2. 化學性質

      Na2O2與H2O反應: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與CO2反應: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與NaHCO3

      1. 物理性質:色、態、溶解性

      2. 化學性質:

      (1) 與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熱穩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是“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并存在著電離平衡。要求學生在已經學過化學平衡理論并了解電解質發生電離和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電離常數的知識,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為后續學習水的電離、溶液酸堿性、鹽類的水解奠定了知識基礎。

      (過渡: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一談我所教授的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關電解質、化學平衡的知識,為本節課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一個可逆過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知識屬于化學原理性知識,理論分析是研究、闡述理論問題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很有幫助。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電解質有強弱之分,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了解電離平衡常數,能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有關離子濃度的問題。

      2.通過對電解質概念的學習,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對電離平衡的指導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3.通過本節的學習,了解物質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難點】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過渡: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培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同時考慮到化學原理性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我的課堂中,我還應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過渡: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的三個環節來展開:分別是導入部分、新課講授、小結作業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里我會結合學生必修中所學知識提問:什么是電解質,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因是什么,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有區別?從而引入本節課。

      這一導入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既能做到讓學生回憶原來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對于新知識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學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則。

      環節二:新課展開

      這一環節中包含有以下的幾個知識點:強弱電解質、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電離平衡常數。我會依次展開這幾部分的教學。

      強弱電解質

      我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鹽酸強,除了濃度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礎上,設置了以下實驗:測定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和醋酸的pH值,對比與鎂條反應的現象有何不同。在學生進行了測定、觀察了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我會提問溶液的pH值的大小與溶液中的哪種離子濃度有關,鎂條與酸反應實質是在與其中哪種離子發生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即可發現,濃度相等的醋酸、鹽酸中,H+濃度并不相同。在這里我會提出這是因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醋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是分子、離子共存的,引出強弱電解質的的概念,并介紹一些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為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模式,并借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并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導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并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后布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采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于氧、硅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并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并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網絡: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于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于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堿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堿,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制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制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說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堿、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制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制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關于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制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并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臺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么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后,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么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3.Fe(OH)2沉淀是什么顏色?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淀,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淀。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么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什么?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么用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蕩試管,一段時間后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后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制備較純凈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7-02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經典]07-02

    高中化學說課稿09-11

    高中化學說課稿10-18

    (經典)高中化學說課稿06-21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熱]07-03

    高中化學優秀說課稿04-19

    高中化學優秀說課稿【通用】11-02

    人教版高中化學電源說課稿07-21

    [精選]高中化學說課稿優秀11-08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