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說課稿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內容、地位和作用
中國民間美術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高中美術欣賞,本課由民間美術的界定、民間美術的特點和民間美術主要種類介紹三部分構成,羅列了年畫、刺繡、風箏、玩具、編織、剪紙等民間美術。本課結合蘇州地區的特色,重點介紹年畫和刺繡。通過欣賞中國民間美術,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民間美術和民間美術的特點,對我們偉大民族燦爛豐富的民間美術有所了解,增加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審美能力,培養熱愛民間美術的情感。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民間美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它獨特的形式語言。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對民間藝術的鑒賞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3)情感目標:培養熱愛民間美術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民間美術與我們生活的聯系;繼承民間藝術傳統,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引導,增強民族自豪感。
(2)難點:民間美術獨特的形式語言的理解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欣賞水平,對美術作品也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偏好。對于民間美術,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接觸,但大部分學生對民間美術這一主題缺乏深刻的認識,甚至有學生認為民間美術就是簡單粗糙的代名詞,又或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需要民間美術等等的狹隘想法。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可能還會有抵觸的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內容不宜講得過于理論化,而應當多結合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讓他們在體驗中意識到民間美術的重要價
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對圖片更感興趣,所以本課注意從圖片本身出發,便于學生得出較為直觀的結論,而不傾向于簡單知識的傳授。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指導
根據本課性質及學生狀況,主要采取“激發啟發--引導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和實物教具,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問與組織討論,培養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
2、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采用欣賞觀察、實踐、討論、歸納等方法學習。通過視頻或實物的展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親手創作,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討論明確民間美術的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準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1分鐘)
利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中國的民間美術”作為開場。播放視頻《中國民間美術》,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民間美術有直接的感受。
請各組根據課前預習,從預先放置的`盒子中,集體討論后選出屬于民間美術作品。小組討論后結合書本知識,推薦一位評委上臺講評。
(三)講授新課
1.設置問題,引領學生欣賞
講解民間美術的定義,并提問:民間美術有哪些特點?民間美術大體有哪些種類?加強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理解。學生回答問題后,對答案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后提問:同學們知道自己家鄉有些什么民間美術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講解
選取年畫、刺繡、風箏、玩具、編織、剪紙作為素材,介紹相關藝術作品的產生背景、發展歷史和目前的發展狀況。同時解析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的所表示的深刻含義。
(1)年畫(12分鐘)
我國歷史名城蘇州,物產豐富,文化茂盛,手工藝美冠天下,名家備出,曾有過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蘊、積淀深厚,年畫深受其影響,追溯起來千年歷史。明代時,出現了木刻年畫,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塢一帶作坊達50多家,盛極一時。作品不但遠播海內外,還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時,山塘街一帶毀于戰火,年畫鋪紛紛遷至唐伯虎居桃花塢一帶,遂以桃花塢年畫命名之,[師邊介紹桃花塢年畫,邊放桃花塢年畫從古至今的社址變遷片斷],隨著國外石印年畫向我國的傾銷,桃花塢年畫深受威脅,歷經坎坷,幾起幾落,解放后,桃花塢年畫重獲新生,成立了年畫社,新社址在蘇州觀前街宮巷藝石齋內。桃花塢年畫的文化內涵及獨特的制作方法獨樹一幟。年畫作品多次到日、美、意、盧森堡等地展出,被譽為“東方百藝之花”。
引領學生欣賞桃花塢年畫的制作過程,展示作品。《一團和氣》是桃花塢年畫中影響極深,流傳很廣的傳統代表作畫面呈圓型。中央是頭戴紅花,扎羊角發髻,活潑天真,憨態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嫗的笑臉,身穿錦團服飾,頸佩長命富貴銀鎖,手棒《各氣吉祥》卷軸,給人喜氣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覺。在構圖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圓型,寓意“團圓”“圓滿”,表達了人們在新春佳節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諸事順道的良好的愿望。請學生看完后談自己的感想。
桃花塢年畫題材內容相當豐富,除了一些吉祥喜慶之作外,還有小說戲劇類、祈福避災類、風俗時事類,比如這一幅《上海火車站》就是反映當時新事物的一幅風俗畫。同學們看完后,通過解釋和互相提問等方法上講臺介紹作品
(2)刺繡(9分鐘)
分別介紹中國的四大名繡: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
蘇繡有著三千多年悠久的歷史了,如果把蘇繡比作皇冠,雙面繡可稱是皇冠上的明珠。什么是雙面繡呢?
[播放一段介紹蘇繡的片子] [同學們互相交流感受]老師示范刺繡的制作。
(3)風箏(1分鐘)
放風箏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的集運動、娛樂于一體的活動。同學們介紹自己看過的風箏及放風箏的感受。
(4)玩具(2分鐘)
每個人的童年幾乎都是由各種玩具隨著成長的,民間玩具充滿了人們對兒童深沉的愛和美好的祝愿,我國的民間玩具歷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過加工制作,使之成為精美的民間藝術品。請學生生回憶兒時的玩具,并介紹以前最喜歡的玩具是什么?為什么?
(5)編織(1分鐘)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各種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勞動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質,巧妙編織出造型優美的盤、籃、鞋、席等實用美觀的工藝品,在我國南方的竹編,勞動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澤,竹、冪的寬和窄,編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觀,而耐用的整體形態達到靜中有色,粗中有細,硬中有柔的藝術效果。[邊介紹邊看各地編織品的錄像]
(6)剪紙(2分鐘)
[放背景音樂《喜洋洋》]
[通過表演剪、貼、看的一系列動作,請同學們猜含義。]
僅僅靠一把剪刀在紙上剪刻,就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老師邊剪邊展示)。
3.賞析比較
教師展示一幅中國文人畫作品和一幅剪紙作品,請同學們比較二者之間的不同。思考:二者的題材內容是怎么來的?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注意:教師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創作者和作品的服務對象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分組討論后請代表講評。
教師總結:剛剛大家分析得很好,文人畫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情趣,以筆墨直抒胸中的自我成為文人畫家的主旨,而民間美術是一種自發性的美術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積累中,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美術門類。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
教師:民間美術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帶來一些風格獨特的藝術品,它豐富了我們的視覺藝術,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好好保護,繼承和發揚等。學生相互探討民間美術與生活究竟有哪些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畫面的比較,使學生初步認識民間美術與其他美術作品的不同,直接感受民間美術特有的美。通過學生對民間美術與生活關系的探討,讓學生體會到民間美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總結(1分鐘)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民間美術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俗活動美術。它遍及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代傳承與創造的珍貴財富,蘊含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文化內涵。我們既要自覺保護它,更應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有選擇地將其繼承、發揚廣大。最后同學們觀看了創意剪紙作品及視頻,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后,學生進行了課堂練習,在剛剛完成的作品中,有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創意,很不錯。
課后活動建議:
①調查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民俗,嘗試用文字或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②收集你最喜歡的民間美術作品,嘗試用它們來布置你的房間,談談從中有什么體會并與同學交流。
五、板書設計
比較人文畫作品和剪紙作品的區別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高中的美術教育需要在鞏固興趣、發現特長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拓展、提升。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本節課"古代陶器與瓷器"的欣賞,旨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深刻理解,并對其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為工藝美術的審美與認識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
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本課的教學以圖片欣賞、圖片對比與分析為主線,不斷滲透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藝術魅力。
2、講解作品的同時,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情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中陶器作品欣賞,旨在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人類優秀的的傳統藝術,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大問題層層遞進。
第一:古代彩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二:古代素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三:古代瓷器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2、學習對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狀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知識和社會素養不斷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判斷、辨別、分析問題和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對古代陶瓷藝術的接觸較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具有代表和優秀的不同種類的陶瓷藝術作品進行鑒賞,領略陶器藝術的特征和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陶器藝術的美感,塑造學生較健全的藝術修養、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學法分析
美術是一門培養人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只其所以然,考慮到高中學生面對應試教學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圖片引導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
以圖片引導的方式來推進知識的學習。針對本課陶器的分類、不同陶器的藝術特點、陶器的制作等相關知識,在教學中以環環相扣的任務來推進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的知識認識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古今不同的陶瓷藝術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對陶瓷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使學生明確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國制陶工藝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成就,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的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著去解決,使學生逐漸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勇氣和意識;
(2)通過作品欣賞、感受、體驗、討論、評述等過程,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
(3)展示豐富的陶瓷相關圖片資料,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介紹,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增強學生創新的意識并逐漸形成在社會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觀察和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古今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本土的美術,熱愛本族優秀的美術形式,并逐步提高傳承本民族藝術的意識。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特點
難點:不同時期的陶瓷藝術特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簡單的制作工藝。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相關美術圖片資料、實物陶器和課本等。
學生準備:收集陶器藝術圖片資料、相關課外書籍、新疆土陶的相關資料。
七、教學過程及內容:
1、導入
教師活動:(提問)上課之前,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知道英文單詞"China"的漢語意思除了"中國"的解釋以外,還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出還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師活動:(1)板書: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藝術
(2)回顧知識點并引入本課話題:前面一節課,我們了解到中國是一個愛玉之國,崇玉之邦,中國有著燦爛文明的民間藝術形式,除了玉器,剛才大家所說到的"陶瓷"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貢獻,其地位從中國的英文名稱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廣泛深入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一個非常燦爛的陶器藝術發展史,這節課,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國古代陶瓷藝術。
2、講授新知識,欣賞并分析作品
教師活動:(1)提問:根據課前的預習及大家對陶器藝術的認識,請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下"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2)板書:一、 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活動:(舉手回答問題):(1)陶器的出現,標志著原始人階段的結束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歷史學科知識)(2)中國最早的原始陶器發現于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巖,距今都在萬年以上,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陶器的.出現年代相近。(p.9)
教師活動:(引導并梳理補充知識):陶器的出現與火的發明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大約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種造型的器物,然后曬干,燒烤后就形成了陶器。相傳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將泥土涂抹在樹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們就經過不斷的改造,終于制作出各種原始陶器,當時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對陶器進行裝飾,從而使陶器逐漸達到了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
教師活動:(1)(提問):古代陶器種類豐富,根據實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食器和水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為幾類,它們的名稱是什么?
(2)板書:二、陶器的分類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陶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為彩陶和素陶兩大類。
教師活動:
(1)板書:陶器 彩陶:
素陶:
(2)教師總結后,播放作品圖片,并且請學生對作品做簡單的分析說明,老師引導并補充;
(3)布置思考題:在分析完作品后,請各小組派代表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a、《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半坡遺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陶盆質地細膩,造型敦厚,簡潔樸實,尤其是盆內壁用紅黑色彩繪出的兩組相對的人面魚紋,在圓形的人面上有發髻,兩耳左右各畫一條小魚,口內銜兩魚,在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兒在游動,形成相互追逐的動勢,線條簡練而生動,反映出當時漁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b、《鸛鳥石斧彩陶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出土于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現藏于國家博物館。此甕外壁繪鸛鳥食魚,其旁繪一石斧。平涂著色勾線,為彩陶中僅見的一種畫法。
c、《彩陶舞蹈紋盆》(馬家窯文化)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并舉手回答問題: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于青海大通縣,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內壁口沿畫三組舞蹈人,各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向一邊側著,兩腿稍微叉開,頭有發辮,身有尾飾。從發辮和尾飾運動的方向,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有節奏地舞蹈著。盛水之后就像一個小小的池塘,人們在岸邊歌舞,別有一番情趣,無論從題材、裝飾、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教師活動:(提問)原始人為什么把圖案裝飾在盆的內側?
學生活動:(回答)當時的人類都是席地而坐,無論拿在手上還上放在地上,多數是俯視,看到的是盆的內壁。
d、《漩渦紋尖底瓶》
學生活動:(引導分析)實用功能:裝水的容器。瓶口小,攜帶時,水不容易溢出來,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軟的土中,以防傾斜使水外溢,兩側穿繩的耳,注滿水可以用繩子提出水面;審美功能:采用漩渦紋圖案,以漩渦為中心,用點、線、面結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渦紋甕》
現藏國家博物館,出土于甘肅永靖縣,是儲存種子的器具,造型圓渾,飽滿,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紋為間隔,組成三條裝飾帶,在主要部位繪旋渦紋,上下分繪水波紋、旋紋、主次分明,構圖嚴謹,為彩陶藝術的杰作。該甕上方的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圖片)
教師活動:(提問)看完剛才的圖片,并且通過大家的討論和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些單獨的彩器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那么現在每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布置的思考題: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學生活動:按小組回答,并且讓其他同學作補充(老師引導并總結,用課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識點)
彩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和空間的東西發展,彩陶可以分為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兩種類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半坡:以動物紋為主,魚紋最多;
廟底溝:以植物紋為主,圖案漸多;
b.馬家窯文化:以半山類型為頂峰,出現輪制技藝。
旋渦紋或波浪紋,圖案化增強
半山:
馬廠:
教師活動:(1) (總結)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國彩陶進入興盛時期,并向西北地區推衍,出現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經歷馬家窯-半山-馬廠前后相承的三種文化類型,大約一千二百多年的發展衍變,而進入尾聲。
(2)播放《白陶鬶》及《黑陶蛋殼杯》作品圖片,轉入話題。
(3)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么作品?
學生活動:(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師活動:(1)板書:素陶 白陶
黑陶
(2) (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們在看到這兩幅作品后,與前面的彩陶相比,你們發現它們有何不同嗎?有誰愿意起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素陶的認識?
學生活動:(回答)素陶主要分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把陶器藝術推向最后一個高峰。(精致化、貴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輪制造陶器, 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鬶等貴重器物。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黑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殼而且厚薄均勻,器型規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制造是在燒制過程中應用了煙熏法和滲碳技術,使之變得烏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為代表的黑陶藝術追求材質、造型設計和工藝設計的極致,使陶器制作精致化、貴族化。并在性質上脫出原來的實用意義而衍化為貴族所獨占的禮器。
教師活動:(總結)我們剛才一起學習了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欣賞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們所擁有的藝術特點,現在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脈絡:
(1)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內容由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2)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形式是從具象向抽象轉化;
(3)陶器的功能是從適用向具有裝飾意義的禮器發展;
(4)陶器藝術的制作工藝從粗糙向精致化發展。
作業:
中國古代陶器藝術雖然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要是想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學們也可以去博物館大飽眼福。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為現在的藝術家及學者們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靈感,大家現在就開始尋找尋找你們的創作靈感,參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藝術資料,畫一幅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陶器圖案作品,并預習下一節課"瓷器"的有關內容。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一年級美術鑒賞中的《中國古代雕塑欣賞》。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多媒體教學過程演示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且知識內容對學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課卻是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教學內容是按雕塑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編排的,對影響較大的典型作品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主要是對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作較為系統的介紹。使學生在對雕塑時代背景的了解下,重點突出雕塑藝術的知識。本課將以雕塑圖片/錄相和學生的分析回答為主線,教書的引導講解為輔,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了解到雕塑的發展及其獨特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本著是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辨別能力,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的重要成就和藝術特點,從而豐富學生的雕塑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2.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國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發展的歷程
3.中國古代雕塑是個藝術寶庫及其背景,是各個朝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產物,在歷史上曾經被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懂得珍惜祖國文化遺產。
三.教學方法
1.任務型教學法
這篇文章內容較難理解,我設計了一些有關雕塑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對此課內容感興趣。再通過講解與比較大概了解各時期雕塑,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多媒體教學法
這一課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影片相關圖片和錄相,讓學生直觀和形象生動地了解有關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3. 問答式教學法
提出有關問題,然后通過觀看圖片回答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目的的去觀看,效果更佳。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2、要點:①知道中國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現形式。
②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
③對其代表作品欣賞,了解其藝術特點。
3、教學重難點:古代雕塑呈現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賞。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導入:提問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雕塑?
它們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泥土、木頭等。
雕塑和繪畫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得著。
(直接入題)平時所說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義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種類
下面兩件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從表現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
(這里將浮雕和圓雕以概念結合實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通過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
(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
師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現形式,那讓我們看看中國古代雕塑。
⑴教師板書:概術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活動(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產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會里,帝王、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而盛行厚葬。在他們的陵墓區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部分。
欣賞:中國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賞任務: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師提出問題:
①說 一說:
霍去病墓石雕的藝術特點
②學生討論,回顧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作回答。
形體單純、古樸,構思獨特,氣魄雄偉,力量沉厚。作者通過巖石
的自然形態,產生聯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鑿一錘,極富藝術創造力。
教學活動(二)中國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產生的原因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段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然地會向往有一個能解放他們的救星出現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法寶來證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這樣出現了。因此當時的統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開鑿石窟雕造佛像。
欣賞任務:我國四大石窟簡介
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群:
甘肅敦煌石窟
甘肅天水城東麥積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岡石窟
河南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
六、教師課后總述: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
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
在戰亂的年代,人民要尋求得到解脫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要尋求鞏固政治的理論根據。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包治百病的精神藥方。隨著佛教的傳播,石窟雕刻得以產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
時代特點:在什么樣的特定社會環境里,就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作品的出現。沒有游離于時代背景之外的藝術。如陵墓雕刻與佛教造像。
民族風格:古樸莊重、深沉雄大、氣魄宏偉、想象神氣、富于審美理想,是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點。
4、課后探究作業(網上查閱)
查閱《擊鼓說唱》《昭陵六陵》的相關資料,概其藝術特點。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從傳統到現代》,我主要從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過程設計,五說板書設計來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從傳統到現代》是湘版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二單元第六課。本課通過賞析一些美術作品使學生學會解讀現代主義美術作品,準確把握現代主義美術的特征以及與現代社會的關系。
我根據教材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對中國藝術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2、了解中國美術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所經歷的主要過程;
3、了解中國藝術家突破傳統、追求創新的主要思路與觀念。
在學習了新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在現代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是如何突破傳統,走向創新的。
本課的難點是:美術"現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二、說教法
我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標倡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的思想,在教學中,我將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法:
故事激趣法:在開始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啟發談話法:整個課堂運用談話法,在與平等對話過程中,力圖抓住關鍵,培養學生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創設情境法:用課件的展示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產生一定的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 提問教學法:采用分層次,分目標地選擇學生來回答問題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鼓勵所有同學積極參與。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以幫助學生形成獨立觀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意識的宗旨,我將采取以下幾種學法進行學習:
(1)觀察體驗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在觀察作品時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膽的猜測,避免用一些所謂藝術史上的定論來否定學生的觀點,讓學生做適當的論證,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不同類別的美術作品。
(2)合作學習法: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交流,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經驗,形成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大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并導入課題
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歐洲3個美術流派,并由安格爾的作品《浴女》引出且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劉海粟使用人體模特寫生的事件,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出進行美術革命的的要求,進而導出課題《從傳統到現代》
第二環節:新授
在這個環節里我分為五步驟:
步驟一:
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人民大會堂中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以啟發談話法與學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感,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由此得出現代中國山水畫既保留了傳統山水的一些創作技巧,又進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從作品與環境的整體關系去權衡,具有更宏觀的現代意識。
步驟二:
講述日寇侵華時中國人民悲慘的生活,并伴隨著音樂展示愛國畫家蔣兆和的《流民圖》將學生帶到當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對人民流離失所的生活產生一定的體驗。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讓學生討論《流民圖》與文人畫中的人物畫有何不同。教師擔任協助、引導的角色,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比較式鑒賞,提高美術素養,得出現代中國人物畫將傳統中國畫的材料和技法與西方繪畫的造型方法相結合,將以前文人畫不加以表現的真實社會生活納入到繪畫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藝術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現方法,走的是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
步驟三:
在這一步驟主要講解藝術家們將由國外引進的素描和油畫吸收,并將之本土化,用來表現中國的主題。具體以作品《田橫五百士》、《血衣》、《父親》為例賞析,通過講述田橫五百士的故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了解作品所體現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講述我國的土地革命,以提問教學法加深對《血衣》理解,以觀察體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加深對《父親》的印象。
步驟四:
通過幻燈片展示多幅傳統年畫與現代年畫,比較之間的不同,以提問教學法和觀察體驗法進行師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納入了年畫的表現范圍,表現內容也不再是門神福祿壽,更多的洋溢著生活氣息,藝術形式上也有所創新。
步驟五:
與學生交談他們喜愛的漫畫作品,集中學生注意力,導出漫畫作品《三毛流浪記》和《西游漫記》,由學生發揮想象,講述作品中描繪的小故事,鍛煉其表達能力,總結作品產生的社會影響和作用。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
新課程理念非常注重學生自己學習評價,因此采用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和知識,使學生了解這節課的優差點。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與圖片相配合的方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加強了學生對作品的記憶。
本次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評委老師進行指導,謝謝!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一、課題:《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
二、教學分析
學生分析:陶器和瓷器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關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質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藝技法等方面的特點便于理解,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有利條件;但學生對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一情況廣泛地搜集相關材料,幫助他們加強認識與理解。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量大,知識的專業性強。要在短短的一節課里帶領學生了解我國古代陶器與瓷器的藝術成就很困難。教師要抓住不同時期的重點作品展開教學,注重向學生滲透鑒賞的點,使學生學會方法,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分析其他相關作品。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藝術成就及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2.技能目標:學會從造型與裝飾結合的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3.情感目標:感受我國陶瓷藝術的燦爛輝煌及其對人類的偉大的貢獻。
四、教學重點:
古代陶器藝術特點及其與當時生活的聯系;瓷器的幾個重要的種類及其藝術特色。
五、教學難點:
陶瓷雖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用品,但古代陶瓷對于學生來講,又是陌生的,本課的教學直觀性較差。
六、教學設計思路:
從生活當中我們對陶與瓷的感受入手,導入本課。按照陶器與瓷器產生的先后順序分別介紹我國古代陶器與瓷器。全課把握住陶與瓷的區別,用對比的方法和展示相關視覺材料的方法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七、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仔細搜集相關材料,有視覺圖片,有視頻資料,又有現代陶瓷的實物教具,從各個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八、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生活中陶器、瓷器各一件
這兩件作品給你帶來哪些不同感受?
那么陶和瓷有又有什么聯系呢?有什么共同點呢?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
(三)講授新課:
1.關于陶器:
a.產生
b.材料
c.燒制溫度
d.特質
e.古代陶器的藝術成就
重點了解馬家窯--半山--馬廠文化的彩陶藝術。(借助圖片了解彩陶的圖案,分析它們的藝術特色以及與當時生產、生活的聯系)
從造型、裝飾結合的方面重點了解《舞蹈紋彩陶盆》等作品。
白陶和黑陶的介紹。
2.關于瓷器:
a.產生
b.材料
c.燒制溫度
d.特質
e.瓷器相關知識的介紹:
借助現代瓷器的教學實物,了解其品類及不同特點,增強感性認識。
f.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重點了解宋代瓷器的名窯、景德鎮瓷器等。(關看視頻:現代人模擬的官窯和景德鎮民窯,以了解我國瓷器藝術輝煌燦爛面貌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官、哥、鈞、汝、定窯的地理位置,藝術成就;元代青花瓷的.了解。
從造型、裝飾結合的方面,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貫耳瓷瓶》、《玫瑰紫海棠式花盆》、《青花海水龍紋瓷扁瓶》。
(四)課堂總結:
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創造,是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優秀作品浩如煙海。希望今天的課能夠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激起大家了解陶瓷藝術、走進陶瓷藝術的興趣與愿望!
(五)課后作業與拓展:
選擇一些瓷片或陶片,觀察其胎、釉的差異;從觸摸中體會兩者的質感,從瓷器與陶器叩擊的聲音中比較兩者的不同。
宋元以來有哪些重要的瓷窯,其產品各有什么特色?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下面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的第九課。在新課標的學習內容中,屬于五大學習系列中的美術鑒賞模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和藝術風格,即通過欣賞、解釋、評價等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拜,提高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歷史知識的積累。欣賞是欣賞者對作品內涵意義及其價值的認識,欣賞需要一定的知識和修養,高中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但卻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明確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習俗的民間美術作品欣賞,形成對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初步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了解家鄉本土的美術,進而熱愛鄉土美術,并逐步提高傳承鄉土美術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理解民間美術的基本特點以及民間美術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難點:了解中國民間美術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法
新的美術課程提出要特別關注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符合各自個性天賦的視覺思維方式,這就決定著學生要具有豐富而自由的創造力。
因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演示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欣賞法、聯想法等。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搜索相關材料、預習了解本課知識點、多媒體課件、有民間美術特征的實物等。
學具準備:民間美術相關資料收集、剪刀、彩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音樂導入
采用音樂的導入方式,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為此,我將播放民俗音樂《喜洋洋》,并且提出問題:過年有哪些傳統習俗?中國傳統春節有哪些民俗活動(東北、西北、南方)?(小組討論回答)引導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課題:《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
環節二:欣賞圖片,講授新知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我設置了小組討論的環節來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我會出示圖片《對猴團花》《大阿福》和《兔爺》泥塑,詢問:哪些作品是民間美術?如何來界定民間美術?說出理由。針對這節課的重點,我將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目的是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大膽發言,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環節三:拓展延伸,情感表達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練習時間,并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展示作品提出問題:目前,很多民間藝術由于民俗活動的消退而逐漸消失,有人認為傳統的民間美術已經逐漸脫離了我們現代生活的需要,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是否有必要保留民間藝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巡視檢查討論的結果,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民間美術的樂趣。
小組討論并選代表發言,由教師總結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的應用,如服裝紋樣、家居等方面相關知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動手實踐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提問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
最后,為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會給學生留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
1、學生回憶民間美術的定義、種類、特點及其寓意等知識。
2、布置課外作業:實踐——剪窗花。
【高中美術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說課稿05-17
高中美術說課稿優秀05-27
高中美術說課稿最新01-22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品]06-14
高中美術說課稿【精】05-11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三篇03-07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3篇03-20
高中美術說課稿3篇04-05
高中美術說課稿7篇02-27
精選高中美術說課稿4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