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說課稿模板集錦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兩個單元,本單元在內容上是前兩個單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本框題的學習是為后一框題作鋪墊,是以后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高考的必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力和義務。
2、能力目標: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強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夠從報刊、書籍等渠道查閱、收集人民代表大會有關資料用于學習。
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為學習設計教學"的主張(學習放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美國布魯納"發現法"(重視學生的學習信心和主動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合作學習的團隊精神。
依據:學習的遷移性原則;皮亞杰發展心理學理論,主張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
3、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依據:本節內容不僅是高考的重點,也是考試易錯點。
4、說教學模式:"設疑—探究—歸納—提高".
依據:皮亞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在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識結構得到發展;美國布魯納動機性原則,教師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內在動機,這是教學成敗異常重要的因素。
二、說教法
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由于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會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四、說教學過程(說下教學流程,如:由人大圖片導入新課—學生探究和分組討論:如,人民是怎樣行使國家權力?我國的國家機關是怎樣構成的?--教師點評—小結)具體說下好點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二)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三)層層深入,突破難點
(四)歸納小結,交流感悟
(五)課后拓展,注重實踐
1、導入新課:(2分鐘)
課件展示出:20xx年3月的兩會相關圖片。 導語設計的依據:以圖片和視頻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講授15分鐘,學生合作探究15分鐘)
(1)人民怎樣當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各級人大—組成國家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機關或決定國家重大事務)從這個示意圖可看出,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什么?(提問下)
通過學生對學過知識的復習,讓學生同桌討論,總結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
以這樣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學過知識的掌握,又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通過同桌之間討論,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能力及總結能力。
(2)肩負著人民重托(結合他的產生,他的地位,有那些權利,對人大代表是一種責任的理解,什么樣的人可當選人大代表?)也可模議: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幫助人民解決問題的材料,指導學生總結人大代表和人民的關系及權力和職責。
以給出材料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并能聯系實際,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可結合今年人大會議議程分析出全國人大的職權?全國人大與其常委會的關系?)通過學生自我閱讀教材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地位、職權及常設機關,重點討論其職權。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并,展示所收集的與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相關的圖片,和學生一起享受討論成果。
①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以問題教法開始,由易到難設計題目,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
②經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溝通的良好品質;學生的廣泛參與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表達能力。
③以圖片展示的形式對學生感觀上的刺激,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一、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 人民——國家的主人,間接行使國家權力。
2、 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1)法律地位:
(2)產生和任期:
(3)權力:
(4)義務:
3、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地位:
(2)職權:
(3)組織體系:
5、布置作業
針對當前的素質教育理念,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五、效果評估
這節課教學效果好,我通過創設情境作為引線,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人民代表大會及其職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使情感得以升華,提高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更強的社會主任翁的意識。
結束:
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本框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題位于《經濟生活》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框題。本單元引領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好本框題,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
2.教學要求
基本要求:1.知道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和市場經濟的含義
2.把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優點和作用。
3.理解市場規則對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性。
4.了解市場調節的局限性及后果
發展要求:結實實例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性。
3.重點、難點
重點: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優點及不足
依據:這是認識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學好這個知識點有助于了解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更好地理解我國為什么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難點:如何配置資源、社會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依據:如何配置要與以前的知識相聯系,關于社會信用制度方面的內容學生接觸較少,理解起來有些難度
二、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以小王要買大家電為導入,資金的有限和需求的無限構成矛盾,引出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永無止盡的。但是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社會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而把有限的資源來滿足無限的需求,就需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學生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應該比較好理解,所以時間不用過多。
2.講授新課
用以前計劃經濟時代用糧票、肉票買商品為例,說明當時資源有限,用計劃的手段來調節資源。而如今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得出資源配置的兩種最基本手段。
在導入新課的基礎上,那么怎樣進行資源配置呢?用小王要買液晶電視為例,引出材料,進行第一個探究:
(1)根據材料,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2)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是什么?
然后讓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書本,分析資源是如何配置的.。
教師本人在黑板上,通過引導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供求關系變化和價格變動的影響: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生產擴大——供不應求——價格下落——生產縮小。在生產擴大時,意味著資源的流入,在生產縮小時,意味著資源的流出,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價格也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本質上體現了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所以得出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的變化由市場來調節。然后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市場調節的優點。根據同學親身感受到,我們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的20多年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每年的GDP都保持高速增長,生活也越來越富裕,這些都是市場調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利用小王要買家電,向學生求助通過什么方法能買到更加便宜的同款商品,學生一般都會說網購。的確,教師可以通過網購這個事例又一次印證市場調節優點,因為網絡購物也是由市場調節的。
從市場優點中,通過過渡,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市場調節也不完美,得出市場調節的局限性。這塊知識點,我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與學,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也體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然后通過幾個判斷題來檢驗學生的成果。同時由教師來總結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弊端。最后通過一個思考: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應該讓市場調節,政府不應該管!讓學生思考,市場調節局限性所帶來的后果,深刻認識到,在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政府管理。
還是利用小王要買家電,剛才學生給小王提建議去網購,然后用20xx年8月份出現的一個網絡事件“京東挑起電商價格大戰”來進行第二個探究。讓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深刻地認識到,市場秩序非常重要,體現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市場才能合理的配置資源。通過自主探究,應該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探討,發揮集體的力量,有利于培養學生認識、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最后由教師來進行總計和歸納,得出如何建立良好市場秩序。在總結中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中,市場規則知識點具體分為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市場交易規則。在教學指導意見中,市場規則的具體內容不需要掌握,所以不用多說。而對于誠信的重要性和怎么建設社會系用制度建設還是要求理解。總結起來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最重要的是四個字,法律和道德。
3.歸納小結
通過上述探究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市場經濟是一個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大舞臺,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完善和適應這個“大舞臺”?在本課中主要靠法律和道德,但是這還不夠,要使市場調節這只“無形手”發揮得更好,還要和”有形手”相結合,即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才能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得更好。指出宏觀調控下節課再學習,體現課程的連續性。最后再次談到小王,網購還要看商家的信用如何,相信他能夠在網上買到自己中意的液晶電視,使小王這個事例能貫穿本課的始終,體現知識生活化。最后展現知識框架。
4.課堂拓展提升
準備“毒膠囊事件”材料,看情況可用可不用。
高中說課稿 篇3
1、 教材分析
2、 教學目標
3、 重點難點(有時根據需要也會說上關鍵點)
4、 教法和學法 導入(5分鐘)
5、 教學過程 正體(20分鐘)
6、 尾聲(5分鐘 )
自我評價: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_____號考生夏會麗。
說課: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冊第__章第__節。
1、本節課分____個部分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節課貫穿了______以后的整個教學,是學生進一步順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礎,也是形成學生合理知識鏈的重要環節。(這條基本上通用)
3、本節課聯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學習______具有重要意義。
4、本節課是在學習______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___________的.關鍵。
(以上4條,靈活運用,不用全部說上就行。可以參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說學習本節課的意義。)
接下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⑴、 能力目標:(根據需要選擇能力目標)
例如:1、通過講練結合,培養學生處理____、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分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情感目標:
1、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
2、 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
當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學目標之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難點
1、重點:…. 2、難點:….(對于重點、難點,依然是說出本節課的內容就行,可以參考本節課的題目和各部分的標題)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根據需要任意選取教法。2-3個就行。根據時間自行安排。)
1、 范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 采用類比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4、 通過“教”“學”“放”“收”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所采用的學法主要有兩個。
學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不同。”
最后我們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我將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
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導入部分,主要是復習和引入新課。
用約20分鐘時間進行正體部分。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幾部分的學習。
最后,用約5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小結和作業。
說課完畢!
高中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下面我將從教學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精彩的實驗設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會科學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階段,所以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因此我將這節課設計成了實驗探究課,采用“問題→猜想→實驗→結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通過彈力的學習可以為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礎。
2. 教材的特點
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及方向。對于胡克定律的教學,要求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三、學情分析
1. 知識層面
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彈力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彈力產生的原因和彈力的方向還理解的不透徹,需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彈力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2. 能力層面
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能對實驗現象及結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 心理層面
學生們好奇心強,有實驗探究的熱情,有通過實驗認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愿望,但還不能完整體會出知識所體現的內在價值。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分析,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形變的概念以及形變的分類
2. 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方向
3. 知道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4. 能夠使用表格、圖象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微小形變的實驗,讓學生體會“放大”思想
2. 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體會等效思想
3. 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逐步體會構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實驗、討論、交流、展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3.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2. 實驗探究彈力產生的過程和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 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2. 彈力產生的條件 方向
3. 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系的實驗設計
六、教學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學以實驗探究為基礎,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創設情景——觀察——猜想——實驗——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是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系的實驗設計,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采用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啟發,進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七、教學過程
為使本節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學生體驗,導入新課
(課前每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讓學生動手體驗實驗器材,感受形變。
設計意圖:學生切身體驗各種器材,感受到形變,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為學習新課做準備。
(二)師生演示,認識形變
1. 師生演示橡皮筋、揉紙團等實驗。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參與實驗,親身體會形變的不同類型,并通過展示圖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拋出問題:彈簧的形變是否一定是彈性形變。
設計意圖: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彈性形變的概念后,設置該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能夠加深學生對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的理解。
3. 學生按壓桌面,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到光點的移動。
設計意圖:用手按壓桌面,手的形變很容易觀察到,但桌面是否發生了形變卻很難觀察,教師采用微小形變演示儀使學生觀察到這種形變,從而讓學生在感受到微小形變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物理實驗中的“放大”思想。
(三)問題導學,初探彈力
1. 彈力的產生
教師拋出問題: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想做什么?
學生思考,教師引入彈力。
教師繼續設問:彈力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上臺演示橡皮筋實驗和學生兩人一組演示推手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產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感受彈力的同時注意明確彈力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從而為彈力定義和方向的學習做好準備。
2. 彈力的定義
學生閱讀彈力定義,然后參與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逐字閱讀彈力的定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彈力,但由于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在閱讀后,讓學生通過實驗,將彈力定義中的形變物體具體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彈力的定義。
(四)小組合作,再探彈力
1. 問題探究:彈力產生的條件
5名學生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得出彈力產生的條件,之后引入例題,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先通過觀看實驗,清楚地感受到彈力產生所需要的條件,之后,師生共同完成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撤物法”判斷彈力是否存在。
2. 設計實驗,探究彈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順利突破,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多個演示實驗,通過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歸納總結的探究方法,不但讓學生探究出彈力方向,也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培養。
3. 學生展示彈力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雖掌握了彈力的方向,但在具體案例中如何去畫彈力的方向仍存在疑慮,通過上臺展示,進而組內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終由教師點撥,掌握常見彈力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五)實驗探究,感悟應用
1. 問題探究:彈力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實驗,總結出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較難回答,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
親身體會,得出結論。
2. 進一步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
播放微課,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引入微課,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感受數據處理在實驗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應用,體會到物理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六)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讓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教師提出問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長度之間有什么關系,留給學生進行課后探究。
設計意圖:當堂總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通過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綱要,提高學習的水平,而課后探究實驗的設計則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高中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說課稿02-17
高中鉛球說課稿12-23
高中鉛球說課稿11-05
高中政治說課稿[經典]07-22
高中政治說課稿05-28
高中彈力說課稿05-27
(經典)高中歷史說課稿05-28
高中歷史說課稿03-29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7-02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經典]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