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高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5-03-11 08:32:42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有關高中歷史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高中歷史說課稿3篇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上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下接新民主主義的偉大開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說教學

      (1)知識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三、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四、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征,并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說教法

      提問啟發,通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說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布置作業等六部分。

      說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說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二)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布置作業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3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1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的材料 ,啟發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系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自孔子創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

      教師: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提問:默讀單元引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蓄積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時候?

      學生: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

      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對!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家。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圍繞“百家爭鳴”,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以便學生討論分析:

      1、理解概念? 學生先回答后,教師通過投影解釋

      (1)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2)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形成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2、社會原因?

      教師:“諸子百家”為什么要爭論辯難?有什么深刻的社會原因?提示:政治、經濟、階級關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紹

      學生:討論。借助于教材

      教師:投影歸納以下幾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

      第一,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教師小結,要學生明確:一定是思想觀念是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別代表:(教師投影頭像插圖,學生列舉學生)

      教師: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學生:列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等。

      4、歷史影響

      教師: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展示稷下學宮圖片,說明稷下學宮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請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有何重大影響?

      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教師:你對孔子知多少?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無人不曉。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向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孔子的圖片,簡要介紹孔子生平,極其孔子的地位和影響。

      1、孔子的思想

      教師:《論語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請學生解釋,然后教師再做總結,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學生:背誦-----。

      教師:《論語》中所有孔子言論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學生:列舉

      (1)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

      “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恒的價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試圖從道德上根本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人的靈魂問題,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對象時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看司馬遷對孔子的評論:“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再看孔廟、孔府、孔林的一些圖片,體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教師: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孟子的思想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明確。

      (1)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

      (2)倫理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雖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須通過后天學習存養善端,使其不斷擴充完善,否則會喪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師: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對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確認。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從道不從君。”等觀點,都可見諸于孔孟的思想學說。

      (2)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在人性論方面,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雖然和孟子觀點截然相反,卻和孟子一樣主張后天學習,通過學習成賢成圣,“涂之人可以為禹”,可謂殊途同歸。 講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讓學生比較孔孟荀思想上的異同,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師:提示學生看書,以表格形式歸納總結。不作重點解釋。

      本課小結:從春秋至戰國末年,歷史經歷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圍中產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鞏固:

      一、本課測評:

      1.“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學思之窗和學習延伸

      第2 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高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說課稿03-29

    (經典)高中歷史說課稿05-28

    高中歷史說課稿范文11-14

    高中歷史說課稿(經典15篇)10-18

    高中歷史說課稿【經典15篇】05-29

    高中歷史說課稿15篇[精華]07-23

    【熱門】高中歷史說課稿4篇02-27

    高中歷史說課稿(通用20篇)10-08

    關于高中歷史說課稿優秀范文大全12-05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