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初中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5-03-19 08:18:03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 了解酸的涵義。

      2、 了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 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于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并進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 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2、 以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過程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外現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感性認識逐步升華為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設計中要體現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以便使學生感到學得自然、學得輕松。本課總體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體現了認識規律(即:現象→規律→本質)。同時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理論來自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的思想(即:實踐→理論→實踐)。

      3、 以整體的連貫性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為了能使整堂課一氣呵成,成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體系。首先,將教材中酸的涵義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又使教學內容順利落實。不把知識強加于學生,讓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有效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不時接受知識;其次,特意在環節⑺中設計了不能發生的酸和金屬的反應,以此順理成章地將學生思維遷移至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上來。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離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的第四單元課題三。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教學分兩課時完成。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初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秘打開一扇窗口;為學生后面學習酸堿鹽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從而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能力。

      (2)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習“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探究的學習精神;喚起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初步了解物質構成的奧秘,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微粒性”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離子的形成

      (2)教學難點:離子的表示。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認識離子的形成過程和學會離子的符號表示。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想象能力的發展。

      二、教法與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初三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能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置了許多活動:比如,“我會答、“我會寫”、“討論與交流”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育理念及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課件優勢,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過程,從而了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3、學法指導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許多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本課題介紹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由于本課題的知識形成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一是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學;二是通過“創設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4、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微觀粒子生動形象地顯現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微觀想象能力。

      三、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五個教學步驟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一)知識回顧、情境引入

      1、知識回顧:“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的重點。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復習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展示課件,抽生回答。)使學生意識到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有著密切的關系。

      然后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少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而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多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也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那么,當他們得失電子后,結果會怎樣呢?本節課我們就以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為例來探究離子的形成。

      2、創設情景:當鈉原子和氯原子在發生化學反應時,它們是如何得失電子的?氯化鈉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切入,形成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3、討論交流:全班分為八個小組,短暫討論交流。(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避免了教師的“填鴨式”教學。)

      4、漫畫導入:投影教材第79頁插圖4—10和鈉原子與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最外層電子數目,從微觀上分析得失電子趨勢。

      (設計目的:充分利用漫畫效果,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分析氯原子和鈉原子得失電子的`趨勢,使學生在有趣、輕松的氛圍中接受難懂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引導觀察、啟發探究

      環節1、離子的定義:動畫展示鈉原子、氯原子得失電子后的結構示意圖,并提問:鈉原子和氯原子得失電子后帶電荷嗎?學生經歷觀察并發現它們都帶電荷,從而很自然地引出離子的定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

      環節2、離子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得出鈉離子和氯離子都帶電荷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它們所帶電荷有什么不同。交流發現:鈉離子帶正電荷而氯離子帶負電荷,從而得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概念。

      (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抽象的分類思想,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環節3、離子的表示:通過分析離子是原子得失電子而形成,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離子符號的書寫就是在原子的基礎上標明所帶電荷。這樣可以輕松突破離子符號的書寫這一難點,也為介紹離子符號的意義作好鋪墊。當然離子符號的書寫還要結合后面的化合價反復訓練才能落實。

      環節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整合學科之間的知識,提出問題:帶異種

      電荷的兩種微粒之間會產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課件,使學生認識到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始終都處于“創造性”積極思維中,強化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聯想整合、形成體系

      1、展示課件原子和離子的關系,讓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然后教師評價歸納。(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分析、歸納、表達的能力。)

      2、到現在為止,物質構成的奧秘已初步形成體系。結合問題:“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些?(此時提出問題,學生有話可說。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和歸納,讓知識更加系統,有利于學生很快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含義;同時也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尤其是微觀領域的學習產生了渴望之情。)

      (四)學用結合、展示個性

      1、我會答:原子失去電子后,就帶上(正)電荷,成為(陽)離子;原子得到電子后,就帶上(負)電荷,成為(陰)離子。當陽離子和陰離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時,整個化合物就(不顯)電性。

      2、我會寫:寫出下列離子符號: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鎂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離子。

      (設計目的:第1題,主要是對離子的形成進行檢測,第2題,熟悉離子符號的書寫。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獎勵的形式是發放“小禮包”,“小禮包”內寫著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當堂打開“小禮包”宣讀知識點,給學生一點點神秘,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既是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對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了檢測,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了教學高潮。)

      (五)小結交流、布置作業

      1、小結交流:我把這個環節設計為(1)過程小結、(2)知識小結兩個步驟,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2、布置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原則,以“情境教學、問題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微觀思想方法的建立,學習心理、品質的優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板書設計

      離子

      一、離子的形成

      二、離子和原子的關系

      1、離子的定義

      2、離子的分類

      三、構成物質的微粒

      3、離子的表示方法和符號的意義

      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屬于高一課本第三章第五節,這一節我把它分成二課時。第一課時講離子反應,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第二課時講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把難點分散,重點突出。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第三冊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率達標100%。

      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知識方面:1、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學會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

      能力方面:1、培養學生利用實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使用對比,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養學生能通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變化規律。認識到事物變化過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這樣確定教學目的,一方面是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學法上給學生以指導,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課依教材特點,采用螺旋式發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由于上節課已學習了離子反應以及發生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由實驗復習舊知識,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應的實質,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并通過關鍵詞的點拔,鞏固了定義的外延和內涵。

      2、正確理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初學者按課本上四個步驟書寫,第二步“改”是教學中的難點。可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給離子方程式下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合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從而得出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3.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強酸、強堿、可溶性的鹽要寫離子形式,再由學生設計實驗,分析實驗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實驗為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法方面

      (1)在本節教學中我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這節課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四、教學程序

      1.談談實驗的導入:由于上節課已經學習了離子反應以及發生條件。這部分知識對于高一學生來講并不難,若從定義上復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但對于溶液中反應本質的深入,他們還非常薄弱。故做以下兩組實驗:

      a.鹽酸,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b.鹽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

      提問:(1)為什么會產生同一種沉淀,或產生同一種氣體?

      (2)是離子反應?

      (3)是什么離子參加反應?

      結論: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師指出上述兩條就是離子方程式。引出離子方程式的定義,指出定義中的關鍵字“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并且引導學生得出離子方程式不僅表示某一定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這樣導入課使學生對定義有本質理解。把學生引入主動學習的情景之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2.談談離子方程式書寫原則:初學者按課本上四個步驟書寫,

      第二步“改”是教學中的難點。書中給離子方程式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而書寫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形式;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以及氣體等仍用化學式表示”。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離子反應中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實際參加反應的微粒是什么?事實上無論是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只要是酸堿鹽電解質,溶于水的部分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它們之間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例:CaCO3和鹽酸溶液反應,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隨著反應的進行不斷促使碳酸鈣的溶解,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使反應趨于完成。但這樣書寫跟課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這節課教學上的一個升華點,也是書寫離子方程式的關鍵。故在教學中可這樣引導:

      (1)碳酸鈣在鹽酸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參加微粒是離子。

      (2)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碳酸鈣在溶液中主要以固體形式存在,故用化學式。這樣同學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是不防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

      (2)石灰乳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根據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離子狀態,在濁液狀態或固態時就寫化學式。這時為了使學生所掌握知識具體化,師生可共同討論歸納出:難溶的物質,難電離的物質(弱酸,弱堿,水),氧化物,單質,氣體等用化學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視,可提問學生應查什么?可用幻燈片:判斷正誤

      (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這兩條方程式學生還沒學過,但能用現有知識去判斷,高而可攀,使學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獲得學習的樂趣。查:(1)質量守衡(2)電荷守衡(3)電子得失守衡(是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上找出答案,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3.談談練習選用:由于學生剛剛掌握了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為了鞏固知識并能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安排這樣一組問題:

      (1)Ba(OH)2溶液能否導電?

      (2)能否用實驗來證明?學生一方面進行知識回顧,另一方面進行思維發散。讓學生提出幾個方案,分析,比較。然而展示實驗裝置并演示小燈炮發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質能使電燈熄滅?這一問題不僅鞏固離子反應知識,而且使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得到訓練。師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幾個方案,如用鹽酸,硫酸,硫酸鈉。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課本P74練習6實驗裝置并演示,請學生觀察現象并分別寫出離子方程式。提出鹽酸,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來表示?(5)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應(B)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C)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利用這一系列擴散性問題,讓學生產生多種獨創性的想法,改變習慣性單純吸收,鞏固了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4.談談總結:對于離子方程式定義的總結,可與電離方程式定義,化學方程式定義進行對比,使定義進一步深化。對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著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書寫過程中的注意點。說明并不是所有電解質之間都能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狀態的反應就不能表示。如濃硫酸和固體氯化鈉反應,濃硫酸和銅反應,固體氯化銨和熟石灰反應。體現事物發展規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5.談談應用:離子反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離分析,水的凈化,電鍍,醫藥,染料,“三廢”處理和生命活動中都有存在。中學階段主要應用在離子的分離和檢驗。如: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和氯離子的檢驗。

      五、板書設計(用幻燈片)

      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

      一、離子方程式

      1.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2.意義:不僅表示某一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附:鞏固練習

      1.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A.碳酸鈣跟醋酸反應CaCO3+2H+=Ca2++CO2↑+H2O

      B.鐵跟稀鹽酸反應Fe+2H+=Fe3++H2

      C.碘化鉀溶液跟適量溴水反應I-+Br2=2Br+I

      D.鐵跟硫酸銅溶液反應Cu2++Fe=Fe2++Cu

      2.采用四種不同方法鑒別K2S,K2SO4兩瓶無色溶液,并寫出相應離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與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初中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說課稿05-23

    初中化學《元素》說課稿02-20

    初中化學說課稿(精選)06-07

    人教版初中化學的說課稿12-14

    初中化學《海水“曬鹽”》說課稿01-17

    初中化學說課稿(必備)06-25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選)06-10

    【推薦】初中化學說課稿06-21

    [優選]初中化學說課稿06-07

    初中化學說課稿(合集)05-29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