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跡吧,事跡是用于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干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的書面材料。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
張良常常出游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著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著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胡子、頭發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么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著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家伙不錯,我愿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么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么,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鉆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2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3
唐朝的時候,有個地方官叫李希烈,為實現個人野心,發動叛亂,四處燒殺搶掠,使百姓遭難,國家也受了損失。怎么辦呢?當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議,讓太師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歸順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讓年過70的顏真卿去見李希烈。其實,這是那個宰相出的壞主意。因為顏真卿為人正直,不肯巴結討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會歸順,卻讓顏真卿去,想借刀殺人。顏真卿也深知此去兇多吉少,可為了國家的安寧,他毫不猶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見到顏真卿,立刻讓部下拔出刀,圍著他破口大罵,說要吃他的'肉。顏真卿挺身屹立,怒視著叛賊。李希烈等人勸他投降,他說:“我來勸你們投降,你們反來勸我,我豈能受你們的利誘威脅。我快八十歲了,還怕死嗎?”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顏真卿冷笑說:“我既然敢來,就不怕死,要殺就殺!”他為自己寫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準備。
過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點著火,對顏真卿說:“不投降就燒死你!”顏真卿視死如歸,毫不猶豫地向火堆撲去,倒是那伙人嚇得把他拉住了。李希烈見顏真卿軟硬不吃,決定殺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了。顏真卿就義前,仍大罵不止,表示自己為國盡忠決不屈服的意志。這位愛國老人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4
明朝的著名大臣李東陽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他四歲時就能寫一尺的楷體大字,還善于對對子。有一天,李東陽的老師出了一個上聯:“硯向石邊見口。”這是拆字聯,將“硯”字拆為“石”和“見”。李東陽應聲對道:“笙從竹下生聲。”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對得很是工整。還有一次,父親李淳給李東陽出聯:“虎豹關中,不是關中虎豹。”李東陽略加思索,對道:“麒麟閣上,皆非閣上麒麟。”小東陽因為天資聰穎,被視為神童舉薦給當時的皇帝朱祁鈺。皇帝召見他時,因為李東陽太矮小,只能由太監扶著他邁過皇宮的`門檻。
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東陽應聲對道:“天子門高。”皇帝大喜,又讓他寫“麟”“鳳”“龜”“龍”等十余個大字。當小東陽寫到“龍”(繁體字為“能”,筆畫很多)字時,手腕乏力,最后一勾便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皇帝看了很高興,將他抱到膝上坐著,把上林苑的珍果賞賜給他吃。
當時李東陽之父已站起身來,在臺階下等候命令。皇帝又出了一個上聯打趣道:“子坐父立,禮乎?”意思是說:“兒子坐著,而父親卻站著,這合乎禮法嗎?”李東陽不假思索地應答:“嫂溺叔援,權也。”意思是:“嫂子掉進河里,小叔子去拉她,這是權宜之計。”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微笑著說:“真不愧是神童!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當宰相。”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5
李商隱年少有為,而且關心國家大事,目睹唐朝國運衰微,憂心如焚,在事業上更有遠大抱負。13歲那年,他看到朝綱不振,君臣昏庸,就寫了一首《富平少侯》詩。
詩中寫一個富平少侯張放,13歲就承襲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驕奢豪侈,醉生夢死,不憂國事。實際上并無其人,只不過是李商隱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顯,寫作的目的是譏諷那些不謀國事的權貴的。13歲就有如此手筆,真是難能可貴!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6
道光皇帝是個平庸守舊的皇帝,想要禁煙結果卻導致了鴉片戰爭,不敢對付英國人又搞得中國很丟人,實在是弄得他很無奈,也弄得大清國很無奈。可是他在主觀上,不能說沒有努力想要成為一個好皇帝,他也為了使國家更好而做出了許多努力。最有名的,除了禁煙,就是他的節儉與吝嗇了。
作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然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即使在道光時期危機四伏的大清朝,皇家的奢侈生活也還是能保證得了的。可是這個道光皇帝,卻厲行節儉,為了節儉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忽略自己的生存需要。他到底有多節儉?
道光帝的節約可是出了名的。他堅信,成由勤儉敗由奢,要使國家繁榮昌盛,就必須要勤儉生活,這樣上行下效,才能樹立一種時代風氣。他不像乾隆那樣喜歡到處去玩,而是在宮里仔細盤算各項花費的用度,計算出最低的花費,然后交給內務府,讓他們按這個標準去辦。
據記載,道光皇帝吝嗇到大臣都難以接受的程度,別說很少有什么貴重的`賞賜,就連偶爾的請客吃飯也是極力儉省。當時有清朝對回疆的戰爭,大學士長齡等人取得勝利回京復命,向道光帝獻上戰俘,道光于是宴請這些立下戰功的將領們。可說是宴請,其實寒酸得要命,二十個人擠在兩個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個菜,在座的大臣都不敢舉箸,那么多人幾口就會把這區區幾樣菜吃光,吃光了皇帝哪還有面子?大家面面相覷,一群大臣就這么餓著肚子退了席。給道光做大臣,還真得練成不怕餓的功夫啊。他還規定過,盡量減少節慶,皇帝生日、皇后生日、除夕、元旦、元宵節、冬至的慶祝活動一律取消,以防止浪費,節省開支。他的皇后十分賢淑達禮,有一年他終于想要給她過個生日,就擺宴席宴請群臣。好容易有這么一次慶祝活動,結果群臣等了半天,每個人卻只給上了一碗打鹵面,據說還是道光下了很大決心才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做的。節省到這種程度,可真是令人咂舌了。
不過,他作為皇帝,這樣極端地厲行節儉,也鬧出了一些很奇特的事情。他要節省開支,限制宮內的各種吃穿用度,搞得他自己和嬪妃們都沒有新的衣服穿,龍袍上甚至都帶補丁,所有衣服都破舊不堪。他看到大臣們誰穿了嶄新的衣服,都會十分不高興,責罵他們不懂得勤儉節約。時間一長,大臣們發現衣服越破舊他就越高興,也都不敢在道光面前穿新衣服,即使做了新衣服也都用各種辦法磨舊了再穿,或者直接去拿新衣服換舊衣服。一時間,京城里的各個裁縫鋪的舊衣服全部脫銷,他們發現了這個商機,就趁機抬高舊衣服的價格,舊衣服到最后比兩套新衣服的價格還要昂貴,這真是道光時期特有的怪現象。
從另一個方面講,道光想要節約,實行起來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吃穿的花費,其實與外界相差得非常遠。道光為了節省,就只吃素菜不吃葷菜,可每頓飯還是要花好幾十兩銀子。一次他與一位大學士閑談,問到他早上在家吃了什么。那個大臣直言道:“臣在家吃了4個雞蛋出來的。”道光帝聽了大吃一驚,在宮里一個雞蛋要5兩銀子,他從來舍不得吃,怎么這個大臣能一早上吃4個?他不由得說:“真是太浪費了,你這4個雞蛋下去豈不是20兩銀子都沒了?朕都舍不得吃雞蛋!”那個大學士聽了,知道其中有問題,因為他吃的雞蛋只要幾錢一個,這肯定是內務府的人搞的鬼,他連忙對皇帝說道:“沒有,臣吃的雞蛋是自己家里養的母雞下的,不是買來的,沒有那么貴。”道光聽說這個才怒火稍熄,隨之馬上盤算起宮里也可以養母雞節省開支,就下令去買母雞。最后,那個母雞也是花了好幾十兩銀子才買到。
要知道,內務府一直是個肥衙門,他們就是靠這個差價吃飯的,宮內宮外東西的價格會相差十倍都不止。道光只知道每個東西的報價有多貴,就自己節省著不吃不用,卻不知道那錢都給內務府的人中飽私囊了。可憐道光皇帝為了國家而節衣縮食,他自己卻被手下耍得團團轉。他只知自己節儉,卻不知去根除浪費的源頭問題,苦著自己也沒能為國家做出什么。空有治國之想卻沒有治國之才的皇帝,也就只能這樣悲劇了。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7
1465年4月,多鐸統領十幾萬清兵,把揚州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明朝抗清統帥史可法組織軍民奮起抗擊。多鐸給史可法發出5封勸降信,史可法只字不看,全部投進火里燒掉了。
由于力量對比懸殊,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不幸被俘。多鐸再次勸降史可法:“你已為明朝盡了忠義,該接受我大清的'重任,為我們收撫江南一帶了吧!”史可法怒不可遏地答道:“我是大明重臣,豈肯茍且偷生,做萬世罪人?我頭可斷,身不可屈!”多鐸又施奸計:“史先生不必太固執,只要你幫我的.忙,馬上可以給您高官厚祿。”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我史可法決不投降!”多鐸惡狠狠地說:“史先生既然一定要做個忠臣,那就只好成全你的名節了!”遂將史可法殺害。史可法以身殉國,當時年僅43歲。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8
洗夫人是南北朝到隋朝時期嶺南俚人的領袖。嶺南是指南嶺到大海的那一大片土地。洗夫人嫁給太守馮寶,成為在嶺南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顧全大局,忠于國家的統一。南朝的梁、陳兩代,嶺南的一些地方官都發動過叛亂,不聽朝廷命令,想把嶺南變成獨立王國。但是,他們的行為遭到馮家和洗夫人的堅決反對。每次叛亂發生,洗夫人都親自率軍平叛,配合朝廷重新安定了嶺南。她立了大功,被封為女將軍。
隋朝滅陳之后,南北分裂局面結束了。因為嶺南離中央太遠,嶺南人一時不明真相,就擁70高齡的洗夫人為圣母,仍然忠于陳朝,不讓隋軍進入嶺南。隋朝送信向洗夫人說明了情況。洗夫人十分高興,立刻派孫子馮魂去迎接隋軍開進嶺南,隋朝名副其實地統一了全國。
不久,嶺南又發生叛亂,洗夫人當機立斷,派孫子馮盈殺了叛軍首領。她又不顧高齡,陪同隋朝大臣走遍各地,召見參加叛亂的首領,讓他們服從朝廷,不要分裂國家。到了晚年,洗夫人經常教育后代要維護統一,不可分疆裂土,做對不起百姓和祖宗的事。洗夫人一生經歷三朝,始終維護國家統一和嶺南的安定。直到今天,廣東廣西海南人民還在紀念她。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9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0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著名學者。他生平著述極多,除了主修《元史》外,還著有《浦陽人物記》、《宋學士全集》等。
當時印刷術雖已發明,但是書的價錢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起很多的書。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里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我國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當時雖然有私人講學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鎮沒有好老師。宋濂成年以后,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名師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最高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正是由于這樣刻苦勤奮,虛心向老師學習,而且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獲得學問上的成就,成為一代有名的大學者。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1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 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 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2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于是戲謔地在其后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涂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布。后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鏟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沖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布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3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4
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游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柜里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游歷五湖四海的事跡之后,不以為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岳,還要去游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游,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借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峰、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把他游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有關中國古代名人事跡15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
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中國古代名人事跡】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名人事跡02-19
中國古代名人事跡(精選11篇)03-08
(優選)中國古代名人事跡8篇04-20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07-06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05-10
堅強的名人的事跡04-18
中國古代誠信的名人小故事10-24
中國古代名人勵志故事12-26
(熱)中國古代名人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