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名人故事:老舍

    時間:2025-07-03 13:51:38 晶敏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名人故事:老舍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老舍,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舍簡介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作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茍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于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后,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藝思潮、小說作法等課程。課余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來的藝術取向的,有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寫從淺露趨向含蓄,相當圓熟地形成他作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師、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面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歷。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樹。

      《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號》、《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11月濟南淪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漢。1938年3月,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抗戰8年中,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他寫于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題旨。戰爭初起,他熱情提倡通俗文藝,寫作宣傳抗日的鼓詞、相聲、墜子等小型作品,供藝人演唱。隨后,轉向直接向群眾宣傳的話劇創作,連續寫劇照了《殘霧》、《張自忠》、《國家至上》等10余個劇本,頌揚民族正氣、表彰愛國志士,批判不利于團結抗日的社會弊端,在當時起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自1944年初開始,進入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所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刻畫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內心沖突,于苦難中升騰起來的覺醒和抗爭,自然也有消極逃匿和無恥墮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戰時期的力作,也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1946年3月,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后,繼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和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

      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新社會的新氣象使他極為振奮,不久就發表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方珍珠》。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須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歷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龍須溝》是老舍創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50~60年代,他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作品以話劇為主,有《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等,以刻畫北京市民告別舊生活、迎接新時代的精神歷程的作品較為成功。他還寫有散文《我熱愛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話劇《茶館》、《義和團》(又名《神拳》)和小說《正紅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轉而描繪近代北京的歷史風云。《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臺,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3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寫出舊中國的日趨衰微,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話劇藝術在這個劇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后,再次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

      一、19歲當小學校長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資助,老舍9歲進了小學。

      老舍的小學同窗、后來的大學者羅常培形容他“一個小禿兒,天生灑脫、豪放、有勁,把力量蘊蓄在里面而不輕易表現出來,被老師打斷了藤教鞭,疼得在里亂轉也不肯掉一滴淚珠或討半句饒。”老舍考入北京師范學校后,更是樣樣出色,成了校長最得意的弟子。

      所以他一畢業,才19歲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學的校長。

      二、“最偉大的字——飯”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字——‘飯’——給我與飯我能夠寫出較好的。”在抗戰時的重慶尤甚,那時老舍特別關心好友吳組緗先生家養的一口小花豬。

      小豬病了,老舍建議吃藥、發汗,又專程探病,不過養豬不是為了當做寵物,而是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幾斤臘肉。

      老舍說那年月“豬比人還貴呀!不過每逢有來,老舍就不惜典當衣服買點酒菜。

      有一次賣了一套舊西裝買了飯,碰巧遇上一個賣貓頭鷹的,就順便把貓頭鷹也買回來了,一時傳為笑談。

      三、“寫著玩”寫出的大師

      老舍的第一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在倫敦東方學院教書時寫的。

      閑著就寫點,老舍說只是“寫著玩”。

      完稿后念給同在倫敦的許地山聽,許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議老舍寄到國內去。

      兩三個月后鄭振鐸編的《小說月報》連載刊出。

      后來老舍又寫了《趙子曰》,念給寧恩承聽,他也笑得把鹽當糖放到了茶里。

      四、老舍如何寫《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慶北碚安家后,許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青詢問北平淪陷后的情景。

      胡一次又一次講述了北平淪陷后人民的苦難,這些真實的細節為老舍醞釀新作提供了詳細的背景材料。

      1944年元旦,老舍開始寫以淪陷了的北京為背景的百萬字小說《四世同堂》。

      他說:“必須把它寫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老舍的臥室兼客廳兼書房,夏天三面受陽光照射,到夜半熱氣還不肯散,老舍說:“墻上還烤。

      我睡不好,睡眠不足,當然頭昏。”頭昏和常患瘧疾,到年底才寫完第一部30萬字的《惶惑》。

      1945年老舍在《八方風雨》中寫道:三十四年,我的身體特別壞。

      這些病痛時常使我放下筆。

      本想用兩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寫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寫了三分之二。

      這簡直不是寫,而是玩命!”

    【名人故事:老舍】相關文章:

    老舍的故事(通用17篇)11-23

    經典名人故事05-13

    名人的故事07-09

    名人故事02-26

    名人故事05-15

    (經典)名人故事07-17

    經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精彩01-01

    勵志名人故事|名人勵志小故事04-12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名人勵志故事大全04-13

    名人幽默故事錦集_名人幽默故事04-13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