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關系理論
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的對于人的假設,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
梅奧等人的通過試驗和訪談認為:生產效率不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響,而且受社會環境、社會心理的影響。這點與科學管理的觀點截然不同。
他們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企業的職工是“社會人”。梅奧等人創立了“社會人”的假說,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屬于某一工作集體并受這一集體的影響。他們并不是單純的追求金錢收入,還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社會和心理欲望的滿足。
二、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即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結合成一體的精神狀態,這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梅奧等人,從社會人的觀點出發,認為士氣的高低決定于安全感、歸屬感社會、心理等欲望的滿足程度。
三、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人際關系論者認為:企業職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產中,必然產生相互之間的人群關系,產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種行為準則或慣例,要求個人服從,這就構成了“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正式組織以效率和成本為主要標準,要求企業成員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確保形式上的協作。非正式組織則以感情為主要標準,要求其成員遵守人群關系中形成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行為準則。人群關系論者認為:非正式組織不僅存在于工人之中,而且存在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之中,只不過與效率與成本對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比之對于工人更為重要,而感情一般來說,在工人中比在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僅僅依據效率與成本的要求來進行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那么兩者之間必將發生矛盾沖突,妨礙企業目標的實現。
四、企業應采用新型的領導方法。新型的領導方法,主要是要組織好集體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氣,促進協作,使企業的每個成員能與領導真誠持久的合作。
由此可以看出,以霍桑試驗為基礎的人群關系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學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強調要重視人的行為;而行為科學還要求進一步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找出產生不同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如何控制人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