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校畢業期的臨近,眾多的大學畢業生都在忙著找工作步入社會。然而,面對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在眾多的大學畢業生中出現了這樣的人群,他們并不著急找工作,而是繼續靠家人的資助生活;有些已經畢業多年的畢業生甚至心安理得地在家里享受著父母供養,人們把處于這種生存狀態的大學生形容為“啃老”畢業生。面對著越來越多的這些“啃老”畢業生,人們怎樣看待這一社會現象,又該如何為“啃老”畢業生“斷奶”?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畢業生“啃老”現象普遍
小郭是我市一所高校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學的是英語專業,找份工作對她來說并不難,可是她的父母卻不支持她畢業就步入社會的想法。“媽媽說我年齡還小,現在家庭條件也比較好,媽媽希望我考研究生,一年考不上,可以考兩年,不要急于就業。”小郭無奈,只好答應媽媽的要求,但看著身邊的同學都在忙著應聘投簡歷,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小郭正在為“幸福”的煩惱而糾結,而對于已經畢業兩年的小付來說,在參加工作兩年后,他又投身到了“啃老”畢業生的隊伍當中。小付告訴記者,他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業務員,每天早晨六點多鐘就要起床趕公交、擠地鐵,早出晚歸很辛苦,而且他經常被要求加班,卻沒有加班費。小付說,在北京工作壓力太大,所以他辭職回家,專心復習公務員考試。當被記者問及他辭職后的生活來源時,他苦笑著說,“這個只能靠家里了。”小付說,目前,他的父母也比較贊同他考公務員,所以在經濟上會給予大力支持。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以考研、“考碗”為理由“啃老”外,還有些大學畢業生畢業后直接“宅”在家里,等著父母幫著找工作。在某高校畢業的小張表示,現在大學畢業生太多了,找工作太難了。他也出去嘗試過,但一直沒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的父母交際面廣,他們說會幫我找到合適的工作,我也覺得這是一條好的出路!”小張笑著說。
“啃老族”成“落選者”
缺乏競爭意識,沒有吃苦精神,缺少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讓不少的“啃老”大學畢業生逐漸與社會脫鉤,成了“宅男”、“宅女”,甚至產生了完全消極依賴的想法。三年前在哈爾濱一所高校畢業的小劉在家里連續考了三年公務員均告失敗,如今談起自己的未來,他頗為迷茫。“我每天在家就是上網打游戲,偶爾看看招聘信息,也覺得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雖然吃穿不愁,但不知道這樣安逸的生活還能過多久。”小劉的母親告訴記者,看孩子整天在家混日子,她心里雖然不舒服,但又沒有辦法,也不能全怪孩子,畢竟現在高校畢業生多,就業壓力大是現實。
面對著如今大學生就業的現狀,選擇當“啃老”的畢業生越來越多。采訪中,對于這種現象,不少畢業生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學生認為,“啃老”畢業生是缺乏自立的表現,這種“寄生蟲”似的生活方式應該受到譴責。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趙巍認為,“啃老”畢業生現象的產生是一些畢業生面對困難和壓力的承受能力較弱,急需調整其對社會的認識和擇業心態。“一些學生對自己的估計過高,容易焦慮和急于求成,另一類就是學生對自身估計過低,感覺自己在社會上找工作比較難,就出現了一些消極‘啃老’的情況。”趙巍認為,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很有必要,人生中偶然的一次失敗沒什么可怕的,重新調整心態,就很有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正確引導避免蝴蝶效應
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社會學者孫長生認為,造成這種“啃老”畢業生現象普遍的原因,既有客觀的就業環境,也與個人的成長和性格有關,要解決“啃老”畢業生的現狀,學校、家庭以及畢業生自身的教育理念都需要盡快轉變。高校應為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設置合理專業,保障人才供給和需求的比例平衡,讓大學生畢業后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家長也不要過分的溺愛子女,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遇到問題時應該正確的引導;對于大學畢業生們來講,應該面對社會現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