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與這么多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講,希望和大家討論一下,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未來的你可能成為什么樣子。
有人也許會問,我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開復怎么會知道呢?其實,我并不確切地知道未來你們每個人會怎樣。但請相信我,通過過去十幾年和大學生的交流,在創新工場、谷歌和微軟,我了解我們雇用的每一個畢業生,我也了解來創新工場申請項目、希望得到投資的每一位年輕的創業者,還有在微博上留言、與我討論互動的每一位年輕網友,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未來的你。
我很喜歡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他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圣誕歡歌》,故事講的是一位本性善良,但因為受環境影響,變得非常小器、吝嗇、刻薄的商人。他在平安夜被三個精靈分別帶到了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場景,看到了未來的自己,并因此徹底醒悟,領會到生活的意義,決心改過自新,做個好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假如能看到未來的你可能變成什么樣,許多人也許就不會按照現在的方式去生活。四年后,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發現,你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存在許多不足。未雨綢繆,如果想避免四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一、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創新工場做校園招聘時,我們去了15所高校,給面試篩選出的頂尖計算機系畢業生發出了大約200份錄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電話,看每個人是否愿意加入創新工場學習創業。在說服他們加入創新工場前,我不想誤導任何學生。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人生的未來,創業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頂尖大學的頂尖學生,對這個問題就應該胸有成竹。如果你并非真正想創業,可能你就不適合加入創新工場,也許,你會在大企業或政府機構里得到更好的發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過80%的頂尖畢業生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想過。”
這,就是一種迷茫。80%來創新工場申請工作并成功得到錄取通知的人都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不知道創業是不是自己未來的道路。這個比例還是在頂尖學生中統計得到的。我在網上看到更多即將畢業的同學在發問,他們不知道專業不對口該怎么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愛做什么……每個疑問都透露出畢業生在畢業時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
大學四年,必須要認清你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天賦在哪里。
你必須擯棄過去一些錯誤的理解: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件事跟別人認為你是誰,或別人想要你成為誰,絲毫沒有關系。無論是同學、老師、家長,他們都不能決定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者,他們想要你成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為什么認清自己的天賦如此重要?試想,如果我們非要把比爾·蓋茨變成一個音樂家,他能取得多大的音樂成就?如果非要把貝多芬變成一名程序員,他有可能成為比爾·蓋茨嗎?肯定不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只有找到天賦所在,才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此外,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歡的事,那么你會在吃飯、睡覺甚至洗澡時都在想著這件事,想不成功都很難。
大學生該怎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多嘗試!多嘗試自己可能有興趣的東西: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去網上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
當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萬不要因為你的某個職業規劃,就只去學那些“用得上、有幫助”的技能,而放棄那些你可能有興趣或有天賦的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錯失心中真正喜愛的事情。喬布斯曾經說:“我們的人生面臨各種選擇,應該追隨我們的心。”喬布斯還說:“你在憧憬未來時不可能將以前積累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你只能在回顧過去時將它們串連起來。所以你必須相信,當前積累的點點滴滴,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你必須相信某些東西——你的勇氣、目的、生命、因緣等等——相信它們會串聯起你的生命,這會讓你更加自信地追隨你的心,甚至,這會指引你不走尋常路,使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拿我自己來說,我上大學時選修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選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后卻發現非常枯燥,聽得昏昏欲睡的課程,包括經濟學、美國政治、美國政策、歐洲文學、歐美文學、藝術經典、音樂經典等等。但我一點都不后悔花時間選這些課,因為這樣的嘗試會讓人生的選擇更少些。通過嘗試,多劃掉些可能的選項,這有利于我們認清自己的真正方向。
第二類課程是上了幾堂課、做了幾次作業就愛不釋手的課程。愛上一門課程的感覺特別好,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選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歡的課之后,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計算機相關的課程。
第三類課程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這沒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說的,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比如,當時我發現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的用途,哲學類的課程還是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人生的價值,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針。我還學了中國文學和英語寫作,這對我的專業也沒有直接用途。但我這幾年出了五本書,其中至少有兩本非常暢銷。如果沒有學過中國文學、寫作和哲學,很可能也不會有成為業余作家的李開復。另外,我學的中國近代史和國際關系等課程,也對我決定首次到中國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當時那些選課的決定,并不是刻意做出的。當時就是想試一試。對于第一種課程,發現自己不喜歡,就直接丟掉;對于第二種課程,發現自己愛上了它,就馬上去追隨;對于第三種喜歡但沒用的課程,那就先留著,以后總歸會把它串聯起來。
也許有同學會說,在美國換專業、選課當然輕松,可在中國卻有很多限制。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名優秀的創新工場工友的故事。這位工友名叫向若輝,畢業于一所非常普通,幾乎沒人聽過的大學。當時,父母建議他學會計,因為畢業后好找工作。但他進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對會計根本沒興趣,沒法學好,甚至出現了掛科。與此同時,他在網上發現,自己對用戶體驗設計的專業方向特別感興趣。通過互聯網,他自學了各種相關課程,交了很多設計師朋友,在論壇里與國內外的用戶體驗設計師交流。他不但有興趣,也有這方面的天賦。他在讀書期間兼職打工,做用戶體驗方面的工作,很快就賺了四萬元。他的設計作品讓人贊不絕口。但就在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專業課程越學越差,一個學期掛了四科。他不得不和父母商量。他的意見是,自己將全力學習專業課程,達到可畢業的標準,但畢業后不會去做會計,而是要追尋自己的興趣。父母被他的真誠打動了,同意了他的意見。于是,他一邊努力讀書提高專業成績,一邊在新浪找到了用戶體驗設計方面的兼職工作,之后又在創新工場實習。一畢業,他就被創新工場投資的知乎團隊聘為整個團隊的用戶體驗負責人。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你發現自己所愛的時候,會像變魔術一樣充分發掘出自己的最大潛能。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說:“你們的時間有限,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復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意味著你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中。不要被他人的喧囂遮蔽了你自己內心的聲音、思想和直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么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如果你對未來迷茫,希望你能把握時間,找到自己的天賦和興趣,這樣,你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才會真正擁有一片充滿自信的天空。
二、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
在創新工場,每年都會收到幾萬份簡歷。很多時候,每打開一份簡歷我都不得不搖頭嘆息。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千篇一律,比如,某人,男,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英語四六級,平均成績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學生,等等。幾乎每份簡歷都是在用應試體系里枯燥的成績數字來描述、評價一個人。
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吸引力。難道一個人在大學四年之后,只能展示這些數字嗎?你是否變成了應試教育培訓出來的一臺機器?你自己的特點在什么地方?除了分數之外,你學懂了什么?你在所學的領域有沒有好的創意?在實際工作中,你學到的知識能否派上用場?
不要被應試教育訓練成機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你們經過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今天進入了大學,應該劃上一個句號。希望你們能掙脫一切束縛,開始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如何真正學會學習和思考呢?在大學期間,必須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可以幫助你們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擺脫出來。
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自學的能力。讀中學時,老師會一次次重復課本內容,但進了大學后,老師只能充當引路人,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和實踐。在大學四 年,要學會從一個被填充知識的人,變為自學知識的人。不能只會背誦,還必須要有理解的能力——這包括舉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無師自通的能力,等等。
該怎樣培養自學能力?很簡單,你必須學會問“為什么”。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只要學會“什么”就可以及格了,但在大學里,一定要學“為什么”。當你真正理解一件事為什么如此時,你才能舉一反三,無師自通。問“為什么”,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隨時發問,上課問、上網問、問同學、問朋友……只有這樣,你才真正學懂了,學到了。
第二種能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論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很多人進入社會才知道,以前學的會計、統計、哲學、文學之類,可能都不是你的老板要求你掌握的知識。有人說,其實在大學里學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識,只是一生中要用到的5%而已。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學以致用。例如,老師教了你怎么寫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英文技能應用到寫一個真正的公關稿上;再比如,老師教了你怎么編程,你要知道,編程如何轉換成商業價值,成為一個真正的產品。這需要在學習時多問一個問題——“有什么用”。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非常不喜歡學數學,她覺得像指數之類的東西沒有實際用處。直到有一天,我問她:“如果有100元錢,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會有多少錢?”當她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時候,她突然對數學有興趣了,她想知道為什么。我當時就告訴她,指數,還有其他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于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第三種能力是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式思維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每個意見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條束縛,要學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創新工場的工友王俊煜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畢業后進入了谷歌。谷歌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這家公司有非常強烈的工程師文化,每做一個產品,都想著技術如何酷,如何難,如何難以被競爭對手效仿。但谷歌工程師較少去想,用戶要這個東西有什么用。王俊煜是個特別重視用戶體驗的人,十分在乎用戶的感覺。他深深地了解,一個產品不論技術有多難,如果用戶不喜歡用,還是無法取得成功的。他在谷歌的時候就多次和人發生爭執,因為公司里的工程師文化,他的聲音經常被淹沒。那時,大部分用戶體驗設計師都會“識相”地做些強勢、資深的工程師希望做的東西,但王俊煜執著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三四款產品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得到了工程師的尊敬。批判式思維給了他信心,于是他決定加入創新工場,成為豌豆莢的共同創始人。今天,豌豆莢可能是創新工場投資的所有產品里,用戶評價最高的一個。王俊煜的故事說明,我們不能只從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一定要尊重不同的觀點。
怎么樣培養批判式思維能力呢?建議你們每碰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但要學會問“為什么”,還要學會問“為什么不”。為什么一定是這樣,為什么不可能是那樣?這會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
我女兒以前參加辯論社時,她問爸爸:“我辯論一個問題的時候,應該怎么選擇我所支持的觀點?”我給她的建議是:“你永遠要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她覺得很奇怪,明明不認可這個觀點,為什么要去辯論它呢?按照我的話做了幾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當你去辯論你所不認可的觀點時,會有很多好處。首先,對方的辯論方向你已經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勝;通過變換視角,你一定會很驚訝:你原先不認可的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好處。這種練習可以讓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觀點,成為一個有批判式思維的思想家。
如果你不希望在四年大學后成為應試機器,就應該多問“為什么”,“有什么用”,以及“為什么不”。這幾個問題能幫助你學到自學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和批判式思維的能力。
三、培養情商,避免成為孤獨、被動的人
不少大學畢業生都對我說:“李老師,我感覺很孤獨,很被動。”有一位同學說:“我的人際能力不強,人際圈子小,又沒有什么特長引起別人的注意,即便在社團,也不知道怎么跟別人建立關系。”
這種現象很自然。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長大,你們可能很少有時間,在學習之外培養人際關系。我建議你們利用大學四年,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
所謂情商,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能力、將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以后進入業界你就會發現,這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特別是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因為信任需要很多時間來培養,但犯一次錯就可能將其毀于一旦。培養情商的第一步是培養友情。讀大學時一定要交幾個要好的朋友。大學的友情不容易變質,往往可以受益終生。希望你們能將心比心,像好朋友對待你一樣對待好朋友,成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與朋友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分享能讓痛苦減半,分享能讓快樂加倍。希望你們在大學四年交到一批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要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夠思考就足夠了。希臘哲人說過,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善于表達,其實就等于一個不善于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