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1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兩個方面。在計算方面以三位數的減法為重點,有筆算、估算、口算及減法的驗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有已經教學的一步計算問題,還有少量連續兩問的問題。由于三位數的減法比加法復雜,學生需要較多時間才能掌握和鞏固,所以本單元教材把計算教學分三部分編排。
第52~57頁教學過程較簡單的三位數減法筆算,減法的驗算,口算一百幾十減幾十。
第58~61頁教學過程較復雜的三位數減法筆算,減法的估算。
第62~63頁整理全單元的知識。
1、教學比較簡單的三位數減法筆算,讓學生在遷移中主動構建知識。
“比較簡單的”三位數減法是指被減數的每一位上都夠減或者某一位上不夠減時,它的前一位上都有“1”可退的情況。由于學生有兩位數減法和三位數加法的筆算經驗,他們有能力自主構建三位數相減的算法。
(1)筆算減法的教學分三個層次安排:首先是不退位的減法,著重解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著減的問題;然后是減的過程中的退位方法,從具體的退位操作到對退位原理和方法的概括認識;最后是總結減法的計算方法。
第52頁例題列出減法算式335—123后,讓學生想辦法計算。預計學生的算法是多樣的,可能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可能列豎式計算,還可能用其他方法。讓學生交流算法的目的是體會各種方法存在共同點,都是3個百減1個百、3個十減2個十、5個一減3個一,從而體會把數位對齊列出的豎式最清楚地代表了各種算法的共同思路,都選用豎式計算。
第54頁例題教學退位減法,仍然讓學生在獨立計算時體驗退位。例題和“試一試”安排的兩個豎式中,前一個著重解決被減數十位上不夠減,要從百位退1;后一個著重于連續退位,即個位上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十位上不夠減要從百位退1。這兩個豎式里的數是特意設計的,如前一個豎式里被減數的百位和十位上都是“3”,后一個豎式里被減數的個位和十位上分別是“0”和“1”。這些設計為教學預留了進行比較的空間,使學生加深對退位的體驗,從而有助于他們掌握退位方法,形成計算技能。
與三位數的加法相似,三位數減法也讓學生說算法、講體會、談經驗以及相互提醒,在這些活動中總結計算法則。第57頁第7題里安排了兩組減法計算,每組里都有不退位的、只有一個數位需要退位的、連續退位的三種情況。通過算一算、比一比,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
第55頁“想想做做”第4題里編排了三組計算題,每組都是一道三位數加法,一道三位數減法,而且減法題是加法題中的和減一個加數。通過這組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法與減法都要把相同數位對齊著寫豎式;進一步體會加法時的進位和減法時的退位都應用10個一是1個十、10個十是1個百等知識;進一步體會加法和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的內在聯系。
(2)結合計算教學,“想想做做”和練習七里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包括求剩余數、求相差數、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等各種數量關系。這些雖然都是教學過的,也有兩點變化:一是題材不再限于游戲、故事,增加了簡單的勞動、環境保護、社會知識等方面的素材。二是更開放了,第57頁第9題的信息量增加了,可解決的問題多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機會多了。這些題應在解答之后加強回顧和體會,讓學生回顧解決了哪些問題,采用了哪些運算,體會問題與條件之間的聯系以及如何根據問題選擇相關條件的經驗。這些對后面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是極有益的。另外,第53頁第3題把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和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兩類問題編排在一起,通過解題再次理解數量關系,通過比較體會這兩類問題的聯系與區別。
(3)驗算減法采用差加減數的辦法。由于學生缺乏減法中各部分關系的認識,教材首先利用例題的素材和數量,指出剩下的本數和借出的本數合起來,應該等于原有的本數。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能夠理解這個數量關系,建立驗算減法的思想基礎。然后指出用差加減數的方法驗算,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數量關系,理解剩下的本數和借出的本數相加就是這道減法題里的減數與差相加,從而感受這個驗算方法是合理的。教材讓學生在寫出的加法豎式上進行驗算,教學時還應注意四點:第一,聯系減法算式,讓學生說說這個驗算豎式是根據什么列出來的,更清楚地看到它是減法算式的差加減數;第二,讓學生說說正確的計算和驗算,差加減數應該等于什么數,如果差加減數不等于被減數,表明了什么;第三,不要再教學其他的驗算方法,即使個別學生知道或用了別的方法,也不在班內提倡、介紹;第四,選擇適當的時機(如練習四)與加法的驗算作一次比較,讓學生清楚加法和減法都可以用加法驗算,不過具體操作是不一樣的。
2、在撥算珠的活動中體會隔位退位的計算原理和方法。
隔位退位是三位數減法教學的難點,為此,教材安排了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和一個練習。
(1)第58頁例題教學被減數個位上的數不夠減,十位上又是0的退位減法,教學活動設計成四步:首先是引發認知沖突,利用題材內容列出算式204—108,發現豎式計算時個位不夠減。按照已有認知結構,要從十位退1。但是,被減數十位上是0,無法直接退1,怎么辦?教材讓學生在已列出的豎式上計算,親身感受認知沖突,產生解決新矛盾的需要,從而明白學習任務和內容。接著在計數器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想出可以從百位退,并通過撥珠計算,體會隔位退位的原理。然后把撥珠計算提升成豎式計算,經歷比較深刻的數學化過程。最后是學生相互交流,進一步明晰隔位退位的步驟和方法。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既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活動,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發展演繹推理的`過程。對學生而言,“被減數的十位上是0,無1可退,因而從百位上退”是他們解決新矛盾的設想,提出這樣的策略已經是一種創新。他們依據1個百是10個十,從百位上撥去1顆算珠的同時十位上撥上10顆算珠;依據1個十是10個一,從十位上撥去1顆算珠的同時個位上撥上10顆算珠,演繹思維伴隨著撥珠動作而展開,領會退位原理也在其中。教學時要盡量做到不以教師演示代替學生操作,不以教師講解代替學生思考,不以教師示范代替學生探索。
(2)教材還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計算練習:
一是發展性練習。“試一試”計算1000—537,被減數個位上不夠減,十位和百位上都是0,要從千位上退1。計算原理與例題相同,隔位退位的跨度比例題更大,步驟比例題更多,學生能從中進一步明白隔位退位的方法。
二是鞏固性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都是隔位退位減,如果計算發生了錯誤,能通過驗算及時發現。第2題是改錯題,收集了學生可能發生的計算錯誤,特別是前兩題更常見,學生通過辨析找到錯誤所在及發生原因,并引以為戒。
三是建構性練習。“想想做做”第3題設計了三組計算題,在前兩組里各有一道要隔位退位,另一道不要隔位退位。通過同組兩題的計算和比較,讓學生明白隔位退位不僅因為被減數十位上是0,還因為個位上不夠減。如果個位上夠減,即使十位上是0,也不需要隔位退位。四是應用性練習。讓學生運用隔位退位的計算解決有關蛀牙、訂雜志的實際問題,學會看懂電費單和計算當月實用電數。
3、利用估算三位數加法的經驗,估計三位數減法的差大約是幾百。
兩個都接近整百數的三位數相加,把兩個加數分別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百數,口算整百數的加法,能夠估計三位數相加的和大約是多少。三位數加法的估算經驗可以應用到三位數減法上,本單元教學三位數減法的估算不編排例題,利用第61頁練習八第5、6題引導學生經歷遷移的過程。第5題利用“估算……填上整百數”這些數學術語喚醒已有的估計加法的經驗。第6題通過實際問題進一步明確三位數減法的估算是轉化成整百數減法進行的。
單元復習里也有估算。第5題在回憶已經學過的估算的基礎上,估算804—596的差,要轉化成800—600進行估算。第8題先估算、再筆算,可以相互驗證得數是否合理。如估算307+108的和大約是400,筆算的得數是415,兩種算法的結果一致,表明估算與筆算都是正確的。編排這道題的目的就在于初步培養估算意識。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2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即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筆算的開始,又是接著學習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列豎式正確計算,初步掌握筆算加減法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的方法。
由于有了以前的口算基礎,學生對于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內容學習在口算方面沒有大礙,因此,我將學習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豎式書寫上。強調相同數位對齊,書寫清楚端正。
原想比較容易教學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教學,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也應該很高,可是,作業中發現問題很多:學生寫豎式時沒有邊讀算式邊有序寫,導致有的同學忘了寫運算符號,甚至有的同學勝利在望卻把橫式上的得數漏了,更奇怪的`是有的同學豎式與橫式上的得數是兩樣的。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錯誤,我深深反思:筆算與學生初步碰面,大人看似簡單的豎著寫算式,學生卻是初次遇到,在還沒有掌握在豎式中寫與算的竅門,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有各自的曲解,導致各種錯誤,我想,在下一步的進位筆算與減法筆算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慢慢探索學習,尋找這一知識的規律,并加以熟練。
我想:數學學習與生活一樣需要經歷與體驗。學生自己經歷了錯誤之后再去改正它,看起來是走了一段彎路,但是它留下的印象確是深刻的。而被告知的挫折和應對措施也許暫時是有效的,但在孩子的頭腦中印象也許就不夠深刻,久之就會淡化。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說,錯不可怕,做錯很正常,重要的是錯過后記住教訓,不可第二次、第三次犯同樣的錯。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3
20以內的位減法是在學習過10以內的加減法, 1~10的分與合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整個單元通過十幾減9,十幾減8,7,十幾減6、5、4、3、2 等章節來探索退位減法的算理,引導學生靈活采用想加算減法、破十法和平十法進行口算,通過算法多樣化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動性。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出現了較多的問題,講過之后還有部分學生對算理理解不清,學著學著就暈了,還有部分學生學不會運用,仍然借助扳手指計算,經過思考,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鋪墊不夠,要想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學生需要對20以內的進位加法、湊十法,10以內的分與合有較好的掌握,而經過一個寒假,這些知識很多已經被學生忘卻,我應該對這些知識進行一系列的復習強化,但實際教學中復習不夠,所以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后課前應該加強知識回顧和鋪墊環節。
2、直觀操作不到位,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計算方法是破十法、平十法、算減想加法,通過直觀的操作把退位減法的分步驟思考過程和退位變換過程清楚地展現出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算理。而在實際教學中,請學生動手操作的不夠,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根據操作說出算理,老師牽引太重,過程性算式都是由老師給出,學生根本不太理解,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更加重視直觀操作,重視數學語言的表達和理解。
3.促進教學文化的構建,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學生思考習慣、傾聽習慣、發言習慣、寫作業習慣、糾錯習慣的貫徹落實。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百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及認識了“萬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后進一步學習萬以內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整百、整千數學加減法》這節課,把獲得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
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熱情。通過淘氣搬新家要買電器的圖片,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很想了解商品的價格戰。通過“猜價錢”這一活動,使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產生計算的必要性。例如,我先通過課件演示創設“老師家新添了彩電和冰箱,請你們幫老師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這樣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一下,該怎么樣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再讓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算法,歸納幾種不能的算法,比較方法的優劣,讓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口算。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2.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學例10時,這一部分的內容,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引導學生采用類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創設出了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3.計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樣化和優化。在解決整百、整十數的口算加減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豎式;有的3個百加8個百是13個百就是1300;還有的用計數器來幫忙等。教師給以積極的肯定和評價,并強調了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這一教學重難點。
不足:1、時間安排把握不夠好,節奏不緊湊,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完成。2、語言有點平淡不夠生動形象,不夠激情昂揚,提問引導的啟發性有待加強。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5
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減法教學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計算基礎,并且會用豎式計算,所以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數學例題中的數學信息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并列式計算。在列豎式的時候強調筆算減法的注意事項,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算起,部分學生就像做加法一樣,從十位開始做,象劉義軍和伊俊帆,發現他們做錯得時候,我馬上拿出來作為錯例進行評講,強調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類似的題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為教師不要去為學生設計過渡題樣板題,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此節課,我也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種選優,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同時當學生自己創造的算法被肯定時,他們幼小的心靈所萌發出的自我價值、學習信心、主動挑戰意識等等,也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我認為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樣化乃至教學改革的真諦,從而樹立起學生的學習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認真,自覺的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6
一、目標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提出要重視口算。口算是基于個人對數的基本性質和算術運算的理解。口算為個性化、多樣化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口算不是作為筆算的臺階,而是一種不同的訓練,它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口算。它可以發展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地安排了口算內容。本節課是第四冊幾百幾十加減法口算教學的第二部分,在學生掌握口算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方法基礎上,繼續教學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目標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口算的興趣,感受到口算的必要性,讓學生學會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去過超市嗎?
生:去過。
師:盧老師想,你們一定都喜歡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課件展示:擺滿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單價。)
師:玩具超市的玩具可真不少,你們每個人都能挑選兩件自己喜歡的,你最想買其中哪兩件呢?
學生舉手說自己想買的玩具。
(二)探求新知
師:小明同學想買一輛遙控車和一只玩具熊,誰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呢?
師:一輛遙控車多少錢?
生:320元。
師:一只玩具熊多少錢?
生:90元。
師:要求買一輛遙控車和一只玩具熊,一共需要多少錢,誰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
(引導生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90到底等于多少呢?請你們拿出課堂練習本,自己先算一算。
學生獨立計算。
師:現在請你們來說一說,你們是怎么算的?
生1:把320分成300和20,用20加90得110,再用300加110得410。
師:你們說他的方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們聽清楚了嗎?請聽懂的小朋友來重復一遍。
多請幾個生來重復。
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2:32個十加9個十是41個十,就是410。
師:非常好。他懂事用上我們前兩天學的整百數加法的口算方法。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3:把90分成80和10,320加80得400,400加10得410。
生4:先用32加9得41,再在后面添上1個0。
課件出示練習:
請學生口算并說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540+10 630+50 520+50 760+30 980+10
540+70 630+80 520+90 760+90 98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加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而第二行的加法是有進位的。
師:說得非常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觀察出來?
師:小明買了遙控車和玩具熊后,想比較一下它們兩件,哪件貴,貴多少?誰能來幫助他,誰會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呢?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減90到底等于多少呢?請你們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討論一下。
生分組討論。
生1:32個十減9個十得23個十,就是230。
師:他說的對嗎?很好。他也是利用了我們前兩天所學的整百數減法的口算方法。
生2:把90分成20和70,320減20得300,300減70得230。
生3: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生3說不下去。)
師:他想用我們前兩天所學的幾百幾十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來口算320-90這道題,行得通嗎?
生4: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呢?
生5: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不夠減。
師:那該怎么辦?
生5: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問生3:你聽懂了嗎?
生3:聽懂了。
師:請你自己訂正過來,說一遍給同學們聽。
生3: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真棒!能自己訂正過來,學會了真了不起!
課件出示:
請學生口算并說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410-10= 780-70= 360-20= 750-30=
410-30= 780-90= 360-70= 75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減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退位減法,而第二行的減法是有退位的。
師生共同總結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課件展示:
1、搶答下列各題:
340+20= 360+70= 140+70= 890+70= 340-70= 430-70= 350+70=
560-70= 910-70= 340+70= 110-70= 840+70= 960-70= 210-80=
2、改錯:
病例:340+70=310 病例:440-90= 450 病例:340-30=210
醫生: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
3、開放題:
請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3( )0+60=4( )0?760-( )0=6( )0
三、教學反思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標準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幾百幾十的加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以下幾點:
1、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綜合 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聯系。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全過程。例如,在教320+90=時,我是讓學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計算,由學生自己摸索解題方法,從中感悟到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所學的異同。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看到與前面學過的不同之處,從而感到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并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圖從真實的購物環境中提出問題,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征,采取適合于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愿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結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這個問題之后,要學生獨立思考完成,這樣不僅使他們明白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怎樣由此(不進位加法)及彼(進位加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在教師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這個問題之后,我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發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對,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5、關注對數學的理解,發展富有個性地學習 促進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應盡量抓住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關注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整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師并不是"填鴨式"地將算理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是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樣化"。
總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系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7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在本節課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四點:
1、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
先復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因為它是學習10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以開火車的形式把全班同學都檢查了一遍,發現孩子掌握得還不錯,都能很快說出得數。那么本節課的關鍵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較適當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難點是它們的算理,即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樣退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我首先給他們時間讓同學們獨立的想3-7夠減怎么辦?學生回答中,教師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開”這一句話,并讓每人都知道后,再展開同學間的互說互擺環節,通過自想——反饋——互說——互擺——再反饋,學生已經弄清了本節課的關鍵性內容的實質。
3、是加強算法多樣,通過比較優化算法。我通過擺小棒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從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來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從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還剩16根。
算法四:從24減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優化練習。
克服了過去的題海戰術,強調了少而精的練習。注重了練習設計中的生活性、層次性、多樣性等。
【小學數學二年級:《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0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2-19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15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2-25
小學二年級退位減法教學反思(通用14篇)09-15
數學小學二年級教學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