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中秋節的傳說

    時間:2025-08-08 07:24:27 中秋節 我要投稿

    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1

      1、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后,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淮南子》等古書。

      2、吳剛折桂

      吳剛伐桂,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之一。相傳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但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傳說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于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桂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誰家最勤勞,金葉子就飄到誰家,那家就有無窮無盡的財富。

      3、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

      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4、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5、玄宗故事

      《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

    中秋節的傳說2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可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可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傳說3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構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之后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構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向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十分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的傳說4

      【中秋節起源】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第二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就在秋天的中間,所謂中秋節。中國古代法把秋天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也叫“仲秋節”。

      根據歷史記載,“中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神秘書鎮牛迷,中秋節和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中秋節直到唐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記載了太宗記“八月十五中秋節”。從宋代到明清時期,中秋節的盛行已經與元旦同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民間送月餅,意思是團圓”。《帝京景物略》還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必圓,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稱團圓節。中秋節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品牌“團圓”習俗,即烤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糖、芝麻、桂花、蔬菜、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的小餅。祭月后,家里的老人根據人數把蛋糕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果有人不在家,他們會留下一個,這意味著家庭團聚。

      中秋節,云稀霧少,月光明亮。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外,一些地方還有舞草龍、建寶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新鮮水果和干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佳肴。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句話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候,每個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傳。

      【中秋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據說在古代,十天同時出現在天空中,農作物死亡,人們不生活,一個英雄叫后羿,無限強大,他同情痛苦的`人,爬上昆侖山頂,運動足夠的力量,打開弓,一次射出九個多太陽,嚴格讓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伏,造福人民。

      因此,后羿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愛戴。后羿娶了一位名叫嫦娥的美麗善良的妻子。除了傳藝狩獵,后羿整天和妻子在一起。人們羨慕這對才女相愛的夫妻。

      許多志士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有一天,后羿去昆侖山拜訪朋友求道。他遇到了路過的王母娘娘,向王母要了一袋不死藥。據說服用這種藥可以立即升天成仙。然而,后羿不愿離開妻子,所以他不得不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寶箱里。出乎意料的是,她被反派逄蒙看到了。他想偷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出去打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下來。后羿帶大家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脅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關鍵時刻,她立即轉身打開百寶箱,拿出不死藥吞下去。嫦娥吞下藥,身體立即漂離地面,沖出窗戶,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落在離世界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在白天哭了。后羿既驚訝又生氣。他抽劍殺了惡棍。逄蒙早就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他仰望夜空,呼喚妻子的名字。這時,他驚訝地發現今天的月亮特別明亮,有一個像嫦娥一樣搖晃的身影。他拼命追月亮,但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別無選擇,只能派人去嫦娥最喜歡的后花園,放上香案,放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新鮮水果,在月宮里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們紛紛在月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良的嫦娥祈。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在民間傳開。

      中秋傳說二——吳剛折桂

      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高度超過500丈。下面經常有人砍它,但每次砍下來,被砍的地方都會立刻合攏。幾千年來,這棵桂樹永遠不會被砍掉。據說砍樹的人叫吳剛,是漢代西河人。他曾經和仙人一起修道,來到天堂。然而,當他犯錯誤時,仙人將他降級到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的苦差,以示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三——朱元璋和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當時,中原人民無法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種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非常嚴格,傳遞信息非常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計劃,命令下屬藏起來“八月十五夜起義”紙條藏在蛋糕里,然后派人分別送到各地起義軍,通知他們8月15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那天,各種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火燎原。

      很快,徐達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趕緊傳下口甲,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士兵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月餅”,作為節日蛋糕獎勵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也越來越多,大人如圓盤,成禮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

      中秋傳說四——玉兔搗藥

      月亮上有一只兔子,全身潔白如玉,所以“玉兔”。據說玉兔跪地搗藥,做蛤蟆丸,普通人若服用蛤蟆丸,就能長生不老。

      還有一個關于玉兔起源的美麗傳說。在古代,有三個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和兔子乞討。狐貍和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來幫助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告訴老人:“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進火里。三位神仙深受感動,于是把兔子的靈魂送到廣寒宮,變成了玉兔。后來,玉兔在廣寒宮與嫦娥相伴,為人民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他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都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一只雄兔,它在祥云中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它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帶著嫦娥離開。嫦娥無辜受苦,雄兔深表同情。他認為嫦娥一個人在月宮里一定很孤獨和悲傷。如果有人陪她,他會想到他的四個女兒,馬上跑回家。

      雄兔回到家,告訴雌兔嫦娥的不幸經歷,并說要送女兒陪嫦娥。雌兔舍不得生女兒,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關起來,你愿意陪我嗎?嫦娥為了救人,被牽累了,我們能忍受她常年的孤獨嗎?孩子們,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讓最小的女兒送到月宮陪嫦娥!

      【中秋習俗】

      中秋節在中國,陰影遍地開花。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習俗。這里有兩個習俗,賞月和吃月餅。

      中秋賞月

      我們家的傳統是8月15日晚上。月亮最亮的時候,我們把桌子放在院子里,一盤月餅,一盤葡萄,還有其他一些水果小吃。我們點了三爐香。月亮和月餅相應的場景,月亮下院子的香味,8月15日滿夜院子里的涼爽,以及一家人一起品嘗月餅的笑聲,深深地刻在記憶中。永不忘記。

      吃月餅

      早在明朝,劉侗就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了月餅。“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在與家人團聚的夜晚,品嘗美味的月餅是流浪者在外面流浪一年的最好安慰。月餅也是思念的寄托。中秋節給親戚送月餅也是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明清以前,月餅一般都是家庭自制的。明清以后,一些小作坊逐漸出現,專門制作月餅。隨著文人對月餅的不斷賦予更深刻的意義,月餅的形狀越來越滿,形狀和外觀越來越精致意味著吉祥和團圓,月餅上印著一些有意義的圖案。

      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組合,逐漸增加了種類,可謂萬紫。清代袁枚的《花園食單》中提到:“糕點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豬油為餡料,食用不甜、香、松、膩,不尋常。”可見當時月餅種類繁多。

    中秋節的傳說5

      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傳說6

      進入農歷八月,中秋節的腳步近了,各色月餅也開始上市,人們在中秋都喜歡吃月餅,但這個風俗是怎樣興起來的?其實在我國的歷史上,關于月餅的來歷與傳說、記載是很多的。

      一、在民間傳說中,關于月餅的來歷主要有三種說法:

      1、源于嫦娥奔月故事。嫦娥奔月后思念后羿,于是托夢丈夫,要求他于8月15日月圓之夜用米粉作丸,圓似月亮,以此期盼夫妻能得到團圓。

      2、與宋代蘇東坡有關。宋代有一小甜餅,蘇東坡吃后寫詩贊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甜“,人們便將小餅叫做月餅,這可能是現在蘇式月餅的前身。

      3、源于元末農民起義。相傳早在元末時期,人民群眾為了反抗殘暴統治,以餅子互相贈送,餅里附夾字條,約定八月十五日一同起義,共同推翻元朝的統治。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慣,便在民間漸漸的流傳起來。

      二、在正史記載中,關于月餅來歷的不同說法:

      1、月餅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此時正值八月中秋,有吐魯番人向唐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從此形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2、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可見當時,已有月餅這一食品了。

      3、地方史志記載:如《四川志》記有涪州風俗:中秋夜市民設香燭,供月餅,鳴金鼓以達旦,曰賞中秋。《湖南志》記有岳陽風俗:中秋均設酒席,備瓜餅賞月,以能看到月華者吉利。《廣東志》記有潮州風俗:中秋夜婦女設瓜果餅食等供品,候月亮東升時,輪流跪拜,回拜月娘……

      三、月餅在明清時代已遍及全國

      到明清兩代,關于月餅的記錄就更多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看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最遲在明清期間便遍及全國了。

    中秋節的傳說7

      【月亮傳說】

      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作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花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與嫦娥為伴。【吳剛伐桂】

      傳說吳剛因為學仙犯了錯,被天帝貶到月宮去砍桂樹,桂樹高五百丈,什么時候他將這棵樹砍斷,就算刑罰期滿。可是這棵桂樹是棵神樹,隨砍隨合,因此吳剛伐桂,只能永遠地砍個不停。人們在中秋賞月時,常將月亮上的陰影看做是桂花樹,說是吳剛就在那里砍樹。

      【嫦娥奔月】

      嫦娥(《吳友如畫寶》)

      在與中秋節有關的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流傳最廣。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他聽說昆侖山西王母那里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兩個人分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于得到。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舍不得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眾鄉親,不愿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日趁后羿出獵之機,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下肚去。不料吞下藥后,她身輕如燕,竟身不由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里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日。

      【《霓裳羽衣曲》】

      傳說,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晚,道士羅公遠陪唐明皇賞月,唐明皇無意中說道:“如能上得月宮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羅公遠說道:“萬歲想游月宮,那不困難。”說罷口中念念有詞,又把拐杖朝空中一擲,眼前立即現出一座銀色天橋,通向月亮。二人一同登橋,不一會兒,只覺得一陣寒氣襲來,香味撲鼻。二人來至一座宮城門口,門口一棵桂花樹又高又大,樹下有只白兔在搗藥,城樓門匾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幾個大字,二人知道這是到了廣寒宮了。進了月宮,只見瓊樓玉宇、奇葩異草,數百名仙女翩翩起舞,悠揚的音樂聲在空中飄蕩回響。唐明皇精通樂律,暗暗記下。游了一遭之后,依依不舍地回往人間。落地時一震而醒,方知原是一場夢。唐明皇趕緊記下在月宮聽到的仙樂,經整理,便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的傳說8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節的傳說9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的傳說10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并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志》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游待市稱為“走月”。 關于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后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后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中秋節的傳說(版本一):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傳說(版本二):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傳說(版本三):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傳說11

      嫦娥奔月

      無論有多少版本,一點是共通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后羿射日之功,贈之不死仙藥。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藥,無法逗留地面,飛天奔月而去。

      有的版本中仙藥是一粒,被嫦娥得之。而更多版本是兩粒:人服一粒長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給嫦娥保管,準備夫妻分食,然而卻被意外打破了這個計劃。

      意外是什么?無數版本的意外讓嫦娥的`形象在千百年來飄忽不定。有傳說是嫦娥因不知詳情而全服下;有人說嫦娥是好奇偷食;也人說嫦娥是故意盜之;一種悲傷的說法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傷心而去;還有的傳說是,后羿的部下逄蒙趁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時手持寶劍闖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寶物,嫦娥危急中將寶物吞下……無論如何,這個意外,造就了千古傳說中一位最美麗浪漫、也最縹緲不定的月宮佳人。

      服下仙藥的嫦娥身子漸漸飄離地面,而廣邈清冷的天空中,該去哪里呢?抬頭望見皎潔的月光,嫦娥終于決定向那輪圓月冉冉飛去。

    中秋節的傳說12

      小朋友,你一定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和中秋節之間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相傳,在很久以前,嫦娥是人民英雄后羿的愛妻,原名姮娥。傳說是為了避漢文帝劉恒的.諱,才把自己改名為嫦娥。一天,后羿去山上打獵,正巧遇見了正準備回宮的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就給了后羿一包“不死藥”,據說吃了這藥能永遠年輕。可這件事情卻恰好被后羿的學生--逄蒙聽見了。逄蒙便想偷偷吃下不死藥。可那包不死藥被嫦娥藏在了她的梳妝臺里。而后羿整天又不離開妻子半步,這可怎么偷呀?逄蒙苦思冥想。終于,有天后羿又出去打獵了,逄蒙抓住這個機會,手持寶劍向嫦娥要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解脫,只好把藥自己吞吃下去。立刻嫦娥就成了仙,飄到了月亮上。后羿回來后,發現不死藥和妻子都不見了,他又找不到兇手。只好設下臺子(桌子)擺上自制的月餅,遙寄在月的嫦娥。后來便有了中秋賞月吃月餅這個習俗。

      中秋賞月,這個美麗的傳說更增添了中秋夜月色之美!

    中秋節的傳說13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烤著大地,老百姓們的生活非常艱難,有一個英雄叫后羿,他聽到這件事后,跑到山上把九個太陽射掉了,他想要把最后一個太陽掉,不過那樣就沒有了光明和溫暖,于是后羿就留下了最后一個太陽。老百姓知道了,非常感謝后羿,都向后羿拜師,其中有一個叫逄蒙的壞徒弟。

      后來后羿和一個叫嫦娥的女人結婚了,他們的生活非常幸福。一天后羿出門了,遇見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給后羿了一個不死藥,后羿不舍得吃,就把不死藥給了嫦娥了。這件事被逄蒙看見了,一天后羿要帶徒弟去捕獵,逄蒙就裝肚子疼,留在家中,等大家都走了。他拿著刀,逼著嫦娥拿出仙丹,后來嫦娥把仙丹吃了,飛到月亮上。后羿傷心極了,到后院的桌上擺了嫦娥喜歡的'東西,祭拜嫦娥。從此有了中秋節。

    中秋節的傳說14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2、吳剛伐桂

      中秋節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掌故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4、嫦娥奔月

      相傳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獲得王母娘娘所賜兩顆仙丹。如若服一顆就會長生不老,兩顆就會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與自己的愛妻——美麗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給嫦娥,讓她先珍藏起來,以擇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逄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劍闖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來,嫦娥自知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趁其不備,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馬上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空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來不見愛妻,得知因果,傷心欲絕的他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朦朧中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并逐漸演化出眾多中秋節的習俗。

      5、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6、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吃月餅的傳說

      吃月餅的傳說有多種,最為常見的是因為元末在月餅中夾有起義字條,號召人民群眾起義斗爭,所以每逢中秋節就要吃月餅。還有中秋節吃月餅源于唐朝李靖征討突厥的故事。在唐朝高祖年間,匈奴連年侵犯邊界,大將李靖率兵出征,一舉獲勝,于中秋節凱旋。為慶祝勝利,長安城鳴炮奏樂,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在中國經商的吐蕃人給皇上獻祝禮,高祖李淵接過禮盒,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道:“應將胡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分給文武群臣共食,稱“月華飯”。而流行最為廣泛的傳說還是元朝“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據傳說,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害怕人民造反,強行規定每十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并派蒙古士兵監視。老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節互贈麥餅的機會,在餅里面藏紙條,暗中約定八月十五日晚上一起動手,殺死元兵。起義勝利以后,民間便流行起中秋節吃月餅以紀念反元斗爭勝利的節俗。

      關于中秋節月亮的詩句

      1.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2.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3.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4.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月夜》

      5.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陸龜蒙《中秋待月》

      6.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7.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柳永《長相思》

      8.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佚名《明月何皎皎》

      9.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柳永《望漢月》

      10.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元好問《倪莊中秋》

      11.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12.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13.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14.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5.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16.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柳永《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17.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蘇軾《西江月》

      18.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9.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20.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21.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

      22.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中秋節的祝福語

      1. 秋意撩人,愿在初秋的夜晚你我共享,皓月當空,思意正濃!祝中秋快樂,記得留塊月餅給我哦!

      2. 親愛的朋友,又逢佳節中秋,皓月當空,圓潤豐盈,愿你幸福安康,合家團圓,品餅賞月,共享天倫之樂,祝中秋快樂甜蜜幸福!

      3. 月滿人齊全,家國兩團圓,花好月圓佳節夜,思念千里夢甜甜。祝福你中秋佳節快樂,合家團聚,月圓人更圓。

      4. 中秋到,圓月照,喜上梢,祝福耀,沒煩惱,興致高,健康繞,憂愁逃,常歡笑,容顏俏,好運交,多賺鈔,吉祥罩,幸福抱。中秋快樂!

      5. 值此中秋佳節之際,感謝你對我公司的長期支持,祝你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6. 中秋月圓好時節,客戶至尊祝福到,月餅呈上少不了,美味佳肴錦上花,客戶辛苦多保重,身體健康最重要,生意興隆事業旺,家人和睦萬事興,嫦娥奔月為您來,家庭事業雙豐收!

      7. 秋已至,天轉涼,鴻雁下斜陽;紅花謝,綠林黃,莫忘添衣裳;欲惆悵,享陽光,天籟語鏗鏘;桂樹茂,菊散香,徐風攜清涼,多安康。謹祝中秋快樂!

      8. 采一輪荷上明月供你觀賞,織一件秋日的清涼為你披上,斟一杯月宮的瓊漿醉你心上,做一份中秋的祝福圓你夢想,中秋佳節祝您全家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9. 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詩,淡淡的詩里有綿綿的喜悅,綿綿的喜悅里有我輕輕的問候,中秋快樂!

      10. 但愿你能知道,有個人時時關懷著你,有個人時時惦念著你。中秋節的燈火,是你含笑傳情的眼睛。它綴在我的心幕上,夜夜亮晶晶!

      11. 揚起合作的'帆,走向成功明天,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中秋節之際祝福你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大展宏圖,天天好運,中秋快樂,愿我們合作久遠。

      12. 祝大家中秋快樂笑開顏,多吃月餅多好運,事業愛情雙豐收!

      13. 中秋,望著滿天星星,傳來海浪聲音,回憶你的溫馨,給我的片片柔情,現在給你寫去,幾句柔情蜜語,但愿借此短信息,傳達我的心語,好讓我的笑容,留在你的夢里。中秋快樂!

      14. 秋風送去了我的祝福,圓月帶來了我的問候,流星記載了往日的故事,玉兔留下永恒的吉祥,祝你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15. 中秋明月格外圓,舉國同慶合家歡。親朋好友齊聚會,舉杯共飲情誼綿。共品月餅共賞月,幸福生活比蜜甜。祝您中秋笑開顏,開心快樂總無限!

      16. 每一次打電話回家,我都是戀戀不舍的掛斷電話,總是有說不完的言語,牽掛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氣。在無意間聽到他人的說話都能讓我想起你們。

      17. 少小離家家未回,每逢佳節倍思鄉,寂寞伴隨空哀嘆,親朋好友心掛念。巧逢今日是中秋,心中盼望把家歸,無奈世事多磨難,唯有短信表心愿。愿中秋愉快。

      18. 出外打工多疲倦,早出晚歸為賺錢,身體健康要注意,莫為賺錢傷身體,孤身在外不容易,朋友家人多聯系,又逢一度中秋節,不妨回家多團聚。

      19. 中秋到,我的禮物不落俗套:送你人圓,愿你人月兩團圓;送你夢圓,愿你夢想即將實現;送你姻緣,愿你佳緣幸福美滿;送你心愿,愿你開懷樂無邊。

      20. 日子,一天一天,如云煙;思念,一絲一絲,連成線;字符,一個一個,串成句;短信,一句一句,訴心愿:中秋佳節,愿你人圓夢圓事事圓。

    中秋節的傳說15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團結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蒙古人,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起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蒙古人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蒙古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蒙古人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節的傳說】相關文章:

    中秋節傳說。08-21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推薦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04-14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08-07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10-18

    中秋節的起源與傳說07-27

    中秋節傳說故事05-21

    與中秋節有關的傳說09-17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09-25

    中秋節來歷與傳說10-31

    <address id="ousso"></address>
    <form id="ousso"><track id="ousso"><big id="ousso"></big></track></form>
    1. 日日做夜狠狠爱欧美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