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水滸傳》讀后感1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滸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滸傳》讀后感 篇1
《水滸傳》是中國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成篇小說。《水滸傳》既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就必定有他發光出彩之處。這個時候我又隨各位梁山泊的英雄深刻的體會了一番他們的“忠孝義”。 《水滸傳》里的人物都刻畫得十分傳神,性格鮮明。例如:“花和尚”魯智深,他得知鄭屠欺負金翠蓮父女,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幫助他們逃跑,故意激怒鄭屠,三兩拳就打死了惡霸鄭屠。這一系列的作為都充分的期限了他是一個粗中有細,性格暴躁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漢子。
《水滸傳》故事情節曲折有趣,事態的變化常常讓人意想不到。認真品讀《水滸傳》,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漢的“孝忠義”。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對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沒想到母親卻被老虎給吃了,李逵怒殺四虎。這是危險呀,是對母親的孝給了他力量。還有當武松得知武大郎是被潘金蓮毒害的,為了替哥哥報仇,于是就割下潘金蓮的頭,掏出其五臟六腑;殺了西門慶;獲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們有對國家社會忠心。宋江寧愿死也不愿意讓李逵造反,李逵幾次想起兵造反,都被他阻止了。寧可朝廷負他,他忠心不負朝廷。這是“忠”還有林沖的妻子被高俅的兒子欺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義: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
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水滸傳》讓人過目不忘的就是英雄們的“忠孝義”,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邁的氣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學名著。
《水滸傳》讀后感 篇2
今年寒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它是作者施耐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北宋農民大起義而寫成的一部偉大的小說。《水滸傳》描寫了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行動,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從覺醒到反抗的斗爭道路。《水滸傳》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足智多謀的吳用、性格剛烈的武松、精通射箭的花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哲宗皇帝駕崩時,因沒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議冊立他的弟弟端王為天子,帝號徽宗。徽宗做端王時身邊有個親隨,姓高,排行第二,從小不務正業,踢得一腳好球,京師人都喊他高球,后來把球字改了一下,叫做高俅。因為球踢得好,高俅深得端王喜歡。端王做皇帝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讓他做了殿師府太尉。”
讀完這一段,我想:那時的'皇帝真糊涂,高俅只因球踢得就好做了殿師府太尉,還心狠手辣。現在,老師就要求我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有一樣好是不行的。如果高俅在現在,最多也只能當個足球明星。由此可見,當時是多么落后呀!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宋江他們才一起替天行道的。
水滸傳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五年級水滸傳讀后感篇一天,和媽媽逛書店,我想著《西游記》已讀完,就要了本《水滸傳》。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來,立馬被吸引,家人催了多次才放下書吃飯!
接下來幾天,我天天捧著書,就連上廁所、洗腳都舍不得放下,有時激動,有時擔憂,還有時流淚,書經不起天天翻,角也卷了,底也掉了,有點“讀破書”的味道了!
外婆買來《水滸傳》碟片,我每天努力吃飯,認真寫作業,為的是能多看一會兒DVD。還不過癮,外公又把王少堂的揚州評話《武松》講給我聽,如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等,聽得我如癡如醉!
我還常常處于一種“研究”狀態,把成人版《水滸傳》、自己的《水滸傳》和碟片封底放在一起比較,一看就是半天!媽媽問:“傻妞,你在看什么啊?”我笑而不答,反問媽媽:“你知道108條好漢中三個女的是誰嗎?”“招安后,哪些人生病死的,哪些人被害死的,哪些人沒死?”“你知道座次怎么排的,好漢有哪些綽號?”哈哈,媽媽大學雖是學中文的,可也不能馬上答對!
恐怕《水滸傳》作者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后,一個小女生居然如此癡迷“水滸”,真是一本好書!
《水滸傳》讀后感 篇3
在成長過程中,無數本書滋養著我,伴我度過漫漫長途。我對書如魚和水,緊緊系在一起不可分開。臧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當一本書真正住進你的心里,你就會有這種感觸。
小時受爸爸的影響,對書很感興趣。爸爸便買來了幾本名著以陶冶我的情致。但我太小,只是隨便翻翻。
上學后發現小時爸爸買的書竟是四大名著,便來了興致,隨手拿了一本《水滸傳》看看,卻一下被吸引住了。小時的零碎記憶在一頁頁紙中被重現,記憶也隨之深刻起來。當合上最后一頁時,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靈久久地被那一個個英雄豪杰所震撼著,感動著。
在這昏暗迂腐,官官相護的年代,無數好漢被處處欺壓。但亂世出英雄,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他們義聚梁山泊,匯成了一股連朝廷也不敢忽視的勢力。在一次次征戰中,他們為了義,救出兄弟,殺除貪官,卻也沖為了朝廷眼中的最大賊。在幾經波折下,朝廷招了安,讓他們四處奔波掃平其他勢力,但結果卻是,在百經沙場后散的散,死的死,就如同一部戲完結后的慘淡收幕。
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角色印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急公好義的宋江,智慧多謀的吳用,豪邁大力的魯智生,武藝高強的林沖等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他們是天上108位星辰,來到人間替天行道。他們豪氣沖天,為了兄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宋江的帶領下,他們打倒貪官污吏,濟世救民,顛覆了我們心中所謂的“義”。何為真正的義,誰也說不清。但他們卻說明了一點善、正即義,民心所向即義。他們用自己的義,反對朝廷的腐*。
但當他們實力達到頂峰時,宋江卻不顧反對要朝廷招安即使有義,卻依然要顧到忠。不是所有義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與義并存。也是他們四處征伐,掃滅那些本與他們同道的`賊。從那一刻開始,故事就發生了戲劇性的扭轉。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會為了你一點戰功,而天真地以為你以忠順。所以,當他們得勝歸來時,硬生生地拆散了他們。
直到現在,我依然為他們的結局而感嘆。但轉念一想,覺得又能怎樣呢?或許那已是最好的結局了。那個時代成就了他們,卻也毀滅了他們。但到最后,他們的情也依然存在,想起吳用、花榮隨宋江自殺,我眼中便盈滿了淚水。
在書的世界中,我忘記了時間,只是為那一個個故事感嘆,在書的世界中,我忘記了空間,任思緒隨那些好漢心神往之。
書,帶著我的靈魂在一點一滴中升華!
《水滸傳》讀后感 篇4
朝廷是金字塔形的權力結構,權力集中于金字塔尖,梁山難道不是這樣?朝廷有品級,梁山有座次,品級、座次代表地位權威,誰上誰下不可亂了等級……梁山儼然就像個袖珍版的朝廷,忠義堂就是一個簡裝版的金鑾殿……梁山和朝廷不是兩種世界兩種人,只是同一種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
——孫楚陽《草根侃;水滸傳>開場白》
其實,權力與等級在中國由來已久。從黃帝戰蚩尤,到堯舜禹禪讓,延續到后來的封建社會,民國政府,再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數斗爭,無數反抗,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農民起義,都是圍繞著權力與等級這兩個香餑餑展開的。官僚層夢想著保留甚至加強他們的權力,而底層社會希望得到平等對待,這兩種愿望互相抵觸,就碰撞出了無數的火花。可以說,沒有權力和等級的劃分,就沒有中國五千年以來的`動蕩不安。
而盡管梁山好漢們夢想著脫離朝廷的管制,自由自在過日子,但是,權力這著名的怪圈仍然束縛著他們的行動。表面上來看,綠林好漢是以武力服人,從深層次來講,權力仍是最高法則。
梁山第一任老大——白衣秀士王倫便吃了權力的虧。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王倫便應了這句話。為什么他會失敗?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似乎標準答案是“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但仔細推敲,這句話并沒有道理。說他“心胸狹窄”,可他對路過梁山泊的好漢楊志仍然很恭敬的對待。而且從這句話的背面來講,難道所有成功者都心胸寬廣了嗎?所以,這并不是王倫失敗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王倫貪戀權力。在晁蓋七兄弟上山時,王倫如果順應天命,順從的從老大的寶座上退下來,那么,他就不會遭受殺身之禍。
同樣的道理適用于現代。《易經》乾卦第六爻爻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說的就是在占據高位、享盡全力的好處后不懂得及時歸隱的人的下場。權力是誘人的食物,也是害人的毒藥。貪戀它,最終會導致悲慘的下場。《水滸傳》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我想,這就是其中的一條吧。
《水滸傳》交替展現了以武力服人和以權力服人的兩種規則。綠林以武力服人,官府以權力服人,而有時候這兩種規則也會互相滲透。到最后,權力的規則制服了武力的規則,權力仍然是人們服從的最高取向。我覺得,《水滸傳》幾百年來未曾被時光的車輪拋下,甚至還會不斷提升和超越的原因,表面上是它故事精彩,實際上還是因為它道出了千年來未曾有人道出的,中國歷史上治理國家,平定戰亂的重要法則——以權服人。
《水滸傳》讀后感 篇5
看梁山第一頭領宋公明,開始覺得忠義兩全,然后又覺得他真能忍,其他官員欺負宋江,宋江也不說一句話,不對抗一次。但是事情出現了轉機,晁天王為報答救命之恩,好心好意讓宋江坐第二把交椅。從此,吳不離宋,宋不離吳的場面開始了。
宋江是個有義的人,但是又為何又做出架空晁蓋,毒死黑旋風等不義之舉呢?很簡單,宋江是個小小芝麻官,沒什么理想,能在江湖上混個“及時雨”“山東呼保義”等稱號就足。但后來上梁山,做了副寨主。權力大了,想法也就膨脹起來。還想弄一個忠義兩全的高境界,所以總想著招安。
宋江也是好漢中最不灑脫、最不自由的、每每捉來的.有名望之士,宋大哥總是有著三部曲,一是喝退綁繩的小卒;二是親自解繩;三是鞠躬倒茶。真能籠絡人心,也不嫌麻煩。可見,在創業之期,宋江還是“他時假設隧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說道灑脫還數二龍山老大魯智深。打鎮關西犯官司,是為了救一對并未有交情的父女。后來當了二龍山一把手,相鄰的還有桃花山和白虎山。這兩個山頭與二龍山絕對不在一個層次,但魯達并沒有兼并山頭的意思,何等灑脫!再后來,武松要跳槽,不跟二龍山干了,魯提轄順水推舟,承受了宋江的“招降”。
晁天王一看不快樂了,這不是明擺著搶老大的風頭嘛!負氣要帶兵打仗,又中毒箭身亡。
宋大哥一門心思想招安,可以說吳學究起了極大地作用。吳用真陰,乃真小人也!晁天王在世之時,他遠晁親宋,二把手和三把手聯合對敵晁蓋。還有朱武,朱武的本領和吳用差不了多少,可人家智多星排天罡第三,朱武呢?別說第三,連天罡星也沒混進去。神機軍師當初可是少華山坐第一把交椅,為什么不能得到重用呢?很簡單,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吳用唯一可抗爭的只有朱武,于是,把朱武調到盧俊義的手下,盧俊義是副手,不敢,也不能與宋江抗爭,朱武知道有聰明也沒地方使。梁山招安,朱武找公孫勝求仙去了。
而吳用、花容吊宋江墓前,林沖郁郁不得而終,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而魯達、武松這等莽漢,反而明哲保身,善始善終。當然,最聰明的還屬燕青,沒有受到迫害,挑著一擔金銀財寶走了。
宋江確實是忠,只可惜愚忠,還害著一幫弟兄上刀山、下火海。只活得二十三人。
是非功過,難以評說。
《水滸傳》讀后感 篇6
xxxx年寒假期間讀了一本書《水滸傳》,這本書充滿著真實的、正義的情感,使我從內心里非常喜歡,尤其是其中《李逵救母》一文,使我至今不能忘懷,我還將這個有意義的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聽,講給我的學生聽,讓他們感受其中的對母親無限的大愛。
梁山上都是好漢,也許有的深諳計謀,但更多的好漢卻是義字當頭,情字當心。說實話,我看《水滸傳》這個電視時,我非常不喜歡李逵這個人物,覺得他就是一介武夫,沒什么本事,就是輪他的兩個大板斧。但是我看完《李逵救母》的章節時,卻深深被這個武夫所感動,比起我們現代人,李逵應該被尊為孝感天地的孝兒,比起我們身邊那些把眼前的利益看得那么重,把別人的付出看作是應該,沒有一絲感恩之的人,李逵應該就是我們的榜樣。一、他為自己的兄弟兩肋插刀,肝腦涂地。二、宋江是他的大哥,尊敬自己的上級。三、從來不會做窩里斗的人,是義字當頭,但是也是情字當心。四、對待假李逵,不是把假李逵殺掉了,而是面對假李逵的假話,心存善念,放了假李逵,但最后還是以正義的舉動,對假李逵實施了懲治,這也是一種正義所在。
這樣的人雖然魯莽,可比起有心計的高逑來說,這樣的人用得更讓人放心,更讓人舒心,不會想著什么時候,主公的位子被小人給暗害了,不會在背地鼓搗一些讓人惡心的`語言和事來。恰恰就是這種的簡單吸引了我。
下面就來說一說李逵救母這件事,當李逵上梁山過上了有吃有喝的生活后,就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母親,李逵從梁山泊回家中,發現母親雙目失明,不由得淚流滿面。為了不再讓母親傷心,李逵沒告訴母親在梁山泊落了草,說是做了大官,來接母親,母親高興不已。李逵背著母親徒步走到一座山上時,母親喊渴了,李逵便飛快的去取水了。當李逵回來時,卻不見了母親的蹤影,任憑怎么喊也不回應。李逵焦急萬分,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攤血跡,遍跟著血跡走,卻找到了一個虎穴。李逵看到了穴中的兩只小老虎正舔著一只剩下的人腿,心中大怒。李逵操起腰間的兩把板斧,把兩只幼虎多成了肉泥,接著又連斬二虎,為母親報仇雪恨。
哪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母親就是再丑,兒女們也不能嫌棄自己的父母,李逵沒有救到自己的母親,但為自己的母親報了仇,可是即使是這樣,自己永遠不會見到自己的母親了,心中多少悲憤,嘆息聲和悔恨一直會折磨著李逵的心啊,因為他是一個孝子。是啊,母親始終愛著子女,順從自己,為子女們無私奉獻。樹高千丈也不曾忘記根,更何況我們呢?等我們長大后有了作為,定當給予厚報,讓我們的父母享受到我們的愛。
《水滸傳》讀后感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水滸傳》的書。書中有宋江、吳用、盧俊義、公孫勝、關勝等108位英雄,故事以他們為基礎。
這群英雄齊聚山林,劫富濟貧。面對朝廷的多次進攻,他們沒有退縮。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擊退了他們,并征服了許多將軍。面對這場戰斗,朝廷不知所措。
一天,皇帝手下的奸臣高秋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的策略,讓皇帝招安他們,然后讓他打那些農民起義軍。梁山好漢被招安后,去鎮壓農民起義軍。讓我們來談談與方臘起義軍的戰斗。宋江的士兵死了,傷了,走了,隱隱的,損失了大部分,只剩下20多人。在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奎被奸臣用毒酒毒死;盧俊義又被水銀毒死,失足落入水中而死;吳用和華榮也在宋江和李奎的墓碑前上吊自殺。故事以悲慘的結局結束。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為他們的結局而難過!
在《水滸傳》中,在這么多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李奎。他粗中有細,直率坦率,脾氣暴躁,忠誠勇敢。說他粗中有細,是因為他做縣令時的一次審案。有一次,農民張老告訴當地土財主,他強行奪走了自己的兩畝地。當地財主給李奎幾張銀票后,李奎知道一定是財主占據了張老的土地。于是騙他說:“張老告訴你你你偷了他四畝地契,你可以知罪嗎?“財主中計,急忙說:“四畝從哪里來?只有兩畝。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說漏了嘴。李奎立即要求小官把財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并歸還兩畝地。由于江州劫法場事件,說李奎忠義兩全,勇敢無比。宋江和戴宗被押到刑場殺頭,李奎一馬當先,沖進敵群,逢人殺人,勇不可擋,為救兩位義士,立下汗馬功勞。說李奎脾氣暴躁,直率坦率,是因為他在朝廷招募安全,圣旨,憤怒地撕成兩半,原因只是因為陳太尉說話不尊重梁山英雄,態度傲慢。在詔書中,梁山好漢被比作草寇。李奎不僅撕了詔書,還罵了欽差一頓:“誰說的是詔書?你那皇帝不知道我這里的眾好漢,來招安老爺們,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皇帝,偏我哥哥做不了皇帝?不要來煩黑爸爸,至少把你寫詔書的官員都殺了!幸運的是,大家都來解勸,把黑旋風推下堂,李奎這才罷休。
讀這本書,我知道我們不能分享幸福,困難,應該分享幸福,困難,真正的`朋友應該能夠分享困難。曹雪芹有句名言:“黃金容易得到,心也難找到。”學生們應該真誠地對待對方,建立永久的友誼,而不是容易破碎的!
雖然《水滸傳》已經讀完了,但書中的許多情節讓我回味無窮!回味作者精湛的語言,我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回到戰爭時代,與梁山英雄一起體驗當時的事情。好吧!這本書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讀后感 篇8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路見不平一聲吼呀,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翻開那本厚厚的《水滸傳》,伴隨著激昂高亢的歌聲,那種豪氣凌云的感覺立馬出來了。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施耐庵寫的,介紹了梁山伯好漢上山到下山的全過程,到最后隱居山林的故事。書中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神態和動作都描寫的惟妙惟肖,體現出了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
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武松。因為武松剛強勇敢,不怕危險,而且拳腳功夫甚是了得,赤手空拳就可以打死一只大青蟲。正是武松這種英雄的形象,才在我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然而,綜其所感,對于這本書,我可以簡單的概括兩個字:忠和義。
忠,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組國要忠心,對身邊的朋友、親人們也要忠心。《水滸傳》中,宋江對自己的國家盡心盡力,這就是忠。而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少人會為朋友兩肋插刀,有的人甚至為了個人的利益,還不顧朋友的生死,直接背叛了朋友,最終兩個人的仇恨還拉到了下一代。
雖然有大部分人能做到忠,但這個義,恐怕是沒人了吧!就這么簡單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書中一百零八位好兄弟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就是為了做到這一點——義。不要小看這個“義”字,雖然只有寥寥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譜寫啊。義,它需要一個人擁有相當大的勇氣,甚至是要有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從這本書中,我還學會了要如何對待朋友。宋江就是我的榜樣。宋江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也沒有什么獨門絕技,但是他的朋友卻很多。那是因為他交朋友全憑一個“義”字,平日里仗義疏財,廣結義友,“及時雨”稱號非他莫屬。其他兄弟們都打心底了佩服他呢。
然而,現代社會卻有人因為利而迷失了自己,干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本來一對很要好的朋友,見利忘義,最后他們把義氣都拋到了九霄云外,走向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義”何等的重要!
這本《水滸傳》真是一部經典著作,一個“忠”、“義”、“勇”完美結合體。每當我翻開它,一個個故事跌宕起伏,一個個人物義氣十足,總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每讀完一段,我小小的身子里卻熱情洋溢,一種壯志凌云的感覺油然而生,滿腔熱血沖破天。往往這個時候,我也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首歌: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路見不平一聲吼呀,該出手時就出手。”
《水滸傳》讀后感 篇9
上了二年級以后,我讀了不少的課外書,但是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滸傳》。直到現在每每想起武松打虎那一章節,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武松在回陽谷縣的路上路過景陽崗這個地方,他看見一個小酒店,上邊旗幟上寫著“三碗不過崗”,意思是他們店里的酒是好酒,一般人喝上三碗就醉了。可是武松一下就喝了十八碗,仗著酒勁要上崗,酒保告訴他前面山崗上有老虎,武松不信……武松搖搖晃晃的上了山,見一塊大青石,便在大石上休息了一會兒。這時忽有狂風刮來,回頭卻見一只吊睛白額大蟲(大老虎),已落在背后。讀到這時我的心都懸在嗓子眼里,眼睛急急的往下趕緊看,只見武松急忙一閃,閃到老虎背后,老虎見沒撲著武松,便前爪一搭地猛吼一聲,武松又閃到一邊,雙手掄起哨棒,用盡全身力氣一棒擊去,不料打折了旁邊的樹杈,哨棒一折兩段,老虎咆哮,再次撲來,我看到這兒時真是扣人心弦,驚心動魄,讓我好不擔心武松的安危……武松這時卻丟了半截哨棒,赤手空拳就勢按著虎頭,把虎頭直往土里按,又舉起拳頭猛擊虎頭,終于把老虎打癱了……看到這兒我終于是長出一口氣,深深為武松折服。
我最羨慕武松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而且遇事臨危不懼,機智勇猛,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我要向武松那樣,把學習生活中的“攔路虎”,一一打敗,爭取做生活的強者!
x
中國有四大名著,其中之一便是《水滸傳》。雖然有“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的話,但出于對名著的興趣,好歹也是名著啊這么想,我還是閑暇之時閱讀了一下。
《水滸傳》之中有許多較為血腥的場面,例如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血濺鴛鴦樓之類的橋段。
而“少不讀水滸”恐怕就是為了防止年輕人年少氣盛,讀了水滸后被其中的血腥場面,書中人物性格所影響,做出后悔終生的.事來吧。
但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的一些寫作手法確實也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
如書中智取生辰綱一章,便是先寫楊志運送生辰綱途中被奪的過程。以楊志的角度描寫。最終被奪后,留有懸念,最后再揭示主謀們的智取的計劃,這種寫法就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人物的性格也寫得相當逼真,讓人們覺得很真實。如魯智深出家后看寺中菜園之初與菜園周圍的那些潑皮打斗到后來的倒拔垂楊柳兩個片段便寫得栩栩如生,仿佛這些片段就發生在眼前。
雖然《水滸傳》中有許多血腥,沖動的片段,可能會影響青少年。但是其中的寫作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卻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雖然書中打斗的場面會使青少年易于沖動,但年輕人不就是需要有沖勁么。所以“少不讀水滸”有點過于偏激了。多讀名著是有好處的,而不能把名著分成什么年齡段讀。
《水滸傳》讀后感 篇10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梁山好漢的故事家喻戶曉。這本書講述的是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泊聚義,后被朝廷招安,奉命阻止大遼的進攻,然后平定南方方臘起義,雖說受到了天子封賞,最終卻遭到奸臣陷害,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煙消云散了。
在寒假里淺讀《水滸傳》時,從始至終感受到的是英雄們的豪情,還有他們一直堅持的“忠”與“義”。“忠”是眾好漢的忠心,無論是報效朝廷,還是對待朋友都忠心不二。這一方面宋江宋公明身上體現得最多,無論是在落草之前,還是在上梁山之后,他對朝廷的忠心都矢志不渝。至于“義”,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兄弟再多也沒有戰斗力,最終只會互相猜疑,自相殘殺。為朋友兩肋插刀,這便是“義”。讀完《水滸傳》,再次回想便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領導者的思想。以前印象中的宋江是“忠”與“義”的化身,現在我所看到的宋江則是一名思想中存有奴性的管理者,正是這種奴性限制了宋江的發展視野,葬送了整個梁山泊的'前程。宋江一直視朝廷為正統,在他眼里落草為寇就是不忠不孝的表現,因此他極力忍受著現實的種種不公,即使是被刺配也從沒想過落草。后來宋江被逼無奈,還是上了梁山泊,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沒有徹底反抗,而是將所有的遭遇歸之于奸臣弄權。他沒有林沖反抗得徹底,林沖在遭到高俅陷害時,一味地忍讓,失去了心愛的娘子,以及男人為之驕傲的事業——失去了八十萬禁軍教頭。后來,潛隱在林沖性格深處的反抗元素經過相當程度的積淀后,驟然飆升。風雪山神廟,林沖夜奔上梁山,直至成為水滸陣營里最為革命的人物之一,林沖與朝廷的決裂要比宋江徹底得多。宋江也沒有魯智深反抗得徹底。魯智深最初作為一名下級軍官,為救金翠蓮,提轄做不成了,作了和尚。為救林沖,連和尚也做不成了,落草二龍山。二龍山呆不下去,就上梁山,豪爽仗義,坦坦蕩蕩,不像宋江,瞻前顧后,優柔寡斷。
宋江上梁山初就想好了梁山的出路,從那就是等待朝廷招安,宋江乃大才之人,江州反詩中的“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足以體現這一點。宋江的領導才能也不得不讓人佩服,他手下上百名頭領,肯定有些人是他不喜歡的,但他從沒表現出反感的一面,對待任何頭領他都是非常友好的,將自己“忠義”的品牌形像深植每個頭領內心,使得每個頭領對他都惟命是從俯首聽命。
從梁山泊當時的勢力來看,梁山眾軍已經成為一支非常有組織性的軍隊,人才濟濟,能征善戰,不可小覷,這樣一支隊伍,卻被昏君和奸臣肆意調配利用,這不能不說是水泊梁山的悲哀。
歷史的煙云早已隨風而去,施耐庵為我們塑造的人物形象卻經久不衰。《水滸傳》博大精深,其中反映的社會現象和人生道理,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挖掘。
《水滸傳》讀后感 篇11
風幡遙招水泊中,杏旗轉見雁臺紅。未有青梅與煮酒,且將談笑論英雄。
古時英雄一詞,積淀了太重的分量。他們或馳騁疆場,縱橫千軍,或叱咤江湖,名極一時。北宋末年,梁山齊聚一百單八員好漢,劫富濟貧,替天行道。時近千年,忠義堂的匾額或早已駁離脫落,但在匾額的另一面,我卻看到了筆力遒勁、入木三分的二字——英雄。
何為英雄?有力挽狂瀾之勢,扭轉乾坤之力的'人?有齊家治國之學,一計定天下之人?似乎是,又不全是。
怒發試空拳,袈裟提柳干。所謂英雄,便是如“花和尚”魯智深那般的性情好漢。魯提轄為民女出頭,拳打鎮關西,遇機緣剃度五臺山,卻不改灑脫不羈的性情,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征方臘后,他“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無疾而終,從容坐化。較之整日吃齋念佛,不理俗事的得道高僧,我倒認為,魯智深才是一位真正的佛子。他善惡分明,敢愛敢恨,豁達率直,徹底打破了往日“佛”的界限:若心存善念,縱然生活在滾滾紅塵之中,也可立地成佛。
此義成佳話,是忠遺浩嘆。所謂英雄,便是如“及時雨”宋江那般的忠義之人。他原是鄆城一刀筆小吏,全因一時失手殺死了閻婆惜,走投無路,被逼上梁山。孝義黑三郎早已名聲在外,眾人俱對其尊崇有加,晁蓋死后,他便擁得梁山十萬兵眾,名震天下。因了“忠”這一字,他受朝廷招安,東征西討,最后卻被奸佞所害!盡管宋江的結局可悲可嘆,但這一介文人能將各路好漢盡收帳中,讓他們唯自己馬首是瞻,幾破禁軍,十戰九勝,這樣膽識與智慧兼備的宋江,不得不說是一個真英雄。
巾幗時縱馬,紅顏可掄刀。所謂英雄,便是如“一丈青”扈三娘那般的女中丈夫。宋公明攻打祝家莊之時,一丈青當先出馬,意氣風發,數十回合便單捉王矮虎;后雖不敵林沖,為彼所擒,但還是顧全大局而拋卻宿仇,認宋太公作父,聽宋江之命嫁與王英為妻。自此,一丈青安居水泊,每逢戰事便忠心為梁山效力,屢立奇功,如此深明大義、戰功赫赫的女將,雖是武藝超群的血性男兒也不及她萬分之一。
何謂英雄?水泊人人皆英雄。
所謂英雄者,能挑起波瀾壯闊,敢為他人之不敢為;或率性正直,或內斂自持,快意江湖而不忘家國兼顧;為民可披肝瀝膽,為國可馬革裹尸。然而,英雄并不只有此一層定義,他們亦可默默無聞,深藏不露,及需時便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所以,英雄是歷史,也是現今。
落子漫談英雄事,棋定不見豪杰身。日暮枯霞沉舟岸,功過須付說書人。
《水滸傳》讀后感 篇12
美的事物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不斷學習對完美人性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下面將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帶給您幫助。
當我捧著這本?水滸傳?時,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詳的?好漢歌?:“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頗有一番梁山好漢豪爽的氣勢。
合上?水滸傳?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種怒火。我氣憤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我痛恨那些陰險兇殘的貪官污吏;我鄙視提出“借刀殺人”這個主意的人。同時,我也有一絲的傷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將的悲慘命運;我感嘆這一百零八個好漢的豪壯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義氣。
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名字,銘記他們的歷史,銘記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們吧!
六年級水滸傳讀后感
在《水滸傳》中,我既喜歡公孫勝,也喜歡方臘的猛將石寶。石寶武藝高強,慣使流星錘,一把劈風刀也神出鬼沒。有一次,他和天空星急先鋒索超相持,兩個更不打話,斗了二十回合,不分勝負,突然,石寶用流星錘打將來,索超措手不及被打死于馬下。鄧飛大怒,揮舞鐵鏈來戰,石寶和鄧飛過招十合,鄧飛力怯,被劈死于馬下。還有一次,李逵、鮑旭、項充、李袞四將敵石寶,石寶不戰,李逵剛休息,石寶就沖上來,揮起劈風刀將鮑旭斬為兩段。瞧!石寶武藝多高強,我多想拜他為師呀!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一直以“忠義”兩字為主,忠的代表是宋江、盧俊義,義的是代表是李逵、魯智深。宋江以忠義而深受梁山好漢的擁護,我卻認為這是愚忠,毛澤東說過,宋江被招安后,成了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成了一把夜壺,人要用就用,用不著,誰都說臟。宋江真不該投奔朝廷,最后落得可悲的下場,使梁山兄弟也受到連累。看著梁山好漢一個個倒下,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
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我了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喜歡魯智深,武松,華龍,林沖,顧大嫂,扈三娘,沅小七,百里浪條,吳用,青面獸楊志等等。
我喜歡燕青,也喜歡李師師李逵剛開始不喜歡的,后面覺得也是條漢子,還是個孝子,人物很典型還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點,我很不滿意就是宋江,宋江放走高俅一事我并不是說宋江為兄弟們謀出人,朝廷招安不好,他也是個忠義之士,也知道很兄弟們肝膽相照可是他不該!!不該!!那次不該放走高俅,放走高俅,我最恨的就是這個,明知是奸臣小人還放虎歸山,還害死了林沖,那個恨呀,殺了高俅林沖不是這個死法,想殺殺不了我真想像智深把馬都打死打翻還導致最后的重英雄屢步為堅,宋江華榮之死這點真夠敗的。
《水滸傳》讀后感 篇13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后,對高俅之子的欺凌,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文天祥留下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鄭板橋說:“粉骨碎身全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布魯諾為捍衛宇宙無限說而被活活燒死。梁啟超為了讓人們真正的了解腐朽的朝廷,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忠義兩字,何等氣魄,讓我們為之一震,我們現在應該忠于學習,與同學講義氣,珍惜這份友誼。
【《水滸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水滸傳讀后感初中]水滸傳讀后感初中03-30
讀《水滸傳》有感:讀水滸傳有感05-04
水滸傳書心得12-25
水滸傳心得11-08
《 水滸傳 》讀后感11-22
水滸傳讀后感(精選)07-06
(精選)《水滸傳》讀后感07-06
《水滸傳》讀后感【精選】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