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三國演義》讀后感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為人所熟知。這本書上學的時候我也早已看過許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電視臺播放《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興致上來,于是便重讀了此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次也不例外。
《三國演義》刻畫了大大小小數百個武將,有些武將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記憶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羅貫中的深厚功力。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時代,是一個英才集結、豪杰輩出的年代,文爭武斗,好不精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演義類歷史小說,更是一部蕩氣回腸的中華兒女英雄史。諸侯紛爭,依舊不忘禮義。兵戎相見,依舊不忘忠孝。劉備入主西川,為大業不忍加害同族劉璋,是為禮;赤壁之戰,關羽鎮守華容道,面對落魄而逃的北方梟雄曹操,卻念及恩情,寧違背軍令狀,放走曹操,是為義;徐庶接到母親病危的書信,冒著被困曹操的危險離開劉備,是為孝;諸葛亮一生天縱奇才,卻依然盡心盡力,輔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為忠;趙子龍長坂坡挺槍在敵營幾進幾出,百萬軍中浴血拼殺,是為勇。《三國演義》全書中,貫徹始終的`是忠孝禮義勇的中華傳統道德觀。以致數百年來,人們品析《三國演義》依舊會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個年代,這便是這本書內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暫且不談,倒是每次讀都會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這些人物雖然筆墨不多,但是他們卻是這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說,三國紛爭這個主線是這本書的骨架,劉關張、曹操孫權等豪強是血肉的話,那么這些個小人物便是毛發、指甲,豐滿了三國歷史。后人讀三國,不應該只關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環固然閃耀,那些配角同樣值得尊敬和喝彩。許多小人物不經意間就改變了歷史。一位偉人也說過,歷史并不是屬于那些英雄,而是屬于人民。我們每個人更應充分認識到個體的作用,端正自己的價值觀,為社會增加正能量。無數細微的正能量匯聚在一起,將推動歷史的巨輪走向進步。
《三國演義》中,曹魏實力最強,一統天下也是大勢所趨。魏國的人才體系相當健全,人才層出不窮。反觀吳國、蜀國,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國國力本不及魏國,奈何劉備復興漢室心切,屢屢出兵,甚至因義弟關羽之死而對吳國大動干戈。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本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剛剛建立,卻又偏向了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國。可以說,這是一場根本沒有盈利的賭博。無論吳蜀相爭誰是勝者,都免不了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被曹魏所吞。劉備的個人領導力也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表現。一個依靠漢代皇室光環憑借仁義起家的領導人,在面臨真正決斷時,個人素質往往就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我個人是酷愛蜀國的,每當讀到五虎上將如何驍勇善戰,都會不禁嗟嘆,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將,又豈會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國一統。
遺憾成就歷史,也成就了這部三國。天下歸魏,三個當世梟雄,最后誰也沒有站到歷史的制高點。這首《臨江仙》恰到好處地描寫了歷史變遷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2
三國的硝煙一度讓我迷茫,當我還沒弄明白那一場場無休止的戰爭是為了什么時,一切便已在?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開始了。
所謂英雄,曹孟德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以為,有志有謀者尚不足以謂之英雄,凡英雄者必經時代的蕩滌,戰爭的磨礪。
諸葛孔明,于世人心目中可謂之以英雄也。可縱然有經天緯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計,運籌帷幄之能,如若他終身躬耕于隆中,也難成舉世景仰的蜀國丞相,難以流芳百世。孔明青年時常自比管仲、樂毅,由此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懷的大志——匡扶漢室,興國安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當時漢廷岌岌可危,而劉備只是一只喪家之犬,寄人籬下。孔明沒有遵循?順天者逸,逆天者勞?之說,他走出茅廬,把他后一半的'人生全部獻給了劉備,獻給了蜀國,獻給了那個朦朧的匡扶漢室的念頭。這似乎注定了他嘔心瀝血的一生。
我相信孔明曾在這兩種人生中作過艱難的選擇,當劉備請孔明出山相助時,他拒絕過。然而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誠?乃曰:‘愿效犬馬之勞’?。此乃書中之言,我不信孔明會在一瞬間改變了自己人生的選擇,也不因由于?哭出江山?的劉備的幾滴眼淚而使他感動。那本應該就是他的志向所在,一種興國安邦般吞天吐地之志。以孔明之才,無論投身劉備、曹操,抑或孫權,都必將是棟梁之材。試想,若孔明拒劉備而投曹操,操定器之。加之曹操麾下有雄兵百萬,戰將千員,取天下易如反掌。到那時,孔明自可歸隱。若孔明與其兄諸葛瑾共事一主,也未嘗不可。孫權安踞江東,孔明盡其才輔之,欲成霸業也非難事。但劉備若無孔明輔佐,必難以長久,三分之勢終難成,天下間的爭戰也就簡單多了。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孔明選擇了劉備,投身了艱難的戰爭,為報知遇之恩,更是為了實現理想。這是一對絕好的搭檔,為君者仁厚開明、善納良言;為臣者神機妙算、竭忠盡力。他離開茅廬時尚囑咐其弟勿要荒蕪田畝,待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我看出了他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更體會到了他的勇氣與信念。可他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他已在戰爭中?忘卻?了自己的囑托,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山后,他助劉備占荊襄,入漢中,成鼎足之勢。又聯吳抗曹,輔佐劉備建蜀稱帝。劉備死后,他又忠心捧起阿斗,六出祁山,終積勞成疾,出師未捷,病死軍中。我想,所有讀過三國的人都會傾心于這些精彩的章回,都會對孔明的才智謀略嘆服不已。然而戰爭中體現出的并不只是他的智慧: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嗎?西城上演空城計不需要過人的膽識嗎?七擒七縱孟獲不需要豁達的胸襟嗎?知魏延心存反意卻仍用其武,不需要容人之心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需要堅韌的毅力嗎……
三國中有無數英雄,他們沒有得到整個江山,得到的卻是在戰爭中耗盡的無悔的一生。切莫以成敗論英雄,一心一意地馳騁沙場,只是為著自己平定天下的志向,此乃足矣。三國是一個成就英雄的時代,因為有太多的強者存在,有太多的戰爭存在。追憶歷史,從中感悟不少,人生幾何,豈能虛度。惟有向著目標努力,縱然耗費一生也無怨無悔。
《三國演義》讀后感3
讀三國,做一個像關羽一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讀三國,做一個像夏候惇一樣的熱血真英雄。
讀三國,做一個具有超級陽剛之氣的人。
……
《紅樓夢》中有一回襲人說寶玉的話:“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只愛在丫頭群兒里鬧。再者,也沒個剛氣兒。”這句話其實是襲人不客氣地批評寶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點陽剛氣,一個男人若有“脂粉氣”,說話娘娘腔,做事優柔寡斷,沒有擔當,缺乏主見,婆婆媽媽,膽小怕事……其實是特別不好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點剛氣兒。汪老師認為,通過閱讀《三國演義》可以較好的讓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漢,什么是熱血男兒,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給學生講名著《三國演義》時,汪老師重點講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鄉,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特別勇猛善戰。
汪老師重點和同學們精講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塞進嘴巴吃了,同學們在課堂中都聽得異常興奮,簡直不敢相信有這事。
具體情節《三國演義》原文是這樣寫到的:
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啖之。
細讀以上文字,羅貫中用極簡,生動、細膩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熱血漢子,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汪老師不得不對羅貫中的文筆服氣。
此處,以寫夏侯惇為主,沒有華麗的鋪陳,沒有多余的描寫,從動作,語言上一氣呵成!
汪老師再來分析情節,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戰場上直接拔箭吃掉受傷的眼睛,這真是鐵血真漢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這樣寫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是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
據汪老師所知,古人遵從《孝經》里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無論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發,也都是源于這個傳統。自己的生命,都是來自于父母,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孝,是不能隨便毀傷的。例如:古人有言:“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圣人之訓也。”
當了解到這些中國文化背景后,我們才能明白夏候惇為什么當時要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吃掉。他這樣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現!而是緣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時,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在當時封建社會里,這恰恰是一個人重孝之表現。
另外,從小說的情節來講,當時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劇痛,直接用手拔箭,連眼珠也一起拔出,這絕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負傷后,殺掉了曹性,報了一箭之仇。可見夏侯惇的戰斗力還是很高的。大多數人一只眼睛傷到這樣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睜不開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負傷,沒有讓他放棄職守,繼續戰斗,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關羽刮骨療毒后,大家都稱贊關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傷瞎掉了,忍著劇痛繼續戰斗殺敵,可以說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著實了不起。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膽色,有剛氣,有豪邁的一面。
一部《三國演義》汪老師讀出了英雄本色,讀出了男兒當自強的霸氣……頗讓人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作文寫三國演義讀后感三國演義作文,讀后感04-14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后感]03-30
三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29
《三國演義》讀后感 讀后感03-0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11-12
高二三國演義讀后感11-12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24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1-11
《三國演義》讀后感言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