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精華】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三國演義有感1
書,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名詞;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書,是醫治無知的可口良藥;書,是折射社會的一面鏡子;書,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我就在這層層階梯下,留下自己的腳印。最令我難忘的,莫過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描繪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重義輕財的關羽、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無比的曹操、仁慈正義的劉備、驍勇善戰的張飛……《三國演義》還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了。
《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的便是曹操了。雖然他很狡詐,也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此之話,但我也不得不說他任用賢才,他曾經頒布過好幾道《招賢令》,引得無數英雄豪杰來投奔他,使曹營中“猛將如云,謀巨四海”。他的五良將之首張遼,曾經差點活捉孫權,就連吳國的小孩兒一聽到“張遼”二字,都嚇得不敢哭了。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永遠都不能驕傲,否則就會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再次上演。
讀三國演義有感2
三國有三奇,一奇為關羽,一奇為曹操,一奇則為諸葛亮。
孔明本來就年輕有為,再加上羅貫中小說里適當地添加上的文學色彩,自然就變得愈演愈神了。除了用錯馬謖外,幾乎每次都是神一般的預言。可以說,劉備后半生的霸業和輝煌都是靠他拼出來的。但顯然,諸葛孔明的那份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諸葛亮在我的眼里,最可貴的便是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君主的忠誠。面對南蠻的叛亂,他義無反顧地親自前往,采用"攻心為上"的大方向一路平叛,最終讓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順;為了征服魏國的遠大目標,他六出祁山,就算是昏君劉禪做出的無能決定,也沒有過多的怨言,只想著忠君報國的他用行動證明了一切,最后卻在軍營死去,讓人嘆息不已。
諸葛亮不僅活著威震四方,死后同樣余威不減。"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和"錦囊妙計"足以顯出它的神機妙算。對司馬懿的震懾更是巨大的。他甚至還造出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最令人震驚的是他竟料到了鄧艾的死……他的一生的.功勛和傳奇般的色彩,實在是他人無可比擬的。
《三國演義》雖不是真正的歷史文獻,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作者羅貫中,以正史為框架,在十分豐富的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部巨著。通過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的合理處理,讓小說深入人心。他將書中必要的細節全都事無巨細,把整個故事襯托得栩栩如生。巧妙地將一些神幻的事情結合在其中,更加表現了人物的傳神和英勇形象,其中看到許多故事都耳熟能詳,正是因為他們生動、形象,才在民間廣為流傳。
少年強則國家強。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爭當新時代好隊員,這樣才配得上新時代好少年的稱號,只有多讀書,擴展自己的知識,長大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報效國家。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兒時的我,也為《三國》中描寫的金戈鐵馬而熱血沸騰,為一個個英雄人物吶喊助威、欽佩不已,為那血流成河的場場戰役感到膽戰心驚。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歷史了解的增多,看《三國》遍數的增加,我逐漸發現了《三國》中的一些錯誤。
從人物方面來看,曹操,就是一個在三國中被人為扭曲的人物,單從“奸雄”這個稱號來看,就說明了曹操的奸詐。可殊不知“奸雄”這稱號雖是貨真價實,但意義卻并非想象的那樣,只是說曹操此人智謀、城府極深,略有些狡猾罷了,而且,他還是“治世之能臣”,是一名雄才大略的人,并非那種大奸大惡之人。而那千古傳頌的,被視為“操賊”格言的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是毫無依據,是作者羅貫中自己編的,原話應為“寧我負人,人不負我”,雖看似相似,實則意義大為不同,這“天下人”和“人”可不是一點的差距。也正因為如此,后世的'人們多看文學作品,曹操的高尚品質就被“擁劉反曹”思想中曹操的奸惡掩蓋了。
相比曹操,關云長在三國中可謂是“忠勇”的形象代言人,形象自然大好,不過,為了神化云長,他的兵器被換了,在歷史上,關羽用的兵器并不是八十二斤的“冷艷鋸”青龍偃月刀,而是槊,第二十五回斬顏良時,“手起一刀,刺于馬下”便說明了這點,因為《三國》是羅貫中編寫,并非其原創,所以這里的“刀”,應該是后改過來的,而關公的兵器,也是一個較大錯誤。
諸葛亮,這個號稱“智絕”的人物,在整個《三國》中,應該算是錯誤較大的。這個在《三國》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神機妙算,幾乎無所不能的神,在現實三國中,也只不過是個略出眾一些的頂尖謀士罷了。草船借箭,史書記載,是孫權“借”的;巧借東風,根本就是在吹牛,這借東風,不是運氣,那就是諸葛亮會“天氣預報”;三氣周瑜,完全是夸張,周瑜,是病死的,不是被孔明氣死的,而且,死時,也已到中年;而空城計,更是假得讓人無話可說,在這個故事里,司馬懿看起來就像是頭蠢豬,他只須派幾十個騎兵進去探查一番便可知事情真相,而他卻直接退兵,這樣的人,能做武侯敵手?顯然,這個故事系胡編亂造,只能說編術拙劣,令人無法想象,甚至于三顧茅廬的真實性,都受到廣泛懷疑。“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小說完全將孔明神仙化了,“失街亭”只能是冰山一角而已。
誠然,羅公這么做也是為了文學作品的觀賞性,可歷史的真相是不會改變的,在歷史真相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但即使如上面說的那樣,亦或是還有沒提到的更多錯誤,但這些并不能掩蓋“三國演義”的文學性和地位。人無完人,同樣,書也無完書,一絲瑕疵不能影響整個玉璧的美觀,反而會使其天然無價,一絲錯誤,亦或是說與歷史的不同,更反映了《三國》的平民色彩和生命力。
讀三國演義有感4
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時間,讀了我最喜愛看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明朝作家羅貫中寫的,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這本書里塑造了近200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雙全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等人物性格尤為突出。《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小說和歷史文化小說,它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事,構思宏偉,手法多樣,讀來使人驚心動魄。
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小說中多處描寫他足智多謀的事件,“諸葛亮彈琴退兵”就是其中一則。
諸葛亮剛到西城縣,就聽到司馬懿帶著十五萬大軍殺來的消息,此時他身邊只有一群文官。他帶的五千人馬,有一半人已經去押運糧草了,城中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兵士,諸葛亮登城觀望遠方塵土飛揚,魏兵已經殺過來了。官軍們看了個個驚慌失措,而諸葛亮則是十分鎮定,他下令手下人藏起蜀軍旗幟,所有士兵都躲起來,不允許高聲說話,又讓幾十個蜀兵假扮成百姓的模樣,到城門口打掃街道。諸葛亮自己則坐在城樓上彈著古琴。司馬懿見城門大開,二十多個百姓在城門口旁掃地,又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的彈琴,司馬昭感覺奇怪,司馬懿解釋道:“諸葛亮詭計多端,我們還是撤兵吧!”
讀到這里,我無不被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所折服,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會這么鎮定嗎?
這本書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三氣周瑜》、《三英戰呂布》等,《三國演義》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聽到這耳熟能詳的字句以后,你的腦海中會展開怎樣的一幅畫卷?畫卷上描繪的,是心中物是人非的感嘆,是朝代更迭的必然命運,還是那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其實對我來講,它展開的則只有四個字,在中國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四個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產生于元末明初,是由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以及民間流傳故事,經過高度熔煉創作而成。故事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開始,直到東吳滅亡,晉朝司馬炎統一天下結束,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全面反映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斗爭,為我們了解封建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書中的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等形象,家喻戶曉。全書氣勢恢弘,結構龐大,人物眾多,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縱橫捭闔,是一部享譽古今的史詩性文學名著。
其實在書中,不僅有令人振奮的'大獲全勝,同樣有著發人深省的一敗涂地。關羽的驕傲自滿,導致了他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悲劇;孫堅的單槍匹馬,引來了他萬箭穿心,抱恨而亡的傷痛;劉備的自以為是,導致了彝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的慘敗。其實,這都是古人留與子孫后代的傷痕、教訓和經驗。
讀完了《三國演義》心中總有一種感觸,有對歷史的懷念,也有對英杰逝去的惋惜。但是我記住的,還是那個教訓,那個哲理——其實,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讀三國演義有感6
寒假,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我選擇了《三國演義》,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地讀《三國》。
《三國演義》是明清四大小說之一,在中國的知名度也是相當高的。它的歷史意義、文學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且前人的評價也是我遠不及的。所以,我想談一點讀此書后的社會、人生方面的啟示。
剛讀此書時,覺得書中盡是英雄,像曹操、呂布、關羽、張飛,都是好漢中的好漢,丈夫中的丈夫。但隨著一點點地深入,我想起了一句詩:憑君莫活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我一直想:什么是英雄?在三國的紛爭里,英雄是戰場上的強者,是屠殺生靈最多的人,是踏過白骨,飲過鮮血的人。所謂英雄倒真不如狗熊了,狗熊殺生是為了生存,英雄殺生則是為了名譽、地位、財富、美色。那些名聲赫赫的.將軍,他們是踩著一座座墳墓爬上了榮譽的頂峰。不,那些為英雄流血流淚的人有幾個能得到自己的三尺黃土呢?還是不像青海頭一樣,古來白骨無人收。無可否認,英雄是靠真本事,憑自己的鮮血拼來的。但是,雙拳難敵四手,即使神仙下凡,也難做千軍萬馬,真正在底下打江山的人都是數不清的無名小卒。試想沒有千萬將士在前拼命,諸葛亮談何運籌帷幄,光桿司令一個,隨便一把刀就能干掉他。但是歷史就是這么不公,對于英雄,史冊上記載他們的前八代、后八代外加中間九族。對于無名小卒,一句某年某月于某處斬萬人首級便算有了交代。都說歷史是公平的,他會給世人一個公正評價,可歷史向來只管這世上多了幾個英雄,從不過問這世上多了幾個孤兒寡母,多了幾個無子老人。你若不是名臣才子,又不是奸臣巨貪,想在歷史上占一席之地,恐怕就只有寄希望于有個名人親戚了,哪怕八桿子也打不著的。
我同情那些小兵卒們,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是為別人做鋪墊,他們背負著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沒有自我,就像一件件開路的工具,永遠得不到歷史的正視,沒有一位作者會為他們浪費筆墨,哪怕一個字。
面對這英雄與小卒的差異,我在想,我即不想流芳千古,也不想遺臭萬年。正如富人保得了今生的財富,卻管不了后世子孫的揮霍一樣。我只要過好這一輩子就好了。英雄會活生生世世,但那已不屬于他們自己。他們被捧成了神,成了許許多多凡人的飯碗。他們活著的一生是為了功利,死后的萬代是為了供人研究膜拜。我只愿做一個小卒,做社會上一個小小的齒輪,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享受親友的愛,這樣的一生已足夠。
載不入史冊又如何?無人問津又如何?我只要過好這一輩子就好了,屬于自己的一輩子。
讀三國演義有感7
在寒假里,我讀了許多的書,有《昆蟲記》、《水滸傳》、《岳飛傳》但在這些書中我最喜歡《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間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軍起義,終于西晉統一。它集中地描寫了三國時期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種種斗爭,斗爭的方式有公開的、有隱蔽的。
通過這些斗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和向往,以及他們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愿望。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趙云。趙云人稱“常山趙子龍”,趙云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在長坂坡單騎救主時,他在曹操的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眾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首描寫趙子龍的詩:“血染征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單槍救困扶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
我佩服趙云,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無畏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更佩服他的忠義。
我喜歡讀這本書,這本書百看不厭,里面的每個故事妙趣橫生、惟妙惟肖,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三國演義》可謂是中華三千年文學后花園里,一朵鮮艷的紅花,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今天,我便跟大家談談我的感受。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因朝廷腐敗,黃巾起義,幾十萬、甚幾百萬的鮮活生命失去了光彩。讀了這一幕,我十分悲痛和憎恨,幾百萬生命啊!在當時,十個人中便有五個死了,我恨不得把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碎尸萬段,以解心頭之恨。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這個民不聊生的時代,英雄也輩出,劉備的忠義令我敬佩,張飛的勇猛讓敵人畏懼……這些英雄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要是在現實中,人人都像這些英雄一樣,懂得舍己為人,懂得感恩,那就好了。可是現實中,花費大半輩子研究水稻養活了全中國的袁隆平爺爺,只是摸了一下豪車,便被罵上了熱點,那些罵袁爺爺的.人,還是人嗎?不,他們不是人,因為他們沒有良心,吃著人家研發的水稻,罵著人家,就好像行尸走肉一般,這種人是人類中的敗類!
我多么希望現實中,大家都有著良好的品格和精神,讓我們的中國閃閃發光,讓英雄的精神永遠傳承!
讀三國演義有感9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之間,如同一曲亂世吹響的戰歌,為統一而戰,為生靈而戰,為和平而戰。
亂世出英雄,亂世出豪杰。因為《三國演義》,我可以跨過時空的距離,近距離地觀看那些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痕跡的人。曹操是否真的那么剛愎自用、自私多疑?他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狠心人,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梟雄。那個曾使出“空城計”的諸葛孔明,是否能超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漢朝名臣張良?那個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的劉備,為何會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個令我不解的問題,又在閱讀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三國的故事深深的吸引著我,因為它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在那扇門后,我看到了一個殘酷而精彩的世界。原來,在千年之前,我腳踏的這片土地,也曾有過如此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七擒孟獲、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過五關斬六將,不敢想象,如果沒有三國,我們會少了很多故事,華夏的史書詩書,也將缺失幾頁;說起能言善辯,我們不再有“舌戰群儒”;說起無可奈何,我們不再有“身不由己”;說起貴人提攜,我們不再有“知遇之恩”……如果沒有三國,我們的歷史將會缺失多么可愛的一塊!
請讓這首亂世的戰歌,永遠的成為我們的緬懷,讓我珍愛現在的生活,讓我們銘記千年的歷史,讓我們不忘自己的血脈,讓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水滸傳》、《西游記》、《想象作文》、《自救寶典》,可是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數《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里主要說了“蜀國”、“魏國”和“吳國”之間的戰爭,故事里有仁慈的劉備,重視人才的`曹操,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孫權,敦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關羽、趙云、魏延、黃忠、許褚、呂蒙、馬超,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徐庶、陸遜、龐統,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在故事里,我最喜歡關羽,他在故事里被稱為“義絕”,他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水淹七軍,最后因為驕傲敗走麥城、又被孫權帶兵殺死,我的心里為他悲嘆,也讓我明白了做人不可以驕傲。我還從關羽的一生學到了,做人要講究義氣,不能為了私利而至兄弟不管不顧。記得有一次,我小的時候,媽媽買了兩個蘋果,我吃了一個,我還想吃另外一個時,媽媽不讓,說是留給妹妹的。可我還是將它偷吃了,結果被媽媽狠狠的教訓了一頓。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最喜歡一個人,他被稱為“智絕”,他神機妙算、非常聰明,他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故事使他遠近聞名,他就是諸葛亮,我最喜歡他了。但諸葛亮也讓我明白了,智慧雖然重要,但身體也要健康。無論如何也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
當然,我也喜歡曹操,他雖然奸詐多疑,又被稱為“奸絕”,但是他非常重視人才。因為愛惜人才,他對關羽一直很敬重;因為重視人才,徐攸來投降,他鞋也不穿,就光著腳跑出去迎接,見到徐攸倒頭便拜;也是因為他重視人才,我才喜歡他的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否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是這本書的最好寫照。《三國演義》里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讀再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讀完《三國演義》后,我深感這部作品之精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不僅是一部歷史小說,更是一部戰爭史詩。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難以忘懷。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被書中的人物所吸引。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智謀,曹操的膽識,孫權的果斷,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經歷,讓我對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感到,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此外,他們的決策和行動,也讓我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
其次,我被書中的戰爭場面所震撼。每一場戰爭都充滿了智慧和勇氣的較量。從赤壁之戰的巧計用兵,到官渡之戰的以少勝多,再到彝陵之戰的悲壯結局,這些戰爭的'描繪都讓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英勇的偉大。同時,我也從中領悟到了戰略和戰術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中求生的智慧。
最后,我被書中的歷史背景所吸引。書中的人物和事件都發生在中國歷史的特定時期,通過對這個時期的了解,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觀念。這使我更加珍視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更讓我對歷史、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無論何時何地,這本書都會給我帶來新的啟示和感悟。以上就是我讀《三國演義》的感想,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全書采用曲折的故事情節,概括這一時期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情感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集團則不乏揭露鞭打。對作者的這一傾向,我們應有辯證的認識,要注意歷史與演義小說的區別。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情節,那肯定就是——“巧借東風燒赤壁”了。
赤壁之站的精彩不在于戰斗本身,而在于戰前交戰雙方的精彩較量。曹操先是讓部下詐降,東吳將計就計,先以苦肉計讓黃蓋取信于曹操,又讓龐統以連環計說服曹操把大船連成一片,以便實施火攻,而曹操亦通過觀察風向,自信地排除了東吳實施火攻的可能性,這些描寫都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精彩,并且進一步把故事焦點集中在可以決定勝負的諸葛亮借東風上,極大的突出了諸葛亮近于天人的神異本領,讓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人物形象的鮮活。
當然,《三國演義》也有稍顯不當之處,如魯迅對這本書就有這樣的評價: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們在閱讀名著時,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三國演義》,我覺得沒趣,不喜歡讀。直到一天下午媽媽既不讓下樓玩,也不許看電視,百無聊賴,我隨手翻來這本被我遺棄的《三國演義》。
不看不知道,一看停不了!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一段段優美的文句,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人如身臨其境,令人一讀起來就愛不釋手!
“媽媽,這本書也太好看了吧!”我每每看到精彩片段都忍不住要跟媽媽分享一下。
“那當然了,這本書可不簡單,它是著名作家羅貫中的大作,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呢!”媽媽翻著書跟我說道。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東漢末年,宦官干政,地方豪強強橫暴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軍起義”。群雄爭霸,劉備、關于、張飛桃園結義,后有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在眾多英雄的幫助下,雄居西蜀,孫權霸踞東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稱雄北方。天下一分為三:魏、蜀、吳,經過多年征戰,最后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西晉。
想想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媽媽說幸福當下也不能把自己慣成“溫室里的花朵”,我覺得很對,只有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強大,以后才能有守護我們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這三國眾多的英雄豪杰里面,我最敬重的大英雄就是常勝將軍趙子龍。在當陽長坂坡救主這一章節中,趙云英勇神武,我看得熱血沸騰!
曹操派5000名虎豹騎兵圍困劉備。劉備無力抵抗,只能逃跑。趙云負責保護劉備家人,但在兵荒馬亂中他們走散了。趙云發現后,立即單槍匹馬殺回曹營救人。面對強敵,他英勇無畏!七進七出,孤勇奮戰,救出了甘夫人和劉備的兒子阿斗……
這一精彩片段,我反復看了很多次,我被趙云這英勇無畏、舍身為主的'大無畏精神深深的觸動!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這樣的大英雄怎能不令我敬佩?想想生活中的自己:學自行車時摔疼了就要放棄,學炒菜一點油炸到手上棄鏟就逃,犯了錯推托給年幼的弟弟……越想越羞愧難當,太缺少男子漢的擔當和英雄氣概了!
我一定要向我心中的大英雄學習,做一個有勇有謀、敢做敢當的有志少年!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看的《三國演義》。它里面有許許多多叱詫風云的人物,其中諸葛亮是現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物。家人還叫我學習諸葛亮的智慧。現在,把一些特別聰明的人稱為“賽諸葛”。可見諸葛亮在《三國演義》擁有崇高的地位。《三國演義》從鎮壓黃巾軍開始講,從中涌出了許多人物,他們靠自己的本領,各擁一方土。天下分三勢,三國紛戰開始了我最喜的人物是趙子龍—趙云。他有勇有謀,又是才貌俊郎,紅纓槍是他的專用武器。他智不笨于關羽,武不差于張飛。他最神的是三次穿梭于曹操的十萬大軍中,并從中獲取了曹操的`佩劍,這給曹操奇恥大辱。他是蜀國的五虎將,帶領蜀軍四處征戰,號稱“常勝將軍”。老年保衛祖國,劉備的兒子是個昏君,趙云站死在沙場上。趙云一生在戰場中只有一次卸下甲,那就是在打最后一場仗時。我們要學習并歌頌這位壯士,同時反對封建社會君主的昏庸無道。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歡迎來到我思想中的三國世界。《三國演義》這本名書不用我說,想必大家都很認識了吧!這本書中的人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張飛,他雖然武藝高強,但是有勇無謀。但能讓許多能人賢士輔佐的人卻只有他們:曹操、劉備、孫權。
他們三人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看重人才。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夫人而假裝向曹操投降,曹操為留關羽為己所用而用金錢美女誘惑他。曹操知道關羽這人有情有義、這對他沒有用,但他也要試一試。在關羽離開曹操而要返回劉備身邊時,曹操并沒有下令讓人追殺關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殺他。其一,關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賞他,也希望有像關羽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其二,曹操想借“留關羽”這事來告訴能人之士“他的求賢若渴,和他怎樣對待能人之士。
劉備的求賢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為看看劉備是否誠心請他出山才多次為難劉備,劉備下定決心要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出山不僅是因為劉備的誠心,而且是因為劉備仁德、禮賢下士、為人謙和。
孫權善于任用賢人,如:呂蒙,孫權知道呂蒙在沙場上屢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孫權知道呂蒙的才能不僅如此,倘若讓他讀書,他一定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好好讀書”,果然,呂蒙的知識、見解有所提升,在沙場上善于用兵。
假如要我來評價他們三人誰最好誰最壞?就我個人而言,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中——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壞。倘若他們不在戰役時代,他們可能會保衛國家。但他們偏偏在戰役時代,曹操為了實現他的抱負而發動了戰役;劉備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而建立了軍隊;孫權為了保護父兄留下來的祖業而練習軍隊、不受侵略。
之后,他們三人先后建立屬于自己的帝國。但是,他們建立的帝國最后成司馬家族的江山。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都意識到“打江山輕易,守江山難”。但他們的后代子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魏國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奐手中無實權,由司馬炎控制;蜀國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懷皇帝后主劉禪,劉備死后,劉禪依賴諸葛亮幫他處理朝政,諸葛亮等賢臣死后,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魏國分三路進攻,最終蜀國滅亡;吳國的最后一代君主吳末帝孫皓,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開倉振貧、一時被譽為令主,但是,孫皓很快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導致民心喪盡,西晉伐吳,吳國無力抵抗、最終吳國滅亡。
正所謂: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有感06-20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12
(精選)讀《三國演義》有感11-11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19
(精選)讀《三國演義》有感08-31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06-08
[精選]讀《三國演義》有感02-28
讀《三國演義》有感(經典)02-28
讀三國演義有感[經典]01-19
讀?三國演義?有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