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1
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多缺點。
《弟子規》說:列典籍,有定處,讀完,還原。” 雖然有急,束齊齊,有缺陷,就補上。但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有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與學習有關的書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老書攤。有時候找一本急用的書比登天還難。現在我要收拾好,保持良好的閱讀環境。
《弟子規》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當我出去玩的時候,我經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回到家,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看完《弟子規》,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出門要跟媽媽打招呼,回家要跟媽媽說。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讀完《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2
好朋友,讓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每次背誦時,都讓我深深地感嘆道;“做一個好孩子有多么重要。”書里的小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尤其是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講的`有關《弟子規》里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每當我給爸爸媽媽背誦時,我就感覺到自己特別開心,因為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平時我看到一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勞的媽媽,我就會端來一盆溫水,親自用小手洗大腳,看到媽媽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顯得更加快樂!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學會了和小朋友們相處要平等博愛,說話要講究信用。因為“凡是人,皆需愛。”課下,我和小朋友說話時總是很友善,說到做到,小朋友們都愿意和我一起玩耍,因此,我也擁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漸漸地,我發現我與《弟子規》已經形影不離了,它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學會了做人,更學會了做事,我開始長大了。
讀《弟子規》有感3
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我們部長說出則悌,不只是在兄弟親戚之間,在公司里,我們相互之間也要表現出一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與團結;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對一個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禮貌和謙讓。我很有感觸,為往日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廠車往返于宿舍與公司之間,車上的座位并不能總是滿足人人有位。于是,我們就要在車子停下來時往車門前擠,或者是在車子沒來的時候就要先往前跨幾步,以便能早些上車,占到一個位置。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擠攘的過程中,我們漠視了這種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車的時候,車上上來一個老奶奶,一個小姑娘要站起來讓位,卻被她的媽媽攔阻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時候要示范給他們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確的事。
當今教育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長的主要任務,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學是其次的。孔子說過:“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被稱為騏驥的馬,不是因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為它有忠義的美德。沒有優良的好品質,即使才華蓋世也不為人們所齒。現實生活、中損人利己的茍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識高深之士。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正面引導,千萬不可只重知識,忽視基本品德教育。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生活、事業、愛情也會因優良品質的滋養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滿。對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弟子規這種書籍恰是一種很好的指導;如果你有孩子,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應該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覺我說的有些多了,有時候該則么做,每個人心里都很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應該能分得清楚,別人對你說教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我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一書是基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好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特別是信用;然后有同情心,平等愛一切,善待世界,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主動接近仁慈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其他有益的知識。
90年代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表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憂。當孩子在外面時,他擔心自己是否迷路并被綁架。我們不會想象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們愛我們的父母,我們應該告訴他們一切,但面對面,也就是說,當我們出去告訴父母你要去哪里,當我們回來時,我們應該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也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悉了,所以我總是叫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我習慣了。當我叫他們名字時,他們并不奇怪。我的兄弟姐妹沒有告訴我任何抱怨。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應該尊重長輩,不要叫他們的名字,也就是說,當稱呼長輩時,不要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稱呼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喜歡不分大小和長輩說話。有時候,當我和他們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會教訓我,但我總是這樣從左耳到右耳,不太注意。其實他們心里也很不滿意,但也不會狠狠罵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愛長輩,我們應該尊重長輩,低聲音,也就是說,當我們和長輩說話時,聲音應該柔和和適中,不要大聲拒絕。雖然他們教得不是很嚴格,但事實上,他們的心并不舒服。
我們經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不用。事實上,別人的房間不能讓你隨便進出,有些人可能不重要,但有些人很關心別人進入他的假期。但是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個壞習慣。當我們尊重別人時,我們應該入門,問誰存,也就是說,入門前,我們應該敲門問:有人在嗎?我能進來嗎?不要貿然跑進去。
弟子規則中的行為是年輕一代作為學生應該具備的規則。我們應該把弟子規則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指導,按照書中的榜樣努力學習,繼承中國傳統美德。道德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則中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根德育之根。
讀《弟子規》有感5
從小我就特別愿意別人夸我!不論誰夸我,我心里就跟蜂蜜似的,那個甜哦!所以,我就有了一個夢想——做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孩子,做一個大家都會夸的孩子。
要怎么做呢?我常常托著下巴,望著窗外呆呆地想著……媽媽知道了我的夢想后就告訴我:妞妞,讀讀書吧,書會幫助你的。我開心地接過媽媽遞來的書,大聲地讀出書的.名字:“弟——子——規。”
就這樣,我天天讀,慢慢地我就會背了,雖然不知道書上的字是啥意思,但是就覺得朗朗上口挺好玩的,而且我背書的時候總有人夸我,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夸我,我忽然就覺得《弟子規》真好!是它讓我變得“人見人夸”啦!
上小學后媽媽仍然讓我堅持讀《弟子規》,慢慢地懂得了很多道理。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最早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后來又經人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其內容是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編寫而成。主要講的是一個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與規范。
現在我已慢慢長大,也慢慢地懂得了《弟子規》所包含的意義:
幼兒園的我經常是媽媽喊我吃飯要喊好幾遍后,我才磨磨蹭蹭地去吃飯,但是現在我懂得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只要是媽媽的合理要求,我會馬上付之行動。說來也怪,媽媽的罵聲越來越少,夸我的聲音倒是不知不覺地多了許多,連爺爺奶奶也夸我:“我家妞妞到底是長大了!真懂事!”我好開心,我離夢想又近了!真要好好謝謝《弟子規》!
不僅在家,在外面我也總能聽到夸我的聲音!因為我明白“路遇長,疾趨揖”,“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的道理,所以出門遇到認識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我總會甜甜地喊他們一聲,雖然只是喊一聲,問一聲好,但總能換來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一陣夸獎。我又成了小伙伴的學習榜樣,大家嘴里的好孩子。
“原來夢想的實現也不是那么地遙不可及!”在一次又一次的夸獎中我總結出了經驗,也更讓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順利地走向夢想,它就像一面明鏡,折射出我做的還不那么好的地方,它更像一位朋友,一直陪伴我健康、茁壯地成長。我想:有這樣一位伙伴的陪伴,我會一步一步走向夢想,實現夢想!
讀《弟子規》有感6
暑假期間,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每一個故事都隱藏著一個小小的`道理。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尊重長輩,孝順父母,尊重老師,友好兄弟,勤奮學習。
在未來,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我愛學習,尊重長輩,做一個文明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7
讀了巜弟子規》之后,我感觸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孝順父母這方面,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爸媽養育我不容易,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外出賺錢供我讀書識字,給我更好的生活,但是我都沒有真正的關心他們。哪怕我只為他們做一件小事情,有一次,媽媽下了班回來,就直接坐在沙發不動了,我問媽媽怎么了,媽媽說:“腰有點不舒服,可能閃到了,媽媽坐一會兒,就去給你做飯。”我聽過后,我馬上叫媽媽趴在沙發上,媽媽我給你揉揉,媽媽聽后,感動的說我長大,知道心疼媽媽了。有時候,我不聽話,我還亂發脾氣,媽媽多嘮叨幾句話,我都不耐煩了,我又會反駁她無話可說。現在想想我真的太不懂事了。我都不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我深感慚愧。
從今往后,我要孝順父母,父母的`教導我要認真聽,要尊敬師長,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成為有用之才。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快樂的生活。
讀《弟子規》有感8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有一則故事讓我久久不忘。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孝子叫孟宗。他非常孝順父母,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這可急壞了孟宗。
有一天,孟宗坐在母親身邊,問她要吃什么。母親說要是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鮮嫩竹筍湯就好了。孟宗欲哭無淚,嚴冬臘月哪兒還有冬筍哪?
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孟宗跋山涉水,可是連一個筍芽的影都沒有看見。于是孟宗抱著竹子大哭起來:“老天爺,幫幫我吧,幫我實現母親的心愿吧!”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地,此時,突然從地下猛地鉆出竹筍,而且有好幾株。
孟宗頓時心花怒發,扛著一袋竹筍興致勃勃地回家去。說來也怪,母親一喝竹筍湯,病就很快好了。
孟宗純純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也深深感動了我。我要為媽媽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讓媽媽開心,我也開心。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著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爲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爲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隻是爲背誦而背誦,爲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隻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讀《弟子規》有感10
讀了《弟子規(信)》這一塊,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它里面講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形象地點出了,講話也需要懂一定的禮儀,才能讓人們聽了你的話之后,覺得你是個懂禮貌的小孩子。
其實,話說得不清楚,就很容易讓對方誤解你的意思。就拿我來說吧,有一次,我讓老媽告訴我現在是幾點了,由于說得很急,她沒聽清楚,誤認為我要喝茶,便給我端來一杯茶,使我哭笑不得。這個例子也讓我感受到了穩重、舒暢的說話是多么重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會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并且慢慢地進步,最終到達成功的頂峰;有的會把老師給自己的表揚當作前進的動力,爭取獲得最好;有的則因為一點點進步就驕傲自滿,從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獲得成功,自己則永遠生活在黑暗邊緣。
信,這個字眼,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去遵守卻很難,只要在生活中能夠時刻提醒自己,就可以了。篇九:《弟子規》讀后感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說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著,可卻沒什么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還嘟囔著:“倒就倒嗎。”事后,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讀《弟子規》有感11
老師先把《弟子規——孝篇》抄了一遍,抄完后,又給我們逐字逐句地講述了一遍。
其中,“父母呼”是爸爸媽媽叫你的意思,“應勿緩”是聽到了父母的召喚,就應該馬上響應,動作不應該太緩慢;“父母命”意思是爸爸媽媽吩咐了,給你指導、安排了要做的事,“行勿懶”意思是行動要迅速,不能太懶惰;“父母教”意思是爸爸媽媽諄諄教導時,“須敬聽”意思是做兒女的,必須恭恭敬敬地聽;“父母責”意思是爸爸媽媽責備你(的錯),“須順承”意思是做兒女的,應該恭順承受;“冬則溫”意思是冬天兒女們要為父母曬曬棉被,注意保暖,“夏則清”意思是夏天兒女們要為父母扇涼、驅蚊;“晨則省”意思是早上起來兒女們要看望、探問父母,“昏則定”意思是晚上兒女們應該把父母安頓好,讓父母能好好休息;“出必告”意思是出門時兒女們必須先向父母問候一聲,“返則面”意思是兒女們回到家,必須要先見父母的面;泛指出入都要和父母打招呼;
“居有常”意思是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業毋變”意思是兒女的職業不要隨意改變;“事雖小”、“無擅為”意思是再小的事情,兒女們也不要自作主張;“茍擅為”、“子道虧”意思是假若兒女遇事自作主張,就違背了做兒女的準則;“物雖小”“勿私藏”意思是再小的東西,兒女也不能在父母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藏起來;“若私藏”、“親心傷”意思是假若兒女們私自把東西藏起來,就傷了父母的心了;“親所好”意思是父母所喜歡的事或物,“力為具”意思是兒女們要盡力滿足;“親所惡”意思是父母不喜歡的事或物,“謹為去”意思是作兒女的要在不知不覺中把父母不喜歡的事或物除去;“身有傷”意思是如果兒女的身體受到了傷害,“貽親憂”意思是必然會給父母平添一些憂傷;“德有傷”意思是如果兒女在品德上有缺陷,“貽親羞”意思是必然讓父母因此而蒙羞。
明白了這些道理,從今后,我一定聽從老師和父母的教導,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養成好的品德,將來長大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和人類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2
記得我在讀大班時,爸爸曾教我學了幾句《三字經》和《弟子規》,那時只知道嘰里呱啦讀幾句,背幾句,覺得順口好玩。
去年春節的一天,我在找東西時又翻出了那本圖畫精致的小書本——《弟子規》。翻了幾頁,有些看不懂,不知什么意思,就去找爸爸,爸爸說你現在讀二年級了,這些字會讀就要知道它的意思。這本書是教導我們怎樣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也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禮儀,以及怎樣發奮讀書、立志、做一個有用的人。在爸爸的指導下使我知道“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返必面”的道理,就是要我們孝敬父母、親人,他們所說都是為我們好,我們都要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凡出言,信為先”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
現在我在家學會做家務,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外出都能問侯爸媽好,見到客人和鄰居的叔叔阿姨能主動問好,他們都夸我越來越懂禮貌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在學校,我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認真聽講,能團結同學,幫助朋友,自己覺很開心很自豪!這都是我學《弟子規》的結果使我有了這些進步,今后我要把這個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有用的“弟子”。為我加油吧!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父母叫,不要慢,父母的生活,不要懶惰,父母教,必須尊重,父母的責任,必須承擔。孝順父母不僅應該停留在口頭上,而且應該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上。在家里,當父母打電話給我們時,他們應該立即回應,不要慢慢同意,更不用說忽視了。
父母有事要做,要迅速行動,不要拖延,也不要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教我們,一定要恭敬地聽,記在心里。父母責怪我們的過錯,應該服從,承擔自己的過錯,不要頂撞父母,讓他們難過。我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天早上。我和朋友們玩老鷹捉雞的游戲。就在我玩得最開心的.時候,媽媽讓我和她一起包餃子。我想多玩一會兒。這時,我想起了父母叫,不要慢,父母的生活,不要懶惰這句話。我立刻回家幫媽媽包餃子。
《弟子規》看起來很普通,但如果我們認真做,會給父母帶來很多快樂。沒有別的可以替代。《弟子規》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喜歡學。
讀《弟子規》有感14
暑假里我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對待長輩要懂得尊重、孝順和感恩,對待朋友要懂得謙讓、包容。對待師長要懂得感恩。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篇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看到這些話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在家里時我總是和父母頂嘴,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辯解,把他們氣得火冒三丈。今后我一定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又從“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這句話中讓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時,媽媽總是日夜不停的照顧我,而每次媽媽生病我卻是自顧自的上床睡覺。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我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學會怎樣孝敬父母。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為人處事的典范,我們一起來學習。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詩中每寫一段都會有一段注解,有意味深長的故事,有叫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父母的故事,還有教人改掉壞習慣的故事,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啰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讀《弟子規》有感】相關文章:
讀弟子規有感02-20
(精選)讀《弟子規》有感05-04
讀《弟子規》有感08-05
(通用)讀《弟子規》有感05-08
(精)讀《弟子規》有感02-19
讀《弟子規》有感(實用)05-04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0-23
讀《弟子規》有感【薦】03-07
讀弟子規有感范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