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實用)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陜西絳州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這,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入則孝
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出則弟
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這樣他們從心里為我們感到高興。
謹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影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
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信”,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儒家文化的教養。可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后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03-30
《弟子規》全文04-28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1-05
弟子規讀后感07-11
弟子規讀后感07-12
弟子規讀后感07-12
弟子規讀后感07-12
弟子規讀后感07-12
弟子規讀后感07-12
弟子規讀后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