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匯編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后感 篇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說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說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著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說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后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床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么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弟子規》讀后感 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首先它教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一些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其次,我通過學習《弟子規》,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越來越懂事了。已經在有意無意間把書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原來只要別人關心自己就行了,現在懂得了要關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周圍的人。
今年的“三八”婦女節,還送給了媽媽禮物。媽媽病了,會主動端水拿藥給媽媽吃。以前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現在我會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時幫忙煮飯、洗碗、掃地和澆花;雙休日在家里洗洗自己的襪子,整理自己的寫字臺。
我學會了理解和支持爸爸媽媽的工作,爸爸媽媽工作比較忙,回家會有些晚,我不會著急,會自己自覺學習,完成好作業,如果遇到了不會、不懂的問題會自己打電話問同學。
我所取得的進步都是學校老師辛勤培養和學習《弟子規》所得到的結果,以后我一定更加認真的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讀后感 篇3
最近,我讀一本書,它是《弟子規》。我每天都會朗讀兩句,每天都會背兩句,到期末,差不多整本就背下來了。
這本書很有意思,三個字三個字的成一句,就像順口溜一樣輕輕松松就能背下來。
這本《弟子規》的原名是《訓蒙女》,是清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我記憶深刻的一句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每次讀著兩句的時候,都不想在我媽媽面前讀,因為,媽媽平常叫我做事或幫忙的時候,我總是慢慢地,懶懶地過去,媽媽很生氣。所以,一讀到這句,就害怕媽媽又嘮嘮叨叨地沒完。
還有一句: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自己讀完了這兩句,就開始理解這兩句的意思,我理解的是:事再小,也不能擅自去做,東西再小,也不自私藏起來據為己有。我看了看意思,跟我理解的`差不多,我特開心,感覺自己有了很大的成就。
我很喜歡《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又有意思,又容易理解,還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正確,怎么做是錯誤的。我很喜歡它。
《弟子規》讀后感 篇4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因為里面的每一句話,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總是不以為然,認為他們經常為一點小事跟我嘮叨。讀了“父母教,須敬聽”后,我的思想和行動有了很大轉變。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家庭作業,把“1·1﹤2”,誤寫成“1·1=2”,媽媽知道后當著全家人的面,狠狠地批評了我,說我做作業態度極其馬虎,并加罰了十道數學題。對媽媽毫不留情的批評,我的眼眶濕潤了,我知道媽媽“發火”也是對我的關愛,我沒有頂嘴,反而很快地完成了加罰的`十道題。當我捧著完成的作業交給媽媽時,媽媽會心地笑了。
今后,我要按《弟子規》的要求,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對長輩和老師的教導,要恭恭敬敬去聽,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 篇5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時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用父母。父母叫你做事要利索的去做,不要去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是對我們好,應該恭敬地傾聽。做錯事了,長輩教導我們時應虛心接受,不能狡辯。不能讓父母傷心生氣。看到這兒我心里非常內疚,以前爸媽叫我我都不聽,只顧玩,媽媽讓我做事,我都叫姐姐去做,嗯,都把爸爸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每當他們教我做人處事時,都不當回事,每當他們說我時,我都會頂嘴。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改掉這些毛病,決不犯錯,聽從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個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 篇6
在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的李老師就開始教我們讀古文《三字經》,從此我就喜歡上了古文。《三字經》這本書即簡潔又復雜,每一句話都有深奧的內涵,那個時候我雖然似懂非懂,但它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前些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姑媽家去玩,在姑媽家發現了一本李毓秀寫的《弟子規》,讀了其中的幾段話,我就開紿喜歡上了它,感覺它講得特別有道理,還挺有意思的。我記得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凡出言,信為先”,我問爸爸這句話是不是說一個人要講信用,就是他答應了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要說話算話,否則他就是沒有誠信。爸爸肯定了我的回答,他說做人首先就應該講誠信,講誠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我又想到了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上面講到一位伯伯,他是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他為了答應他的工人們過年時都能按時拿到錢回家,他就冒著大雪給工人們一個一個送工錢,結果不幸遭遇車禍而遇難了,讓人很傷心。我就覺得這位伯伯是個很偉大的人,他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講誠信的好人,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就是《弟子規》中所講的“凡出言,信為先”那樣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 篇7
聞過怒,聞欲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舉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意思是如果我們碰到人家說我們的過失我們就生氣,聽到別人的贊美就得意,這樣壞朋友就會來接近,真正的益友就會漸漸疏遠我們。如果聽到別人的`贊美,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歡喜接受那么正直的人就會漸漸和我們親近了。
這幾句話讓我茅塞頓開,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每次聽到自己的優點就會得意忘形,聽到自己的缺點就會覺得很刺耳,像澆了一盆冷水,讀了這幾句話才覺得這盆冷水可以讓我們頭腦清醒,修正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迷失在鮮花和掌聲中,越是順利的時候越應當有人潑一盆冷水。只有交到真正的良朋益友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不斷修正自己不斷進步!
《弟子規》讀后感 篇8
《弟子規》通篇都對我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但有句話一生都應牢記在心,會使人受益匪淺。即“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每個人雖然都是單獨的個體,卻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并時時想著報答。也可能會有別人對不起你的時候,但是不要怨恨在心,應盡快忘卻。
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養育,讓我們健康成長;感恩兄弟姐妹的`陪伴,讓我們不會孤單并懂得分享;感恩朋友的幫助,讓我們快樂生活。甚至于我們要感恩困難,讓我們學會勇敢;感恩挫折,讓我們不斷成長。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滿懷感恩,感恩別人的幫助,并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將感恩之情傳遞,生活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教給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簡簡單單的話語卻內涵及其豐富,外延無限廣闊。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要將其落實到行動中,內外兼修,成為更優秀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 篇9
今年,學校掀起了學習《弟子規》的高潮,其中“入則孝”的內容使我收到了很大的啟示。
俗話說得好:百孝善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入則孝”這部分的'意思是:大家要講“孝”,如果家中沒有“孝”,就缺乏祥和安樂的氣氛,即使財富累積如山,名聲如雷貫耳,家人的心靈總是無法得到溫暖。
讀了“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使我想起一件事,不禁臉紅了。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地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地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才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經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么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地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于是媽媽急匆匆地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現在讀了《弟子規》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感恩父母,他們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要你在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的基本準則——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吧!
《弟子規》讀后感 篇10
弟子規這本書讀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淺,我讀這本書時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弟子規這本書分為八個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本書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從我身上你就可以體會到了 .
我姐姐在暑假回來了,我和姐姐半年沒見了,一見面就擁抱,可沒過幾天,我們就和往年一樣吵起來了。媽媽自然就不高興了,一直在批評我。如果我和姐姐不吵架,和睦相處,一家人就其樂融融,媽媽爸爸高興,對他們的孝道就自然表現出來了。
在“余力學文”中說道:一味的`讀死書,并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但如果一味地做而不讀書,也是不對的。正所謂孔子寫的《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了則本書,我的收獲很大,即明白了如何做人,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在家一定要孝順父母,不能讓他們擔心,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分享給他們。生病的話一定要好好地照顧他們。和兄弟姐妹相處要好。在我們的行為要小心謹慎,穿著整齊清潔。我們說話要守信用……只要理解了,照著去做,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弟子規讓我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弟子規》讀后感 篇11
我每一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但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此刻我得好好收拾收拾,持續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明白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必須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 篇12
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同享讀書樂,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以圣賢之道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媽媽常說,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先有德、再有才的.人,學習《弟子規》是奠定德行的根基。
“德有傷,貽親羞”,孝敬父母就不應該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情,所以我要牢記: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凡出言,信為先”,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說話做事都要講誠信,做一個人人信賴與喜愛的人。
“過能改,歸于無”,人無完人,發現自己有過失錯誤,一定要下決心及時改正過來,不斷完善自己。
“朝起早,夜眠遲”,作為一名學生,要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飽滿的精神努力學習。
“有余力,則學文”,品德要力行,文化知識也必須要學,要認真學,才能在德智方面不斷提升。
熟讀《弟子規》,讓圣人的教誨貫穿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 篇13
我國古代就講究一個孝字,百善孝為先,所以教育的教字左是孝,而右是文,表示要先學習孝道,有余力再學習文化知識。因此,《弟子規》開篇便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新仁,有馀力,則學文。”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的時候,盡自己所能,讓他們生活得健康快樂。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十二個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它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以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里,我感觸很深。想到每逢吃飯的時候,媽媽喊我,我一邊回答“馬上”,一邊繼續我的手頭“工作”,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沒有想到為辛苦工作的父母端上飯菜,擺好餐具,真是不應該呀。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生活中的缺點與不足,讓我知道如何感恩父母,善待他人。其實,感恩體現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感恩是父母回家時的輕聲問候;是父母生病時的關心照顧;是父母疲勞時的悉心捶背……讓感恩充滿我們的心,讓行動感動你們的父母。感恩,讓生活更美好。
《弟子規》讀后感 篇14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兒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大人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有事沒事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里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后,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03-30
《弟子規》全文04-28
弟子規讀后感07-14
弟子規讀后感07-14
弟子規讀后感07-14
弟子規讀后感07-14
弟子規讀后感07-14
弟子規讀后感07-14
【經典】弟子規讀后感07-29
(經典)《弟子規》讀后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