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娃河畔論思想》讀后感
再造傳統 開放多元——讀《麗娃河畔論思想》 很多人都說,如今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必須直面的現實,那就是大師的匱乏。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師的培育是需要環境的。回首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國的文化中心,產生的大家燦若群星,究其根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年代的上海群賢畢集,其間信息之交通,學問之互詰,造就了一大批學術精英。當時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麗娃河畔便是整個上海乃至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心場域之一,曾經云集了胡適、潘光旦、張東遜、羅隆基、呂思勉、徐志摩、郭沫若、周揚、田漢等眾多的大學者,大思想家,可謂人文蔚起,擅一時之盛。時移境遷,如今大夏、光華的歷史已成往跡,人們只能從尚存的幾幢建筑,數行碑文或是檔案文獻中了解其來龍去脈。但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這本《麗娃河畔論思想:華東師范大學思與問講座演講錄》擺在面前時,我們卻暗自慶幸,因為大夏與光華的人文思想傳統在華東師大得到了承襲和光大,而且人們正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再造傳統。
說是再造,是因為現在的時代跟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全球化成為了現時代的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以一種更為開放的胸襟來進行學術的交流與溝通。這種精神用編者的話來說就是應該“向全球多元思想文化傳統開放”,當然,這樣的開放必然是跨國際、跨文化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
因此,當我們打開這部演講集時,可以發現其中既有精深的西方理論闡述,又有對當代中國問題的詰問;既有社科方法論的演繹,又有對已有理論模式的反思;既有純粹的歷史學問題的探討,又有關于文學批評的研究等等。其內容可以說是相當豐富。
更多精彩讀后感推薦:
讀《根鳥》有感
讀《養花》有感
丑小鴨讀后感300字
讀《水煮三國》有感
【《麗娃河畔論思想》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思想議論文11-20
論中國哲學“和”思想11-06
論孔子的禮樂美學思想10-13
論李贄思想的分析與探源08-11
淺析墨子的認識論思想11-03
論《基督城》的宗教思想論文07-28
論波德萊爾審美現代性思想論文07-24
論思想政治對人的影響03-01
淺議蔣孔陽“創造論”美學思想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