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5篇(經典)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
萬死不辭
【解釋】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筑宮殿,準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于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后,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2
孟母三遷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3
勵精圖治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0.兩袖清風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于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于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么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4
害群之馬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余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黃帝頓悟其中道理。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5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然后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里去了,然后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然后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圣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6
解釋
主要的意思是說背著荊條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于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占到半點便宜。事后,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后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仆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斗起來,敵人就要來鉆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慚愧,于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7
讀音:sì miàn chǔ gē,意思是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劉邦等人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8
淚縱橫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并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9
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0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1
近水樓臺
【解釋】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2
含沙射影
【解釋】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里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3
堅貞不屈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4
集思廣益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15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個皇帝,可他只當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二兒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當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樣橫征暴斂,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難。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陳勝和吳廣率先在大澤鄉造反,天下群雄紛紛響應。
項梁他們家在戰國時世代擔任楚國的將軍,他和他的侄子項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爭奪天下。起兵前,他找來了素有賢德之名的會稽代理太守殷通,說:“陳勝他們在長江以西都造反了,現在是上秦的時候了。我覺得,先下手的話可以迅速地制服敵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著被敵人制服了。(原文是:'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殷通是個讀書人,哪知其中的深淺,當場贊嘆道:“聽說您出身楚國的將軍世家,起兵的事兒就一切聽您做主了。”項梁讓殷通找來了項羽,項羽佩戴著寶劍進了屋,殷通連忙起身相迎,結果被項羽一劍割下了腦袋,一命嗚呼了。可憐的太守成了“先發制人”這個謀略的最早犧牲品。然后,項梁和項羽收服了殷通的軍隊,從此東征西戰,爭奪天下。
“先發制人”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現在人們用來表示遇事時要先于對方采取行動以獲取主動。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先入為主
漢哀帝的時候,宮里有一個寵臣,名字叫息夫躬,他為爭取更大的權勢,極力想除掉和他關系緊張的大司馬董賢。他想出了一個毒計。
那時匈奴每年都要到漢朝進貢。可是息夫躬派人對匈奴說:“皇帝的事務十分繁忙,你們就不用來朝見了。”匈奴單于聽了,覺得息夫躬是漢哀帝身邊的近臣,說的話應該可信,也就樂得清閑,沒有來朝見。這時,息夫躬又對漢哀帝說:“匈奴今年竟敢不來進貢,如果您不出兵征討他們的話,那四方小國就會群起效仿,后果會很嚴重啊。”
漢哀帝趕快召集眾大臣,商討出兵征討匈奴的事。朝中的.丞相王嘉對息夫躬這種恃寵亂政的行為極為憤怒,他很干脆地對漢哀帝說:“現在并沒有確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輕信。”接著他又說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經驗教訓,反復參考各方意見,而不要先聽到誰的意見,就以誰的意見為主。”(原文是:“唯陛下觀覽古今,反復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朝中以董賢為首的大臣們也紛紛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見,漢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沒多久,息夫躬的陰謀大白于天下,漢哀帝大怒,把他關進監獄,后來他就死在獄中。
“先入為主”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08-30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08-07
經典歷史成語小故事(優)08-07
歷史成語故事05-15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01-03
關于歷史成語故事01-15
指手畫腳的成語小故事02-10
欣賞成語小故事02-04
常見的成語小故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