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君司馬成語故事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君司馬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拼音】wén jūn sī mǎ
【成語故事】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回到成都老家,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兩人私訂終身并私奔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他們開了個酒店,文君當爐賣酒,相如親自做酒,夫妻倆相親相愛。
【典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為夫婦。卓王孫不認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酒館,文君當爐賣酒,相如穿著犢鼻褲與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釋義】后指相愛的情人或夫妻。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相親相愛的夫婦或情侶
【結構】聯合式
【押韻詞】名題雁塔、瀟瀟灑灑、推聾做啞、受賕枉法、墨守成法、雍容文雅、不拘文法、鈍刀慢剮、文君新寡、形孤影寡、......
【成語舉例】常言道愛他反著他,怎學得文君司馬,俏冤家。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石竹花》
成語出處與核心人物
“文君司馬” 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主角為西漢才女卓文君與文學家司馬相如。卓文君是蜀郡臨邛(今四川邛崍)巨富卓王孫之女,精通音律,善撫琴;司馬相如則是當時著名辭賦家,以《子虛賦》《上林賦》聞名,早年家貧卻才華橫溢。
故事核心情節
初遇與琴挑:司馬相如游臨邛時,受邀赴卓王孫宴。席間,他借琴音傳情,彈奏《鳳求凰》,其辭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 暗藏對卓文君的愛慕。卓文君聽聞琴聲,窺見相如風采,心生愛慕。
夜奔與當壚:卓文君不顧家族反對,深夜與司馬相如私奔至成都。因家徒四壁,二人返回臨邛,變賣車馬,開設酒肆。卓文君親自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與雇工一起打雜,此舉令卓王孫顏面盡失,最終不得不分予財物,承認二人婚姻。
情變與決絕:司馬相如成名后欲納茂陵女子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明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并附《訣別書》表達決絕。司馬相如讀后愧疚,遂放棄納妾念頭,二人相守終老。
成語含義與情感基調
成語 “文君司馬” 原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后泛指有才情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尤其強調沖破禮教束縛、追求自由戀愛的勇氣。故事既展現了浪漫熱烈的一見鐘情,也包含了婚姻中對忠貞的堅守,情感基調從熾熱走向深沉。
文化影響與衍生作品
該故事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 “才子佳人” 題材的典范,被后世反復演繹,如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明代傳奇《琴心記》等。
卓文君的《白頭吟》與司馬相如的《鳳求凰》成為經典愛情詩篇,其中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更是流傳千古的愛情誓言。
故事中 “當壚賣酒” 的情節,成為沖破階級壁壘、追求真愛與獨立人格的象征,體現了漢代社會逐漸松動的婚戀觀念。
現實啟示
故事不僅歌頌了真摯愛情,也展現了卓文君的獨立與果敢 —— 她不因家境優渥而依附他人,在婚姻困境中以智慧與才情捍衛尊嚴,為后世女性樹立了自主選擇人生的榜樣。而司馬相如的悔悟,則印證了愛情需要珍惜與堅守的道理。
【文君司馬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07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4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06-22
探驪得珠成語故事06-26
神話的成語故事11-07
利令智昏的成語故事09-07
戰國成語故事11-12
亡羊補牢成語故事10-19
驚弦之鳥成語故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