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文教師的提問藝術
論語文教師的提問藝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窮追問題罷了。”他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計提問方式或提問內容,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長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那么,如何設計并實施提問呢? 一、把握要點,啟迪思維。 所提的問題,把握要點,聯系生活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我抓住這篇文章思想內容深刻、語言鮮明準確的特點,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臟停止了跳動”,而用“停止了思想”來表達?這個問題學生是感興趣的。于是,我抓住詞語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懂得馬克思是無產階級的偉大的思想家,他創造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學說,他給人類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思想財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來說明,就十分準確地突出了馬克思作為偉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見,聯系實際的啟迪性提問,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心靈的門戶,這正是我們追求教學藝術的一個理想境界。 二、捕捉信息,開拓思維。 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的問題”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教授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當講到洞天美景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仙人盛會圖,可作者為什么不讓自己也融入美景中呢?”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答道:“詩歌貴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內容都寫盡了,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就像……就像……”我接過話茬:“就像維納斯的斷臂,給人帶來的不是遺憾,而是美好的想象,這也就是所謂‘殘缺美’吧.是嗎?”那個學生顯得很興奮:“對、對!我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學生說:“我認為作者自己太喜歡這幅畫了,他怕自己入畫驚動了神仙,破壞了美麗。”我接著說:“就像冬天的一個早上,你推開門準備去上學,卻發現滿地是一層無瑕的白雪,你站在門口,實在不忍心挪動雙腳去破壞那潔白,是嗎?”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雖然我明知學生的答案與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對學生帶有創意性的思維,必須給予熱情的鼓勵,及時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語言信息,延伸疏導,說出學生想說不敢說,不知如何說的,幫助學生完善認識,順利完成回答。——這正是提問中的引導藝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三、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時,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后提問:“你是晏子,那么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學生們各抒已見后,教師再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學生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兩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四、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么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愿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于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舍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于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時,如果教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么聯系?學生恐怕難以跨越問題的鴻溝。那么,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 (1)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他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 (2)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 (3)歌頌今天的哪種人? (4)那么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又如講授小說《范進中舉》一文,在要求學生理解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這一問題時,也應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后,眾鄉鄰、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有何不同?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就會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回答。這種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 六、此意在彼,直題曲問。
現行的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力求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如教《美麗的西雙版納》,如果直接問:文中描寫了西雙版納哪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就很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采用曲問法,假設場景:如果你是一名導游,正帶著游客游覽西雙版納,那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西雙版納的美景?這樣提問,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們爭先恐后的來當導游。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境、教課先生、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 多層設問,化整為零。對于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順藤摸瓜,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做到這點就要在提問中化整為零,多層設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實質。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語言特點時,可以抓住文中說明的對象——松鼠,設計幾個小問題:(1)全文按總—分的結構,分別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內容?(2)在介紹它漂亮的形體時,作者從哪幾方面說明,怎樣說明?(3)它的習性、動作、筑窩又是如何說明的?學生通過課文就會找出答案,從中也歸納出本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沁園春·雪》這首詞的主旨時,也可以利用多層設問,化整為零的方法設計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
【論語文教師的提問藝術】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提問藝術05-15
體育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學科論文08-21
小學數學教學提問藝術探討論文09-29
關于大學英語課堂提問藝術的探討10-09
談英語專業精讀課堂上的提問藝術10-03
有關大學英語課堂提問藝術的探討05-31
談初中英語教學的提問藝術06-20
高中英語課堂提問藝術探析10-04
關于文哲藝術論文09-02